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剛
摘 要 安倍經濟學是泡沫經濟破滅后日本再通脹主義學說首次被納入通縮治理視野的政策實踐。再通脹主義認為要徹底擺脫通縮應繼續(xù)維持寬松的貨幣政策,明確央行責任,設定通脹目標,在實現這一目標之前實行無限量的貨幣寬松,其實現路徑可充分借助通脹預期的扭轉、資產配置再平衡效應的發(fā)揮、金融加速器的調節(jié)。再通脹主義引發(fā)了日本空前的政策論爭,這種論爭主要集中于央行責任的確定、通縮目標的設定、政策優(yōu)先次序的安排等方面。不過其政策在操作層面帶有極大的風險性,包括央行與政府利益出現錯位、政策退出難度重重等。
關鍵詞 再通脹主義 安倍經濟學 日銀理論 市場預期 通脹目標
安倍經濟學(Abenomics)是2012年底安倍晉三再次出任首相后,日本媒體和學界對安倍政府通縮治理的一攬子經濟政策的統(tǒng)稱。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日本陷入持續(xù)通縮,經濟長期處于低迷狀態(tài)。安倍政府成立后,采納日本再通脹主義的政策主張,推出大膽的貨幣政策、機動的財政政策、刺激民間投資為中心的經濟產業(yè)政策,以求擺脫通貨緊縮提振日本經濟。安倍經濟學的實施,是用再通脹政策治理通縮的嘗試,它意味著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后長期處于非主流地位的再通脹主義理論正式登上了歷史的前臺,而在日本盛行多年的“日銀理論”喪失了主導地位。從理論上對再通脹主義學理邏輯下的通縮治理進行分析,有利于我們更深刻地認識評價安倍經濟學和日本長期通縮之謎,同時也有助于認識預期調整、通脹目標設定等細化政策的實際效果,為通縮治理提供借鑒。
一、 日本再通脹主義的形成和納入政策視野
圍繞著日本持續(xù)性通縮的成因,日本國內一直爭議不斷。例如田中秀臣、安達誠司、伊藤元重的通縮缺口論認為少子老齡化等原因造成總需求長期低于充分就業(yè)水平,導致有效需求出現結構性的萎縮;根岸隆、巖田規(guī)久男的通縮預期論認為泡沫經濟破滅后形成的相對謹慎的心理預期固化了相對保守的投資和消費方式,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田中秀臣、高橋洋一的政策失誤論將通縮固化的成因歸咎于日本央行的政策,即認為央行未能主動調控基礎貨幣,同時政策執(zhí)行不徹底;野口旭、野口悠紀雄的結構優(yōu)先論則認為持續(xù)性通縮是由日本各領域的規(guī)制等結構性原因造成的,并非簡單的貨幣現象,需要推行結構改革提高供給能力。由于日本長期以來通縮治理成效不顯著,部分學者在吸納這些爭議成分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再通脹政策應對持續(xù)性蕭條的主張。
再通脹是政府從維護經濟支付體系流動性出發(fā),利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等手段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刺激需求,以達到預期的提高物價、反制通縮壓力的效果。日本再通脹政策治理蕭條的思想淵源可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初的高橋財政。高橋財政是日本在1931年12月至1936年2月由前大藏大臣高橋是清當政期間推出的以再通脹為主要特征的財政金融政策,該政策使日本率先擺脫1929年世界金融危機引發(fā)的經濟蕭條。高橋財政是典型的管理通貨制度下的再通脹政策,是日本財政史上的創(chuàng)舉。日本再通脹主義是在充分吸收托馬斯·薩金特(Thomas J. Sargent)、彼得·特明(Peter Temin)等人理性預期學說的同時,結合巖田規(guī)久男、安達誠司、岡田靖等針對高橋財政通縮治理經驗和啟示,形成應對持續(xù)性通縮的新思路。形式意義上的再通脹派并非傳統(tǒng)的經濟學派,只是作為方法論、政策手段層面的聯合體,盡管彼此主張存有差異,但圍繞通縮治理均主張以再通脹的手法,引起市場先期反應。
