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草原王國吐谷渾(八)

        2015-07-13 00:34:32任玉貴解生才
        群文天地 2015年3期
        關鍵詞:吐谷渾

        任玉貴 解生才

        出土文物

        據(jù)有關史料記載,自1982年至今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針對海西州都蘭縣吐谷渾、吐蕃文化墓地進行了長達近30年的考古發(fā)掘工作。1982年到1985年間,青海省考古隊在都蘭縣進行了連續(xù)4年的考古發(fā)掘。1983年,熱水血渭一號大墓的上層封堆被揭開,出土了大量的絲織文物,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六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其后,從1994年到1996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都蘭縣又繼續(xù)3年的考古發(fā)掘工作,再次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1998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都蘭縣香加鄉(xiāng)莫克力溝繼續(xù)進行考古發(fā)掘工作;1999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考古系合作,對熱水鄉(xiāng)察蘇河南岸古墓群進行考古發(fā)掘;200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中央電視臺“新絲綢之路”欄目組,在熱水鄉(xiāng)賽什堂村哈祖溝進行考古發(fā)掘工作。

        近30年來,在國家文化部文物局、青海省文化廳以及各界領導的支持下,對都蘭縣古墓群陸續(xù)進行了10多次大規(guī)模的考古發(fā)掘工作,共清理古墓100余座。多年來,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考古工作者們共同辛勤耕耘下,出土了一批又一批的珍貴文物。發(fā)掘時間總累計約40多個月近1200余天。參與都蘭古墓群考古發(fā)掘與研究的專業(yè)技術人員多達100多人次。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各部門的專業(yè)人員齊心協(xié)力,各盡其責,勇于探索,為都蘭縣古墓群的發(fā)掘與研究,做出卓越的貢獻,獲得可喜的研究成果。據(jù)原中國柳灣彩陶博物館副館長、副研究員柳春誠撰文:

        通過多年的考古發(fā)掘與研究,獲取了大量的珍貴文物。集中發(fā)現(xiàn)了一批反映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文物?!伴_元通寶”銅錢幣、寶花紋銅鏡、漆杯、漆碗、漆盤等純屬中原漢地輸入。絲織品中絕大多數(shù)為中原漢地所織造。僅絲織文物出土的數(shù)量巨大,有130多種不同圖案,其中112種為中原漢地織造,18種為中亞、西亞織造。幾乎囊括了唐代所有的品種,有錦、綾、羅、絹、紗、緙絲等。其中織金錦、緙絲、嵌合組織顯花綾、素綾、錦等均屬首次發(fā)現(xiàn)。西方文物中有各種珠飾,瑪瑙珠、玻璃珠、紅色蝕花珠等,西方絲綢有粟特錦、波斯錦等。數(shù)量之多居新中國歷次發(fā)掘之首。其中的一件缽羅婆文字錦(該文字為中古波斯人所使用),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一件確定無疑的8世紀波斯文字錦。西方文物中較有特色的還有一批粟特人制造和使用的金銀器,對于研究中西之間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這件織有中古波斯人使用的缽羅婆文字錦,上面織有“偉大的光榮的王中之王”文字,是目前所發(fā)現(xiàn)世界上僅有的一件確證無疑的8世紀波斯文字錦。下面將都蘭所出土的精品文物分述如下:

        一、絲綢

        1、缽羅婆文字錦(DRXM1PM2:S161) 這件縫合成套狀的織錦屬緯錦的裁邊。紅地,顯藏青、灰綠、黃花。正面中部為一行連續(xù)桃形圖案,圖案與緯線平行,為1:1緯二重組織。圖案邊緣為青、黃彩條,排列黃色的小聯(lián)珠紋。背面在紅地之上,織有一段外國文字。這段兩行的外國織錦文字是通過中國文物研究所林梅村先生,轉(zhuǎn)請德國哥廷根大學中亞文字專家馬坎基(D.NMacK-enz I e)教授的研究與鑒定。經(jīng)他確認,這段文字是波斯薩珊朝所使用的缽羅婆文字,拉丁字母轉(zhuǎn)寫如下:

        第一行 MLKanMLKA=SahanSah “王中之王”

        第二行 LBAGOH=Wuzurgxwarrah “偉大的,光榮的”

        波羅婆文字,其字母由阿拉美亞字母稍加變化而成,用于拼寫中古波斯的波羅婆語。文字從右向左橫寫,同歐洲希臘羅馬系統(tǒng)的文字從左向右的寫法相反。就是這樣一件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擺放在筆者的辦公桌上時,它只是一塊殘損不清無法辨認的破布條,經(jīng)筆者詳細認真地繪制復原后,才發(fā)現(xiàn)這件文物上織有一排橫向的文字,心里感到萬分的激動。遺憾的是,這段拼音字母既不是英文字母也不是漢文拼音更不是藏文,全青海省考古所無人能讀懂,后經(jīng)輾轉(zhuǎn),終于將這段文字破譯。方得知這件文物的重要研究價值和它的珍貴性。

