文文宇
刻木如銘
——明椅的選材和款式
文文宇
明清器
眾所周知,明式家具堪稱中國乃至世界古典家具中的典范。椅類家具作為家具中必不可少的組件,因在實用功能、空間功能、審美功能等方面具有靈活性而備受人們青睞。在繼承唐宋以來已經形成的固有模式的基礎上,明代的能工巧匠們又對椅類家具進行了發(fā)展,從而形成了多樣的款式和寫意的風格。
統(tǒng)計資料顯示,明代家具中的精品之作多取花梨木、紫檀木、鸂鶒木等硬木實材。這些珍貴的木料自鄭和下西洋始,逐漸由東南亞各國引入,并因其堅硬的質地、細膩的紋理和純正的色氣而廣受官員、文人們的喜愛。
在他們看來,這些優(yōu)良木料除了木質本身的實用性以外,更具備令人著迷的深邃品格:溫潤如玉的觸感、淡然清雅的品相、醇正光亮的色澤。在那個士大夫文化興盛的年代,這些特色一方面應和了墨客們“雅致”、“高逸”的審美需求,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們“清高”的品格風尚。
在明代,達官貴人們不僅是紅木家具的鑒賞者,同時也參與家具的制作,將自我的審美情趣融入其中,偶爾還將造木心得刻于家具之上。
吳地大書法家周公瑕就曾在自己摯愛的紫檀文椅上刻下“無事此靜坐,一日如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的“座椅銘”。由此可見,在當時,家具的陳設和款式都集中體現著主人的情感與喜好,這一點在最為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座椅上似乎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顯示,每一把椅子都可謂主人才思的化身,都擁有著獨特的魅力。
燈掛椅是明朝最為普及的椅類家具樣式,因外形酷似南方的竹制燈掛而得名。明代燈掛椅在承襲宋元以來造型的同時,借助獨特的文化氛圍形成了鮮明的自我特色:搭腦向兩側挑出,背板寬厚,無扶手,座面方正,橢圓腿居多,四邊設檔,靠背板或嵌或雕以簡練圖案,座面下或踏腳檔下略以牙條裝飾。
這種造型在整體上給人以簡潔清秀、挺拔向上的觀感,似少女亭亭玉立,讓人過目難忘。
官帽椅是明代椅類家具中的主要款式之一,因其搭腦部位好似明朝官員所戴的官帽而得名。
根據目前的遺留作品和古詩畫記載,真正的官帽椅多具有以下特征:搭腦兩端出頭并似帽翅微微翹起,靠背板肥厚寬大且多曲線形設計,扶手采用不出頭設計,扶手與座面之間多設有聯邦棍,前側連有鵝脖,扶手、聯邦棍、鵝脖在造型線條上曲直變化豐富多樣。除上述之外,椅腿四邊多設有腳檔,前后低,左右高,前腳檔多采用常規(guī)的出榫包腳做法;座面下四周多飾以劵口牙條,腳檔下也偶以牙子修飾。
從整體上看,官帽椅自上而下呈側腳,給人以健碩穩(wěn)重之觀感,適合于正襟危坐、彰顯權貴的某些正式場合。另有一種被今人稱為“四出頭官帽椅”的明代扶手椅樣式,其主要特征是搭腦和扶手皆出頭,除此之外與官帽椅別無兩樣。
在明代的扶手椅中,有一種被北方稱為“南式官帽椅”的款式,這種椅子出現年代較晚,在造型上可謂是官帽椅的延展,最大的特點是搭腦和扶手均不出頭,其他部位的設計多以圓柱和線形變幻為主,劵口牙條等裝飾的運用也有所增加,借此來營造整體觀感的雋永與流暢。
這種帶有書卷氣的扶手椅因常被文人們擺設在書房中而得名“文椅”,多數文椅作品都出自蘇派工匠之手。到明末清初時期,文椅已經逐漸脫離了官帽椅的固有構架,官帽式搭腦及曲線式靠背逐漸為直角平面式設計所取代。牙條等裝飾部位的運用也不再僅求“點綴”,反而成為作品整體風格的點睛與延伸,這樣一來,文椅在造型風格上也更具有了樸實無華和嫻靜文雅的特色。
圈椅又稱羅圈椅。明代的圈椅是在吸收了宋元圈背交椅的某些特點后自我衍生出來的,其最大特點是,搭腦與扶手由一條似羅圈樣的曲線一氣呵成,靠背板、豎棖、聯邦棍、鵝脖則順勢成為曲線延伸的支撐。扶手兩端或出頭向外翻卷,或直接與鵝脖相接而下,融為一體;腿足多采用橢圓形設計,四面設腳檔并以“步步高”式排列;座面下四周多設有橋梁檔以營造和諧的整體觀感。
圈椅充分展示了線條的悠然之美,所散發(fā)的濃厚的庭院氣息,真正使我們體會到了明代的精神生活風尚。
在明代的椅類家具中,有一類造型奇特的扶手椅,看上去好像是在方凳上再裝三塊獨板而成。獨板的安裝與構造方式又似乎是源自三屏式獨板圍屏榻,故俗稱“圍屏椅”,目前遺存的實物已不多。
據徐湖平主編的《明式家具》載,在蘇州曾發(fā)現一件這種椅子,以鸂鶒木制成,形體方正,靠背板略高出扶手板,扶手板邊沿呈云線形,三圍板兩面均雕有“壽”字紋樣,腿足為圓形,四面除有腳檔外還設有橋梁檔,橫豎棖均采用包腳法相連。整個椅子造型古樸穩(wěn)健,氣質清雅,在明代座椅中堪稱別具一格。
在明朝,玫瑰椅是十分流行的座椅式樣。其基本特點有:椅背較低,幾乎與扶手高度相差無幾,無靠背板設計且靠背無側角,直立于椅面之上;腿足用材以圓柱居多,四面腳棖多呈“步步高”式分布。
玫瑰椅精于修飾,靠背部分或以劵口牙條,或以雕花板裝飾,座面之上大都設橫棖或橋梁檔,中間取矮柱或結子支撐,以增加低矮靠背的活潑感。座面之下的劵口牙條裝飾花紋靈動多樣,且端頭一直延伸到前腳檔上,前腳檔下也多用牙條、橋梁檔等略加修飾。玫瑰椅的整體造型完全可以用美麗、精巧來形容,它的基本構造為創(chuàng)造性的裝飾活動提供了無限空間。
交椅也可以說是一種帶靠背的馬扎,早在宋元時期就已有之。到了明代,直背交椅逐漸消失,只留下圈背交椅。這種座椅的特點是靠背與扶手成一條流暢自如的曲線,并分節(jié)榫接而成,座面多皮制或繩編,腿足交叉,多關節(jié)之處且以金屬件相連。整個椅子可折疊,便于攜帶,多為行軍、郊游之用。
由于交椅在明代只是一種單純的對于宋元式樣的延續(xù),因此,確切地說,交椅不能算作具有明式風格的家具。
椅若其人,各就其位。明代的設計者們認為紫檀等硬木具有靈性,是可以溝通、談心的伙伴,將個人的品行與感悟融入每一件作品當中,使刻木如同題銘,抒情勵志,意韻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