再通脹主義體現的特征主要表現為:首先,再通脹主義并非單純復制貨幣數量論,而是基于貨幣需求函數論,主張短期內貨幣量的增加可能引起價格總水平和收入的雙重變動,但是在長期內貨幣供給量的任何變動將只影響價格水平。這意味著擺脫通縮的貨幣政策目標,不能局限于1年的短期效果,而應著眼于5-10年的中長期效果。
巖田規(guī)久男,『デフレの経済學』,日本:東洋経済新報社,2001年,頁104、113?;诖伺袛?,應設定中長期的通脹目標。
田中秀臣、野口旭、若田部昌澄編,『エコノミスト·ミシュラン』,日本:太田出版社,2003年,頁164。其次,再通脹主義充分借鑒高橋財政的時間軸效應。1929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fā)后,日本于1931年11月宣布脫離金本位制度,禁止黃金出口,由于政策預期,當月預期通脹率提高了20%,在12月之后方才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1932年3月日本宣布將從當年11月開始由日本銀行認購發(fā)行國債,次月該國債預期通脹率就比上月提高了10-15%。
巖田規(guī)久男編,『昭和恐慌の研究』,日本:東洋経済新報社,2004年,頁281。巖田規(guī)久男等認識到政策預期在30年代的通縮治理中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即預期通脹率的變化早于政策的真正實施。故而,再通脹主義主張充分發(fā)揮貨幣政策中時間軸效果,由中央銀行承諾在一個較長的期限內維持寬松政策,讓公眾形成未來低利率的預期,以此降低長期利率,達到刺激投資的目的。其三,再通脹主義主張科學認識企業(yè)資金需求和金融寬松政策效果之間的關系。針對部分觀點認為持續(xù)寬松政策不能使資金流入實體經濟的質疑,部分主張再通脹的學者認為刺激政策實施下,作為通縮狀態(tài)下資金盈余主體的企業(yè)資產負債表調整積累的資金,充當了擴大設備投資和消費支出的資金來源。
円居総一,『原発に頼らなくても日本は成長できる』,日本:ダイヤモンド社,2011年,頁184。長期通縮導致企業(yè)內部留置資金不斷膨脹,2013年企業(yè)內部留置資金達457萬億日元。隨著企業(yè)內部盈余資金的逐漸消耗,企業(yè)將逐步尋求利用外部資金。因此,再通脹政策促進銀行貸款增加進而拉動企業(yè)擴大生產之間至少存在著2-3年的政策效果滯后性。
巖田規(guī)久男編,『昭和恐慌の研究』,日本:東洋経済新報社,2004年,頁177、178?;谏鲜稣摂?,再通脹主義認為:要徹底擺脫通縮,應繼續(xù)推行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日本銀行應積極設定通脹目標,在實現通脹目標前無限量地購入長期國債,反對在未明確擺脫通縮的狀態(tài)下進行政策退出。巖田規(guī)久男等就將再通脹政策概括成通脹目標加無限量的長期國債購入的政策組合。
巖田規(guī)久男編,『昭和恐慌の研究』,日本:東洋経済新報社,2004年,頁300。
日本再通脹主義的形成從一開始就與日本銀行的貨幣政策尖銳對立。泡沫經濟破滅后,日本先后采取零利率、量化寬松、全面寬松等相對穩(wěn)健的貨幣寬松政策,但是由于通縮治理成效不顯著,尤其是2006年量化寬松和零利率的提前退出,導致日本銀行操作10多年的貨幣政策成為學界詬病的焦點。部分主張再通脹政策的學者將持續(xù)性通縮原因歸結為日本銀行態(tài)度消極、政策力度不足。如高橋洋一認為一國貨幣政策實現物價1-3%的增長是理所當然的。換言之,央行是可以利用貨幣政策填補GDP缺口。
高橋洋一,「なぜ日本経済だけが一人負けなのか 鳩山政権は日銀に「デフレターゲット」を捨てさせろ」,載『現代ビジネス』2010年1月8日。基于日銀責任,有觀點指出“日本陷入15年的通貨緊縮,日本銀行的貨幣政策運營存在著較大的問題”。