        2、紅地云珠太陽神錦(DRM1PM2:S109-2) 經(jīng)筆者繪制復原后得知,太陽神圈中的紋樣基本完整。這是一組六匹帶翼的神馬拉車的群像,馬分成兩組,列于車體兩側(cè),各組相悖而馳,共同系駕車體。車體前窄后寬,車上設有欄桿。車輪清晰可辨,可見放射狀車輻。車上置有蓮花形寶座,太陽神交腳坐于蓮花寶座之上,太陽神頭戴菩薩寶冠,手持定印,身穿尖領窄袖緊身上衣。在太陽神的兩側(cè)有頭戴圓帽背背王杖的側(cè)面像人物,似為太陽神的衛(wèi)士。太陽神身后有靠背,頭部帶有一圈聯(lián)珠狀光環(huán),應系頭光。頭光兩旁和靠背上方有兩個半身側(cè)面人像,均戴中國式幞(fu)頭,應是官吏形象。在太陽神頭部正上方有一華蓋,蓋頂附有雙龍形飾物。在馬車兩旁并有龍首幡迎風招展,構圖嚴謹,形象生動。

        在狩獵圈中,疏密得當,錯落有致,圖案已被分成兩半,中間部分殘缺,根據(jù)繪制復原情況來看,圈中應有四組主要紋飾。第一組是一對騎駝射虎的紋樣。騎駝者頭戴圓形帽,身穿窄袖短衫,下著長靴,騎在雙峰駱駝之上,回首拉弓射虎;第二組是騎馬射鹿的紋樣。馬首帶有花形頭飾,騎者在馬上回首拉弓射鹿,鹿體上可見圓點形斑紋;第三組紋樣已殘缺,僅能見對人對獸的下半部分,人在獸前,身穿長袍,下擺至膝。獸的四肢粗壯,可能為獅類動物;第四組是一對手持盾牌和短劍的武士形象,相互作搏戰(zhàn)狀。武士身后各有一只鸚鵡回首而視。

        在太陽神圈以外上部空間處,裝飾有云氣紋和九個圓點紋,還有漢文“吉”字紋和相對奔跑的動物紋樣,圈外下部也有一個“吉”字紋和一對山羊形象。在狩獵圈以外上部空間處有對鹿、對獅、云氣紋、七個圓點紋和漢文“昌”字紋。這件文物的年代被定在北朝晚期至隋代。

        3、紫紅地中窠寶花含綬鳥錦(DRM1PM2:160) 根據(jù)殘片繪制復原得知,圖案中心是一個略顯橢圓形的花瓣團窠,中間立一側(cè)視含綬鳥形象,鳥喙所銜的綬帶環(huán)為聯(lián)珠紋,下有瓔珞狀物。頸后生飄帶,該鳥身、翅部位均有鱗甲狀羽毛,且有聯(lián)珠圜帶,兩足立一平臺之上,賓花為十樣花。經(jīng)向17cm、緯向13cm??椢锘臼?:3的緯二重組織。

        4、雙鳥含綬錦(DRXM1PM2:S163) 此錦殘損較嚴重,經(jīng)筆者繪制復原后而得知,圖案團窠頗大,團窠外環(huán)有八片花瓣。窠內(nèi)有一對大鳥相對而立,兩鳥共同銜著一付聯(lián)珠綬帶,鳥身上的羽毛以方塊形紋飾來顯示,鳥足站立在聯(lián)珠平臺座上。窠外賓花已殘。為1:3斜紋緯二重組織。

        5、綠地對波聯(lián)珠獅鳳錦(M1PM2:S85) 此錦以對波聯(lián)珠紋構成總體框架,間以花飾為聯(lián)紐銜接。這類殘片出土較多,殘存有兩個對波圈,紋樣較為清晰,其中一圈為對獅形象。對獅蹲踞,以側(cè)面形象表現(xiàn),一圈為對鳳,對鳳的姿態(tài)十分優(yōu)美。為1:1斜紋經(jīng)二重組織。

        6、黃地大窠聯(lián)珠對虎錦(DRM25:S1) 此錦幅寬110cm,較典型的斜紋緯二重組織。以黃色作地,用紫、棕色勾描出聯(lián)珠圈、花樹和對虎造型的主要輪廓,以棕黃色渲染樹干和虎斑上的一些層次色,再用綠色渲染樹葉及虎身上的層次色,整體色調(diào)較平穩(wěn),沒有分區(qū)換色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大聯(lián)珠圈由上下左右四個回紋和四組聯(lián)珠紋組成。聯(lián)珠圈內(nèi)以花樹居中,樹上設有四簇黃花綠葉,樹下置有山石,樹兩側(cè)織有對虎形象作相撲狀,二虎相對、張口瞪目、三爪騰空、一爪著地、虎尾上翹。圈外花形較為復雜與寶花相類似。