片岡剛士,「復興債の日銀直接引き受けで長期金利は上昇するか?」,SYNODOS JOURNAL,2011年4月20日。由于日本銀行未能實現期待的物價水平,“其本身是有責任的”,因此“日本銀行有義務對不能實現政策目標的理由進行說明”。
池尾和人,日銀に“政治的判斷”を押し付けるな,ダイヤモンド·オンライン,2010年10月5日,http://diamond.jp/articles/-/9613,訪問時間:2015年5月15日。這一傾向導致逐漸接受再通脹主義政策主張的安倍晉三開始集中于對日本銀行政策的批判。2012年12月,自民黨在新一輪的眾議院選舉中奪取了政權。重新執(zhí)政的安倍政府認為主導日本多年的“日銀理論”不能有效地解決日本通貨緊縮,因此決定利用再通脹政策這一猛藥,推行新一輪的寬松政策。這也意味著在日本近十多年始終處于非主流地位的再通脹主義學說首次被納入到日本國家政策視野?;谠偻浿髁x的學理邏輯,2013年安倍政府推出質和量的貨幣寬松政策,包括設定2%的通脹目標,將貨幣政策操縱目標從利率轉向基礎貨幣,大舉購入長期國債,延長購入國債的期限,并確保在實現2%通脹目標之前實行無限量的貨幣寬松政策,摒棄控制國債規(guī)模的銀行券準則。
二、 日本再通脹主義的政策實現路徑
從政策實現路徑來看,再通脹派主義主張以企業(yè)扶持為突破口,利用擴張性刺激政策,提高市場流動性,形成通脹預期,進而通過引導經營業(yè)績改善的企業(yè)擴大投資、提高工資、增加雇傭,幫助日本擺脫通縮。經濟狀況的好轉和經濟主體預期的轉變,將以企業(yè)資產負債表的改善、政府財源的充實等方式,促進經濟形成內部的良性循環(huán)。在這一實現路徑中,再通脹主義主要寄望于市場預期的扭轉、資產配置再平衡效應的發(fā)揮、金融加速器的調節(jié)三大手段,發(fā)揮政策突破和協調的作用。
(一) 以形成通脹預期為前提
持續(xù)性通縮狀態(tài)下市場主體基于對未來的不良預期,都傾向采取相對謹慎的投資和消費方式,形成不良預期的惡性循環(huán),因此再通脹主義認為應首先致力于解決通縮預期這一頑疾。再通脹主義主張通過持續(xù)的刺激政策釋放市場信號,實現從通縮預期到通脹預期的徹底轉變。這一主張融入了理性預期學說,構建了基于個體最優(yōu)化行為的微觀基礎,提供了重新思考政府宏觀經濟政策有效性的新路徑。事實上,日本在通縮認知問題上導入理性預期學說得到新凱恩斯學派保羅·克魯格曼(Paul R.Krugman)等的積極支持。1998年,克魯格曼認為日本此前的低利率和零利率政策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日本已陷入流動性陷阱,名義利率接近零。要打破公眾的陷阱預期,應設定通脹目標、采取持續(xù)性的貨幣擴張政策,使公眾產生長期通貨膨脹預期。他甚至認為擺脫流動性陷阱最好的方法是“不負責任地做出通貨膨脹承諾”,日本銀行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購買日本長期國債,“維持日本4%的通貨膨脹率15年”。
P. R. Krugman, K. M. Dominquez, K. Rogoff,“ It is Baaack: Japans Slump and the Return of the Liquidity Trap,” 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No.2, 1998, pp.137-205.
再通脹主義在扭轉通縮預期問題上主要致力于兩個方面:(1)體現短期政策轉軌。短期政策性轉軌效果的關鍵在于政府預期引導、心理暗示和情景營造能否借由從眾、說服、信念和傳染等一系列社會心理學通道最終打破長期路徑依賴形成的慣性,轉變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有鑒于此,安倍政府采取摒棄銀行券準則、宣布日本銀行直接認購國債、購買長期國債、任命支持進一步量化寬松政策的日本銀行新總裁、導入通脹目標等措施,分階段進行政策轉軌。這些措施在扭轉市場預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田中秀臣、上念司,『震災恐慌!
?偆?経済無策で恐慌がくる!』,日本:寶島社,2011年,頁216。(2)明確中長期政策承諾。再通脹主義認為暫時性的貨幣擴張對解決通縮是無效的,因此日本銀行需做出可信賴的政策承諾,在實現通脹目標前實行無限量的貨幣擴張,如此才能使公眾充分相信中央銀行容忍通脹的發(fā)生,改變公眾對通縮的預期,降低實際利率,刺激總需求。中長期政策承諾所體現的時間軸效果并不直接作用于日本的通貨緊縮,但研究顯示該承諾能實現中長期低利率水平的預期。例如翁邦雄、白塚重典圍繞收益率曲線的變化對政策承諾市場預期形成的影響進行的實證分析表明,政策承諾中長期內能促使收益率曲線扁平化,促進長期利率維持在低位水平。
翁邦雄、白塚重典,「コミットメントが期待形成に與える効果:時間軸効果の実証的検討」,載『金融研究』2003年第22巻第4號。
(二) 發(fā)揮資產配置再平衡效應
20世紀90年代,日本銀行用緊縮性貨幣政策抑制經濟泡沫,但之后為應對通縮日本銀行轉而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在這一過程中日本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遭到了破壞,特別是零利率政策使利率的杠桿作用發(fā)揮到了極致,貨幣政策此時已收效甚微。但是再通脹主義認為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改變資產負債表規(guī)模和結構,引導投資者在金融市場上對持有的各種不完全替代金融資產進行投資組合調整,可影響不同金融資產的相對收益率和價格。資產配置再平衡效應的發(fā)揮從資產結構調整角度詮釋了貨幣從資本市場轉向實體經濟進行投資的路徑和實效,為流動性陷阱下貨幣政策的傳導、經濟成果的滲漏等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資產配置再平衡效應的發(fā)揮所體現的作用表現在:(1)尋求解決流動性陷阱下企業(yè)投資擴大的問題。再通脹主義認為盡管日本陷入流動性陷阱,但是基于資產配置再平衡效應的發(fā)揮,日本仍然可以引導貨幣從資本市場流向實體經濟。這是因為當投資者持有的貨幣高于預期時,會調整手中的資產組合,轉而將過量的貨幣投資到其他金融資產,推動資產價格的上升,進而通過財富效應和托賓Q效應增加社會總需求?;诠娮杂X的資產結構調整,企業(yè)投資將進一步便利,投資渠道也將得到有效拓寬。
浜田宏一·內閣官房參與核心インタビュー、「アベノミクスがもたらす金融政策の大転換 インフレ目標と日銀法改正で日本経済を取り戻す」,ダイヤモンド·オンライン,2013年1月20日,http://diamond.jp/articles/-/30804,訪問日期:2015年5月15日。(2)利用資產配置再平衡效應的發(fā)揮實現經濟收益的廣泛覆蓋。為實現經濟成果的公平分享,再通脹主義主張基于資產重組效應,促進經濟利益向普通國民滲漏。例如,資本市場的振興盡管直接裨益持有資本的富裕階層,但日本政府可通過對包括養(yǎng)老金基金在內的各類基金進行操作,削減本國債券持倉的方式和增持風險資產的方式,使經濟收益逐步惠及到普通國民。
本田悅朗,『アベノミクスの真実』,日本:幻冬舎,2013年,頁103。
(三) 調節(jié)金融加速器實現良性循環(huán)
再通脹主義充分借鑒了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和馬克·格特勒(Mark Gertler)的金融加速器理論,詮釋日本通縮狀態(tài)下如何實現資本市場和信貸市場之間的良性互動。根據金融加速器理論,企業(yè)凈值具有促使經濟加速增長或加速衰退的雙重功能。
B. S. Bernanke, M. Gertler, S. Gilchrist,“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the Flight to Quality,” NBER Working paper, No.4789,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No.78,1996, pp.l-15.企業(yè)凈值的變化將影響融資成本進而引起企業(yè)投資的變化。相應地,企業(yè)投資的變化也勢必將引起下一期產出的變化,從而造成經濟的連續(xù)波動。日本再通脹主義認為,日本持續(xù)性通縮導致股市、不動產市場低迷,抵押物價值降低,企業(yè)不得不付出高額的抵押、擔保費用。