        7、簇四聯(lián)珠對馬紋錦(DRM1PM2:S17) 系斜紋經(jīng)錦,以黃色作地,淺黃色勾勒,各區(qū)域中再由藍、綠分區(qū)換色表示主題圖案,由八瓣花形將聯(lián)珠圈銜接簇四框架。聯(lián)珠圈之間由十樣花形填充,在聯(lián)珠圈中設有對馬圖案作為主體紋飾。兩匹馬相對而視,馬頭頂部以花形點綴,馬頸部系一對向后飄的綬帶,馬體設翼,馬的一側(cè)前后足抬起,表示疾步前行的動作,馬體下方設有蓮蓬狀花草圖案。

        8、簇四聯(lián)珠對羊錦(DRM1PM2:S59) 此錦是1:3斜紋經(jīng)二重組織。聯(lián)珠圈外以黃色作地,圈內(nèi)以紫色作底,用藍和綠色變區(qū)交替重點突出主題紋飾,最后用白色勾邊并作連珠紋。此錦由于在色彩使用上有獨到之處,故使得此錦的藝術風格也有些特殊。用以銜接各聯(lián)珠圈的花形,由于花瓣方向的變化及色彩有紫黃兩色而更加顯得活潑可愛。聯(lián)珠圈內(nèi)的羊形不是中亞和西亞地區(qū)常見的帶有長角的羚羊形象,更像是回首長鳴的小綿羊。兩只羊相對而立占有了聯(lián)珠圈內(nèi)的絕大部分空間,加上羊體下的忍冬花形,更增加了整體圖案的溫馨與和諧。聯(lián)珠圈之間以藍、紫、綠色的花形烘托,更加顯示出濃厚的幾何形構圖。

        9、黃地中窠卷草對鹿錦(DRM1PM2:S25-1) 此錦1:3斜紋緯二重組織,團窠環(huán)的外徑20cm。以綠色為主要表現(xiàn)紋樣,以棕黃色與白色輔助配合。由四組卷草環(huán)組成,卷草流暢形成“S”形,再用蔓藤相連,藤上花形盛開。環(huán)中對鹿相對而立,頭上設角后翹,身上有四瓣梅花斑紋,鹿前一蹄抬起,三蹄著地,對鹿中心上下部置有云形花作補氣。

        10、黃地大窠寶花錦(DRM1PM2:S21-1) 此錦為1:3斜紋緯二重組織。黃地上顯藍、白、棕色花形,花窠甚大,主體花形圖案直徑達33cm,花中心部為藍色圓形,周圍繞以白色聯(lián)珠紋,然后是六出蘑菇形花,在蘑菇狀花芯之間伸出六朵開放的花瓣,花瓣之間從后面又生出六朵花形,層疊反復,極為渾厚。

        二、金銀器

        當歷史的腳步跨入上世紀80年代時,一批經(jīng)典的唐代金銀器在柴達木盆地的泥沙裹挾中閃爍著神奇的靈光,一段封存久遠的歷史帷墓被漸漸拉起。其中一組銀包鐵太陽鳥的精彩造型更加令人振奮,這件文物出土時已殘碎嚴重,經(jīng)筆者繪制復原后得知原件應有一排六只太陽鳥的形象均勻地站立在鍍金銀條底座之上。它們光燦奪目,炫奇斗彩,銀光閃爍,富麗華貴,真可稱為都蘭唐代金銀器中的器中之王。

        1、銀包鐵鍍金太陽鳥 這組文物出自都蘭縣熱水一號墓殉馬溝中部。出土時應有6只。該太陽鳥中間部分為鐵質(zhì),鍍金銀片疊合包在其上。太陽鳥的整體形態(tài)為昂首翹尾的站立狀。鳥首頂部捶出向后彎曲的螺旋狀冠飾,頸部系有象征飄帶的忍冬形花飾與尾尖相連。鳥體胸部以陰刻手法刻出葉片狀的羽毛,翼部和尾部的羽毛以弧形線條來表示,翅膀頂部和部分尾羽以陰刻手法刻出忍冬花形。眼睛部位和翅膀中心各鑲嵌綠松石2粒,兩面共4粒。尾部的五朵忍冬花芯部位各鑲嵌綠松石5粒,兩面共10粒。鳥足底部呈扁平狀橢圓形,其上有一鐵釘,穿于底座之上,與底座連為一體。足前穿有兩個小孔,孔中留有銅器殘痕。底座為銀質(zhì)鍍金長方形飾片,飾片包在同樣大小的木片之上,飾片表面鏤空,捶出縱列式環(huán)狀忍冬唐草紋飾。底座長44.5cm、寬3cm、高0.8cm。在與太陽鳥足底銜接處,有一方孔和兩個小圓孔。方孔是太陽鳥足底鐵釘?shù)墓潭?,小圓孔是太陽鳥足面的銅釘固定孔。飾片兩側(cè)各有小孔8個,是銀飾固定在木片上的銅釘孔。

        這組太陽鳥均挺胸抬頭,氣宇軒昂。頭頂螺旋冠飾和頸部忍冬形飄帶與尾部相連,胸部以陰刻手法刻出葉片狀的羽毛,翼部和尾部以陰刻弧線刻出羽毛。翅膀和尾部以陰線刻出忍冬花形。通過對這組太陽鳥的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它們的形象有著細微的差別,以兩種不同的形象表現(xiàn),每種形象共分三只,按交錯式排列。它們之間的形象差別主要表現(xiàn)在頭部螺旋狀冠飾的樣式,鳥喙的形狀、胸部的挺拔程度、腿部的高低以及尾部的忍冬花形和鑲嵌綠松石數(shù)量等都有著微妙的區(qū)別。這些區(qū)別難道是古代藝術家對鳥類雌雄的鑒別手段和表現(xiàn)方法嗎?