浜田宏一·內閣官房參與核心インタビュー「アベノミクスがもたらす金融政策の大転換 インフレ目標と日銀法改正で日本経済を取り戻す」,ダイヤモンド·オンライン,2013年1月20日,http://diamond.jp/articles/-/30804,訪問日期:2015年5月15日。金融加速器能夠借助資產價格的變動改變企業(yè)的資產負債狀況,影響企業(yè)的融資成本。通過無限量的貨幣寬松,可以推高股票、不動產價格,改善資產負債狀況,進而減少乃至遏制外部融資升水,刺激投資支出。通過無數次信貸循環(huán)的過程,不斷放大這一效果。泡沫經濟時期,日本地價、股價與銀行貸款三者之間的聯動,就是通過金融加速器不斷得以擴大。支持再通脹的觀點寄希望資本市場價格的上漲,增加擁有這些資產的企業(yè)價值,改善企業(yè)資產負債狀況,企業(yè)因此可以利用更多的銀行貸款放大投資效應,而這又會造成新一輪預期利潤上升、資產價格上漲,形成良性的循環(huán)。
三、 圍繞再通脹主義的爭議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圍繞著再通脹主義的爭論始終沒有停過?;谠偻浿髁x學理邏輯的安倍經濟學的出臺,導致日本國內掀起了關于再通脹政策的爭論新高潮。目前的爭議問題主要有3個:
(一) 央行的責任問題
央行在貨幣政策的決策過程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圍繞著貨幣供給理論的爭議可追溯至20世紀70年代,以小宮隆太郎、堀內昭義為代表的學者,認為貨幣供給政策應“以物價穩(wěn)定為第一考慮要素”,日本銀行對石油危機帶來的經濟衰退負有一定的責任,日本銀行應采取積極措施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
小宮隆太郎,「昭和48~49年のインフレーションの原因」,載『東京大學経済論集』1976年42巻1號,頁124-128。80年代末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破滅,引發(fā)了新一輪的貨幣供給理論爭議:“巖田—翁爭論”。巖田規(guī)久男認為日本銀行并未積極主動地調控基礎貨幣,引起貨幣供應量劇增,人為造成經濟泡沫異常膨脹直至最終破裂,故而日本銀行對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破滅以及日本經濟的蕭條負有責任。
巖田規(guī)久男,「日銀理論を放棄せよ」,載『週刊東洋経済』1992年9月12日號,頁124-128。而翁邦雄則從日本金融調控機制出發(fā),認為在日本存款準備金累計繳存制度下,央行無法主動調控基礎貨幣。
翁邦雄,「日銀理論は間違っていない」,載『週刊東洋経済』1992年10月10日號,頁106-111。這一論斷又被稱為“日銀理論”。“巖田—翁爭論”的實質是貨幣供給內生性與外生性爭議的延續(xù)。貨幣的外生性強調貨幣供給量不是由經濟因素所決定的,而是由貨幣當局的貨幣政策決定的。與之相對,貨幣內生性則強調貨幣供應量是在一個經濟體系內部由多種因素和主體共同決定的,央行政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根據信用貨幣的產生過程可知,銀行貸款派生銀行存款,商業(yè)銀行再根據派生存款為市場注入流動性,而銀行貸款對象的選擇取決于企業(yè)資信狀況,央行無法控制經濟活動中的貸款量。
強調無法主動調控基礎貨幣的“日銀理論”,自然不能為再通脹派所接受。再通脹派強調要有效要解決困擾日本多年的通脹緊縮,央行主導下的貨幣政策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嘉悅大學教授高橋洋一質疑稱如果日本銀行無法控制基礎貨幣,這意味著日本銀行也無法控制通脹率。而事實上,他將1969-2011年日本年度貨幣供給量與兩年滯后的通脹率進行因果分析,結果顯示因果系數達0.89,據此他認為“日銀理論”只是日本銀行責任回避的說辭。
高橋洋一,「日銀理論」の背景にある「貨幣數量理論は成り立たない」を検証する,ダイヤモンド·オンライン,2013年3月21日,http://diamond.jp/articles/-/33559,訪問時間:2015年5月15日。當然,針對再通脹派的論斷,“日銀理論”也針鋒相對,如發(fā)行于金融危機發(fā)生后的2008年11月的田中隆之的著作《失去的十五年》,系統(tǒng)地整理了泡沫經濟破滅后日本銀行的貨幣寬松政策,對日本銀行應對危機的政策舉措持積極支持的態(tài)度,對過去數年間日銀沒有制造通脹的政策予以肯定。