        與這組文物同時出土的還有許多殘碎木件,它很可能是宗教祭祀性器物上的一個裝飾部件。這一時期,在太陽鳥的制作工藝上極為注重身體細節(jié)的刻畫,在題材和裝飾作風上具有青藏高原雄鷹形象與濃厚的中亞地區(qū)粟特金銀器相互融合的風格。其做工極為精致,達到了精美華貴、技藝高超、無與倫比的最高境界。這件藝術品可堪稱是吐谷渾·吐蕃民族藝術智慧的象征。

        2、銀質(zhì)鍍金太陽鳥 該飾片出自都蘭縣熱水一號墓殉馬溝中部。飾片邊長15.3cm、寬16cm。四邊捶出一周條飾,條飾上捶出斜向短線紋。飾片表面圖案呈鏤空狀,整幅飾片構圖為一站立的太陽鳥形象,主體形象太陽鳥的周圍捶出環(huán)狀忍冬唐草紋。太陽鳥昂首翹尾,展翅欲飛。鳥首頂部設有冠飾和羽毛狀飾,鳥喙處銜有忍冬花枝,頸部系有象征飄帶的忍冬花葉。翅膀上各飾一排豎向的聯(lián)珠紋,身部和上揚的尾羽均以忍冬花形進行裝飾。整體圖案富麗堂皇。

        3、銀質(zhì)鍍金鹿形飾片(DRM1PM2) 該飾片出自熱水一號墓封堆二號陪葬墓東回廊東南角。長5.6cm、寬3.5cm。銀片較薄,殘損。銀片表面鍍金,捶揲成一臥鹿形象,鹿吻部鉆有一孔,應系釘在某種木質(zhì)物件上的飾物。

        2001年下半年和2002年上半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寧征集到一批都蘭吐蕃墓葬的盜掘文物,共35件。其中動物造型的銀器有20件。這批器物雖然系地下出土,但未經(jīng)科學發(fā)掘,由盜墓者獲得再經(jīng)古董商之手輾轉(zhuǎn)流傳于世,出土時間、地點、遺跡的性質(zhì)、伴出器物的組合等重要考古學現(xiàn)象均無記錄。

        1、銀質(zhì)鴨形硯滴 器高7cm、長9.2cm、寬3.8cm。整器為鴨形,頭頂有一半圓形飾物,鳥喙為壺嘴,正中有一小孔,水自孔中可流出。背部設一孔可注水,孔徑1.1cm。在孔兩側(cè)縱向鉚焊兩環(huán),連接兩根弧形的提梁,提梁在環(huán)中可自由活動。有帶子口的圓形小蓋,蓋頂有一環(huán),環(huán)中套有鏈條與提梁相連。頸部和背部捶出凸起的羽毛紋、蓮花紋。器體兩側(cè)捶出凸起的翅膀,在翅膀上以陰線手法刻出不同的紋飾代表羽毛。器底部為橢圓形圈足,長3.7cm,寬2.6cm。器腹用細線條紋刻劃出近似菱形的羽毛紋,尾部下方以細線刻出流暢的纏技蔓草紋。整個造型顯得小巧而別致。

        2、銀質(zhì)翼羊怪獸硯滴 器高6.5cm、長10cm、寬4.4cm。整器成臥姿的盤角羊形,背部有一孔可彎曲。器體兩側(cè)設翼,兩腿各向上卷一毛飾,較為奇特。嘴部正中有一小管,中空,水自管中可以流出。值得注意的是羊口中銜有一蝴蝶狀物,蝴蝶翅膀兩端有殘斷痕跡。推測其形似有殘損,在此之前方還應有一物。器物的大角、雙翼、前后腿向上卷的毛、尾巴均陰線技法表現(xiàn),而整個器體則以短線刻出網(wǎng)狀毛紋。該獸四腿不成蹄狀,而為爪形前伸,應系一大角羊形有翼怪獸。胸部的毛飾很有特色,臥獸腳下有一八方形的底板,長7.3cm,寬4.4cm。該羊形怪獸形象為以往所未見。

        3、銀質(zhì)牛把件 器高6.2cm、長9cm、寬3.8cm。器身成臥姿,兩牛角尖部向內(nèi)彎曲,作怒目圓睜、昂首嘶鳴狀。分身下有平板和沒平板兩種,帶平板的尾巴向左側(cè)上方卷起,不帶平板的,尾巴卷向左側(cè)方。其中帶平板的3件,不帶平板的1件。牛的鼻、眼、嘴、頸部下折紋、前后腿均突出器表,在牛的臉部、頭頂部、身部均以細線刻劃出卷草紋樣,這種形式的紋樣在目前所知的唐代金銀器中前所未見。在不帶平板牛俑的底部可見橢圓形的焊接封口。從器物可見牛角、牛耳、牛尾為分別鑄造,然后再焊接上的。牛身先捶出兩半然后再焊合為一體的,整個工藝復雜而細密。

        4、銀質(zhì)虎把件 器高6.2cm、長9cm、寬4.5cm。器身成前撲的姿態(tài),四腿前伸,頭部高昂,怒目圓睜,張口嘶鳴,形象十分兇狠。尾巴向上直立反卷。虎的四腿和尾巴分別鑄造,然后再焊接合一?;Ⅲw也是先捶出兩半然后再焊合為一體?;㈩^和腿均凸出明顯,頭頂部和全身均以陰刻手法刻出鬃毛紋樣,形象復雜而生動。

        5、銀質(zhì)鍍金狗把件 器高2.5cm、長4.9cm、寬2.1cm。器身成臥姿,四腿伸向前方。兩耳直立,為一狼狗形。尾巴平伸向后方,成三瓣花形,較為奇特。以弧細線條刻劃出狗的鬃毛。整個器形系整體捶揲而成,未見分半焊接痕跡。

        6、銀質(zhì)卷毛獅狗把件 器高5.7cm、長7.2cm、寬3.8cm。器身成臥姿,四腿伸向前方。頭頂部用細線條陰刻出一桃形忍冬紋花結(jié)。在獅狗的嘴角兩側(cè),對稱地各鉆有一小孔,推測應有銜接物,較為奇特。頸部正面刻出“山”字形圖案和一圈向下垂的鬃毛。背部捶出豎向的卷毛結(jié)8個,在毛結(jié)兩側(cè),各有10對鬃毛紋橫向展開。毛紋中間以細線,身上鏨有三瓣小花作為裝飾。尾巴向右側(cè)方反卷。獅狗的頭部、腿部、尾部均凸出明顯。凸出器表。身底下焊接有長方形平板。器身也是先捶揲出兩半,然后再焊合為一體。

        7、銀質(zhì)羊把件 器高6.6cm、長9.4cm、寬3.8cm。器身成臥姿,羊的頭部、腿與蹄、尾巴均凸出明顯。頭上有對向下彎曲的羊角,在羊角下方兩側(cè),各有一向下卷曲的羊毛紋亦凸出器表,較為奇特。兩眼圓睜作張口嘶鳴狀,羊頜下有胡須,羊牙亦清晰。羊的頭頂部和身上均用細線陰刻劃出卷毛紋樣。身下焊有一長方形平板,器身也是先捶揲出兩半,然后再合二為一。為以往唐代金銀器中所未見。

        8、銀質(zhì)臥鹿把件 器高9.2cm、長12cm、寬3.5cm。器身成臥姿。鹿頭頂部有細線鏨刻的桃形忍冬紋樣,眼部上方用短弧線陰刻法刻出眉毛并凸出器表,鹿耳直立,鹿角分為4叉的花角,鹿的頭部、面部和整個鹿體,均用彎曲的細弧線刻劃出卷毛紋樣。腹底有一豎向的橢圓形孔,長0.9cm、寬0.4cm。角、耳、腿、尾部分別鑄造,然后再焊接在鹿身上。整個器身也是先捶揲出兩半,然后再焊合一起。

        9、銀質(zhì)立鹿把件 器高14cm、長12cm、寬3.5cm。器身成立姿。鹿頭頂部有細線鏨刻的桃形忍冬紋樣,頭上有向后延伸的分為四叉的花角,鹿耳直立,眼部上方用短弧線陰刻法刻出眉毛并凸出器表。鹿頭頂部、面部和整個鹿體,均用彎曲的細線陰刻法劃出卷毛紋樣。角、耳、腿、尾等部件分別制造,然后再焊接在鹿體上,整個器身也是先分別捶出兩半,然后再焊合在一起。鹿的頭部、腿與蹄、尾均凸出器表。腹部亦有一豎向的橢圓形孔,長0.9cm、寬0.4cm。

        10、銀質(zhì)臥馬把件 器高7.5cm、長9cm、寬3.2cm。器身成臥姿。馬的頭部、腿部及尾部等均凸出器表,浮雕效果極好。馬眼上方用彎曲的線條刻劃出眉毛,馬口微張作嘶鳴狀,嘴中牙齒清晰。脖子上的鬃毛似經(jīng)過修剪的樣式向左右兩側(cè)分開,較為齊整,凸出器表。馬尾卷向左側(cè)。整個器身均用彎曲的細線陰法刻劃出卷毛紋樣。身下鑄有長方形平板。馬耳與馬腹下的長方形平板分別制造,然后再焊接在馬體上。整個器身也是先捶揲出兩半,再焊合為一體。腹部有一豎向的橢圓形孔,長3.2cm、寬l.7cm,并焊有同樣大小的檔片。