(二) 通脹目標的設定問題
通貨膨脹目標制是20世紀90年代初西方發(fā)達國家興起的一種貨幣政策框架。1990年新西蘭率先采用了通脹目標制,之后加拿大、英國、韓國等也相繼設定了通脹目標。根據IMF數據資料,截至2013年,全世界共有28個國家采用了通脹目標制。央行在設定通脹目標的同時,還明確了目標通脹率的實現期限,并且央行還負有在未實現目標的情況下對公眾進行說明解釋的責任。
安倍政府的成立,意味著泡沫經濟以來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的“日銀理論”的政治性敗北,沿襲再通脹主義的主張設定通脹目標是實質性的標志。安倍政府設定2%的通脹目標,其目的在于:明確日本貨幣政策的意圖和目的,發(fā)揮其“告示效應”,對經濟狀況進行前瞻性的分析和預測;通過刺激總需求達到活躍金融市場、扶持實體經濟發(fā)展的效果。但是,2%的通脹目標的設定,其弊端也顯而易見,突出表現在:要求在兩年之內盡早實現2%的通脹目標,在期限上的設定缺乏靈活性,這使日本銀行無法保留引導未來貨幣政策的靈活空間,不利于央行操作的便利性。而且,從世界范圍來看,采取通脹目標制的國家大多是在通脹處于較低和下降時期,而非在通脹處于上升并可能失控時期引入通脹目標制,通脹目標制一般是央行為平抑物價控制通脹而采取的方法,目的在于“鎖定”早期反通脹的收益,避免通脹反彈,即各國的通脹目標一般是為了遏制通脹,而非克服通縮。反對設定通脹目標的翁邦雄在其著作《金融政策的邊界》中從理論和實證的角度,解說了近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央行金融政策的出臺始末。他認為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2008年金融危機前,世界經濟進入“大緩和”(Great Moderation)時期,中心國家表現出高產出、低通脹等特征,物價的穩(wěn)定和經濟的持續(xù)增長源于對央行的信任。不過2008年金融危機后,央行被期待承擔更多的職責,通脹目標政策也面臨著大調整。哈佛大學教授杰弗里·弗蘭克爾(Jeffrey Frankel)在其《通脹目標政策之死》中,開始主張終結這一政策。近年來,學界更關注維持經濟穩(wěn)定性的同時確保中長期物價的穩(wěn)定,許多發(fā)達經濟體也對通脹目標作出了相應的調整。如英國從原先的目標至上原則,轉變?yōu)樵试S較長期限內的偏離。通脹目標偏離、新的政策框架摸索等問題成為2013年英格蘭銀行新總裁選舉中爭論的焦點。在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央行放棄僵硬的目標設定轉而采取較為靈活的通脹目標的背景下,再通脹主義2%的通脹目標的設定必然在日本引起爭議。反對的意見認為這一舉措缺乏靈活性,其效果可能非常有限。
「アベノミクスがよく分かる GWに読みたい経済書」,載『日本経済新聞』2013年4月27日。此外,通脹目標制還存在一定的隱患,如在出現通脹后,貨幣政策將在保持經濟增長與控制通脹之間進行艱難抉擇。特別是降息之后,遏制通脹將變得更為困難,央行將面臨如何將通脹水平控制在目標區(qū)間內的巨大壓力。
(三) 政策優(yōu)先次序問題
圍繞著再通脹主義學理邏輯及其通縮治理成效,日本國內亦存在兩種不同觀點。這兩種觀點雖都強調通縮治理中結構改革的重要性,但在政策優(yōu)先次序等核心問題上存在很大分歧。
針對再通脹政策,部分學者強調結構改革才是日本目前經濟政策的首要著力點。主張結構優(yōu)先的觀點認為日本持續(xù)性通縮并非單純的貨幣現象,而是結構性原因造成的,治理結構性通貨緊縮,單純依靠刺激政策無法根本解決問題。吉川洋在其著作《通貨緊縮》中認為造成日本陷入長期通貨緊縮的原因在于各類勞動規(guī)則、確保就業(yè)優(yōu)先的慣例及非正式員工增加,再通脹主義寄希望的利用擴大刺激政策來形成通脹預期存有困難,因此他主張規(guī)制改革優(yōu)先。
吉川洋,『デフレーション』,日本:日本経済新聞出版社,2013年,頁22-23。除了規(guī)制原因之外,產業(yè)結構調整等在通縮治理中的詮釋也倍受關注,如野口悠紀雄對日美兩國進行對比,指出日本之所以陷入通縮,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國生產率較高的服務業(y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雇傭勞動力,但是在日本生產率較高的制造業(yè)在泡沫經濟破滅后遭受沉重打擊,而相對落后的服務業(yè)卻無法承接制造業(yè)釋放出來的過剩勞動力。
野口悠紀雄,なぜ日本だけがデフレになるのか,東洋経済オンライン,2010年10月18日, http://toyokeizai.net/articles/-/5196,訪問時間:2015年5月15日。這類基于結構改革優(yōu)先的觀點,均主張在需求管理的同時,重視供給面管理的強化。
針對結構優(yōu)先論,再通脹主義盡管主張再通脹政策優(yōu)先,但并非否認結構改革的重要性,而是主張先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幫助日本擺脫通縮,繼而輔以經濟產業(yè)增長戰(zhàn)略,解決日本經濟的結構性矛盾。因而安倍經濟學的政策體系設計中,盡管經濟產業(yè)增長戰(zhàn)略被定義為安倍經濟學最重要的一環(huán),但執(zhí)行中采取了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先行的方針,這主要基于如下考量:(1)再通脹政策為經濟產業(yè)政策贏取時間。從多重均衡角度看,在持續(xù)性通縮狀態(tài)下,短期性的刺激政策可以實現更高水平的均衡,防止經濟滑入更低水平的次優(yōu)均衡狀態(tài)。
池尾和人,『連続講義
?厲 デフレと経済政策』,日本:日経BP社,2013年,頁244。短期性的財政擴張主要承擔引起市場先期反應、扭轉市場預期等作用,為結構改革爭取時間。(2)再通脹政策為經濟產業(yè)政策掃清障礙。由于結構改革具有長期性,很難在短期內達到預期效果,但是如果單純在通縮狀況下推行結構改革,將會進一步加劇通縮,導致失業(yè)率的上升。
巖田規(guī)久男編,『昭和恐慌の研究』,日本:東洋経済新報社,2004年,頁287。要提高結構改革的效率,順利推進經濟產業(yè)增長戰(zhàn)略,有必要優(yōu)先推動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實施,為結構改革掃清障礙。
四、 再通脹主義的政策隱患探析
再通脹主義為安倍經濟學提供了系統(tǒng)的理論支撐、作用機制和實現路徑,安倍經濟學實施的成效,成為目前評價日本再通脹政策的重要試金石。但是政策在操作層面帶有極大的風險性,這也導致安倍經濟學出臺伊始,就引發(fā)了日本學界的激烈爭論。目前,基于再通脹主義學理邏輯分析,該政策的隱患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央行與政府利益將可能再次出現錯位。安倍政府的質和量的貨幣寬松政策使日本戰(zhàn)后構建的央行獨立性遭到了破壞,這影響到未來央行信譽的重新構建。央行干預微觀經濟主體的資源分配,具有準財政角色,其結果導致政府與央行之間的邊界變得日益模糊,央行的獨立性下降,信譽受損。一般而言,在通縮狀態(tài)下,貨幣寬松帶來政府國債利息償付額下降,政府與央行在利益上實現了某種程度的契合。但是今后隨著日本逐漸擺脫通貨緊縮,利益錯位的問題將凸顯,此時政府更多關注利率上升后日本銀行國庫納付金減少問題,以及國債償付利息的攀升問題。與之相反,央行更重視采取貨幣緊縮來維持物價的穩(wěn)定。在這種對立狀況下,政府對央行的干預程度將會加強。
其次,政策退出的操作性難度較大。小幡績在其著作《再通脹危險》中勾勒了再通脹政策實施可能出現的危險路徑。激進的再通脹政策下,若一旦出現通脹,引發(fā)利率上升,國債價格迅速暴跌,大量持有國債的金融機構將蒙受重大損失,這也有可能引發(fā)新的危機。
「賢者の知恵 話題の本の著者に小幡績 「アベノミクス」は若者を苦しめる 禮賛するわけにはいきません」,載『現代ビジネス』2013年5月1日。值得注意的是,在質和量的貨幣寬松政策中,延長了日本銀行購入國債的平均期限,從之前的3年提高到7年,這導致日本銀行在政策退出時很難利用短期資金供給吸納超額準備金以實現央行資產負債表的快速壓縮。這是因為日本銀行購入國債年限加長,超額準備金在中長期將保持增長的勢頭。但是受制于買入票據期限、共同擔保資金供給等短期資金供給余額在中長期不會發(fā)生大的變動,這也意味著要消化不斷擴大的超額準備金,很難單純依靠短期資金供給操作。為避免央行大量拋售長期國債造成的債券市場波動,如造成實際利率的暴漲等,此時央行將更傾向于等待長期國債的到期償付。由于需要花費更長時間來實現資產負債表規(guī)模的壓縮,從而產生一系列的退出成本。
(責任編輯:蔣昭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