        11、銀質(zhì)翼馬把件 器高9cm、長10.2cm寬3.3cm。器身成立姿,整個馬形前腿蹬直,后腿略微彎曲,作驚馬急停狀,形象十分生動。馬的面部、腿部及尾部等均凸出器表,浮雕效果極好。馬嘴微張作嘶鳴狀,嘴中牙齒清晰,馬耳直立。馬脖子上的鬃毛也似經(jīng)過剪修后的樣式,較為整齊。均以細線描劃,馬尾卷向后方。馬身兩側(cè)用細線條刻畫出翅膀紋樣,以顯示出這是一匹翼馬的形象。其余身部用頭部彎曲的細線刻畫出卷毛紋樣。馬的翅膀飾以網(wǎng)格紋和鱗片紋。馬耳、馬尾及馬蹄等部件分別鑄造,然后再焊接在馬體身上。整個器型也是先捶揲出兩半,再焊合為一體。馬的形象較為生動。

        以上介紹的這批動物形銀器,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異域色彩,在以往唐代金銀器和中亞粟特系統(tǒng)的金銀器中,從未見過單獨做成動物形式的金銀器。因此這是一批新發(fā)現(xiàn)的銀器器形,這類銀器的造型前所未見。具有中原文化與中亞地區(qū)粟特系統(tǒng)的銀器造型相互融合的風格。

        對于唐代金銀器的研究,較為著名的著作有1957年,瑞典學者俞博發(fā)《唐代金銀器》一文,1977年,日本學者桑山正進著《一九五六年騍來出土的唐代金銀器及其編年》一文,根據(jù)地下出土的資料重新對唐代金銀器做了分期,并研究了杯的譜系。俄羅斯〈原蘇聯(lián)〉學者b.N.馬爾薩克在論著《粟特銀器》中,把過去籠統(tǒng)認為是薩珊銀器的一部分考定為粟特地區(qū)的產(chǎn)品,并指出其中有器物與中國唐代金銀器關系密切。韓偉著《海內(nèi)外唐代金銀器萃編》一書,為二十世紀80年代中國研究金銀器最為重要的著作。此書以介紹資料為主,將290件器物繪出線圖,將零散地出現(xiàn)在各種書刊中和收藏于海外的金銀器集中在一起,無疑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齊東方著《唐代金銀器研究》一書,以500件有代表性的器物為基礎,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解決了考古學的分期研究、唐代金銀器的歷史淵源和興盛原因的研究、唐代金銀器與外來文明的研究等重大問題,是近年來中國學者研究金銀器的集大成之作。

        三、棺板彩畫

        高原大漠初冬時節(jié)凜冽的寒風如鋼銼般搜刮著西陲極地,遠離城市喧鬧的德令哈市近郊已白雪皚皚,嚴冰成陣。筆者正在德令哈市郊省考古所收購的一個農(nóng)家小院里進行著唐代吐谷渾·吐蕃文化遺物——郭里木“棺板彩畫”的復原臨摹工作。一項精細而意義重大的考古技術工作正在默默地進行著……

        2002年8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德令哈市郭里木鄉(xiāng)對兩座唐代吐谷渾·吐蕃古墓葬進行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工作,共出土三具彩繪木棺。我們將這種繪在棺板上的畫的名稱,鎖定為“棺板彩畫”。木棺上模糊不清的畫面可隱約看出有人物、動物、行帳等表現(xiàn)內(nèi)容,其宏大的場面和非凡的氣勢驚呆了每一個目擊者。一個沉睡地下的千古之謎擺在了文物工作者的眼前。由于“棺板彩畫”出土后接觸紫外線和空氣,原來封存地下的環(huán)境隨即發(fā)生變化,畫面顏色會在很短時間內(nèi)改變原色和起皮,急需盡快采取復原臨摹措施,搶救此畫供世人觀瞻和研究,避免出自青海的“清明上河圖”向世人神秘一笑之后又悄悄地蒸發(fā)。這副艱巨的重擔落在了筆者的肩上,纖毫畢現(xiàn),可觸可摸。

        復原臨摹是一項極為謹慎、準確和枯燥的工作,且不說高海拔缺氧帶來的陣陣頭暈和工作過度造成的頸椎疼痛,走風漏氣的土房內(nèi)滴水成冰的現(xiàn)實給調(diào)色運筆造成極大的不便,就說我們面對的“棺板彩畫”,只是一塊塊深埋地下千年糟朽的爛木板和模糊不清極難辨認的彩畫內(nèi)容。乍一看,只有斑駁的色塊和隱隱約約的人物形象。憑著一個老文物工作者特有的敏感和強烈的責任心(也只有文物工作者將其視為至寶),耐心地一遍又一遍仔細觀察、琢磨與研讀,對畫面每組人物的穿插銜接、服飾動態(tài)以及面目表情的觀察,做到胸中有數(shù)。對個別難辨畫面利用放大鏡反復對比觀察,不放過一毫蛛絲馬跡,直到整幅畫面成竹在胸時,將透明的硫酸紙輕輕地鋪在棺板畫面上,用鉛筆輕輕勾勒出彩畫輪廓,再把硫酸紙鋪在已裱好的繪畫紙上,用輕鉛重描,然后在繪畫紙上勾描填色(這是在現(xiàn)有條件下采用的最原始的臨摹辦法)。其間,棺板畫始終是用一塊黑色的布蓋著,盡量減少光線對它的照射。需要對照時揭開一面,然后再輕輕地蓋上,以最大限度保護好這件文物,盡量延緩顏色消退。

        勾線填色是繪制成敗的關鍵,需要極大的耐性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在復原臨摹過程中,反復調(diào)整繪畫色調(diào),因為棺板畫上的顏色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要臨摹好一幅棺板彩畫,至少需要調(diào)整3—5遍色調(diào),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接近它的原始色調(diào),最終的臨摹效果要與原作盡可能的相似。經(jīng)過近4個月艱苦的復原臨摹工作,一幅幅吐谷渾民族的生活圖象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馳馬彎弓、野牛奔突的狩獵場面;駝隊載寶的商旅場面;射牛祭天的祭祀場面;大漠華麗的行帳及宴飲場面;甚至交媾繁衍的場面等等讓人目不暇接,浮想聯(lián)篇。

        在三具木棺中共有前后擋板六塊,在擋板上繪有精美的“四靈”和金烏玉兔形象。其中,“青龍”棺板彩畫,采用五塊木板拼成,殘損較重,整幅構圖主要是以冷色的花卉烘托暖色的主題紋飾“青龍”形象。青龍似飛翔于花叢之中,極富動感。“朱雀”棺板彩畫,是運用寶相花卉與忍冬花卉為襯托,重點突出“朱雀”形象。古人把“朱雀”的造型畫得舉首奮翼,傲然挺立。在繪畫色調(diào)上冷暖有度,用色高雅,瑰麗多姿,富麗堂皇。“白虎”棺板彩畫,此件殘缺,僅剩上部一塊。畫面上所反映的只是虎頭形象,其雙眉豎立,雙目圓瞪,大張虎口,獠牙外露,極為猙獰。“玄武”棺板彩畫,蛇纏在龜?shù)纳砩?,龜、蛇兩頭相對而視,四目圓瞪,張口吐舌,龜四爪挺立。背景以寶相花卉烘托,此畫采用較為寫實的手法,使龜、蛇附為一體。這四幅棺板彩畫筆法純熟,線條轉(zhuǎn)折多變。從構圖到配色,從造形到勾線技法,均顯示出高超的繪畫技巧,表現(xiàn)出唐代華貴富麗的風韻,真是不可多得的有著特殊價值的藝術珍品。郭里木棺板彩畫的繪制者,將中原漢地的民俗文化與青海高原文化有機地融為一體,所繪制的“四靈”神在漢文化的基礎上又有新的創(chuàng)意,而非純漢地“四靈”神的復制。它們具有十分明顯的地域性民族特色。先祖?zhèn)儗ⅰ八撵`”看作是鎮(zhèn)守四方的守護神,將其燒制在畫像磚上、雕刻在角質(zhì)印匣上、錘揲成牌飾、鑄造成器具以及繪畫在棺板之上,并將這些放置于墓葬之中,均以取佑護之意,這是一種古老的喪葬習俗。

        對這種珍貴文物的復制臨摹不只是懂得美術就能做到的,它需要多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尤其是對青海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習俗風情變遷的深刻理解,要忠實于歷史原貌,又要將歷史文物的內(nèi)涵及藝術感、滄桑感,刻劃得淋漓盡致。需要提及一點,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困擾,還有四分之三的棺板彩畫未被復原臨摹,時間在流逝,可惜的是這批“棺板彩畫”正在神秘的微笑中漸漸消失,不過,為了掀開她的面紗,一睹絕世無雙的芳顏容姿,縱然飽受艱難,吃盡苦頭,也是值得。

        與鄰戰(zhàn)和

        十六國時期,吐谷渾國與相鄰的西秦、南涼、北涼等不存芥蒂,平等相處,時有戰(zhàn)和。南北朝以后,吐谷渾興邦立國,自我定位是“塞表小國”,安不忘危、曉以大義,與南朝、北朝諸政權均保持朝貢關系,頻頻遣使,稱臣納貢,接受其封號,態(tài)度較為謙恭,目的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從兩大政權那里獲取更多的利益。隋、唐時,吐谷渾王室曾先后與楊、李皇室聯(lián)姻,雙方關系更為親密。當然,吐谷渾與北朝諸政權和隋、唐王朝都曾有過劍拔弩張、關系緊張甚至兵戎相見的時期。戰(zhàn)爭的起因,有因吐谷渾攻掠各朝沿邊州郡而引起者,也有各個朝廷找出理由征討吐谷渾而發(fā)動的。北朝時雙方出兵逾10萬人的大戰(zhàn)兵連禍結(jié)、血流漂杵、屢見不鮮。隋大業(yè)五年(公元609年),煬帝為了打通中西通道,乘西巡途經(jīng)青海浩門河(大通河)流域時,先禮后兵,一舉攻破吐谷渾國,在其故地設置了郡縣。然而隋亡后,吐谷渾王室出沒無常、卷土重來,其國很快又得以重建。但經(jīng)此長達八九年的失國,其興盛時代明日黃花,一去不再復返。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唐太宗李世民為了掃平中西通道的障礙,又出兵征討吐谷渾,血染沙場,大勢所去,使吐谷渾成為唐朝屬國。后來吐蕃強盛,弱肉強食,陸續(xù)攻占了吐谷渾國后方的諸羌小國蘇毗、白蘭等,于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出兵攻滅吐谷渾國,結(jié)束了吐谷渾國在青海高原存續(xù)三個多世紀的歷史。

        據(jù)史記載:吐谷渾國也存在與周邊鄰國有戰(zhàn)有和,形格勢禁,非不得已而用兵。東晉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視羆帝位,他“性英果,雄略懷”,厲兵秣馬,先聲奪人爭衡中國,“自恃有十二萬控強之士,拒絕了乞伏氏封號,結(jié)果遭到西秦的討伐。視羆遭到失敗后,退保白蘭,被迫遣使謝罪,貢其方物”,還將兒子宕豈送作人質(zhì)。

        隆安四年(公元400年),視羆卒,其子樹洛干年少,由弟烏紇堤嗣位。在此之前,南涼禿發(fā)氏在湟水流域崛起,并從后涼手中奪取了樂都、湟河、澆河三郡。而西秦卻為后秦所攻滅。乾歸失國,先奔南涼,后又投后秦。吐谷渾烏紇堤英勇強悍、出奇制勝,乘機掠取西秦舊地。乾歸受后秦派遣回鎮(zhèn)故地苑川后,于交熙元后(公元405年),率騎進擊吐谷渾,烏紇堤大敗,失萬余戶,幾經(jīng)轉(zhuǎn)輾,心灰意冷,銜恨死于西平。

        樹洛干16歲嗣位,“率所部遷家奔歸莫何川”(莫何與穆格同音,在今青海貴南縣茫拉河流域),自稱“大都督、車騎大將軍、大單于、吐谷渾王”。樹洛干少年英武,有“振威梁、益,稱霸西戎,觀兵三秦,遠朝天子”之志。在他統(tǒng)治時期與鄰相安無事,注意休養(yǎng)生息,發(fā)展生產(chǎn),人民生活安定,國力也有所加強,《晉書》稱樹洛干“化行所部,眾庶樂業(yè),號為戊寅可汗。沙漒雜種莫不歸附”。不但恢復了被西秦強占的漒川之地,而且于義熙七年(公元411年)二月,打敗南涼傉檀太子武臺,奪取了澆河郡,又露鋒芒。

        西秦忌憚吐谷渾的發(fā)展和強大,明火執(zhí)仗經(jīng)常出兵襲擊,樹洛干屢次被西秦擊敗。義熙九年(公元413年),西秦占領吐谷渾重鎮(zhèn)澆河。次年,乞伏熾磐滅南涼,進據(jù)河湟、青海湖一帶之地,對吐谷渾東北部構成更大的威脅。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熾磬又遣安芝將軍森弈干率騎七千討樹洛干于塞上(西秦南邊塞之處,即今甘肅臨潭以南),破其堯川(今洮水上游一帶),俘獲5000余口而還。樹洛干退保白蘭,大驚失色,常在心矣,不甘罷休,壯志未酬,抱恨終天,慚憤發(fā)病而死。

        樹洛干死時,其子拾虔尚幼,于是弟阿豺繼立。阿豺受命于危難之際,鑒于其先世屢為西秦所敗,遂發(fā)奮圖強、勵精圖治,開疆拓土。阿豺“自號驃騎將軍、沙州刺史”,“兼并羌、氐、地方數(shù)千里,號為強國”,他乘西秦與北涼不斷戰(zhàn)爭之機,奪回沙州、川及澆河舊地,派遣其從子吐谷渾敕來泥率兵南下,拓土至龍涸(今四川松潘)、平康(今四川黑水蘆花鎮(zhèn)東北60里)等地。并向西北擴充至河西走廊弱水(今張掖北)一帶。但是,當時西秦勢力仍然十分強大。東晉元熙元年(公元419年),熾磐遣征西將軍乞伏孔子(一作他子)討吐谷渾覓地于弱水鎮(zhèn),大破之。龍血玄黃、血流成河,無奈覓地率眾六千降,割地稱臣,被西秦署為弱水護軍。阿豺為保存實力,重蹈覆轍,相忍為國,遂于劉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遣使臣服于西秦,熾磐以阿豺為“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安州牧、白蘭王”。

        阿豺卒后慕璝以弟繼立。這里西秦已經(jīng)衰落。慕璝“招集秦、涼亡業(yè)之人,及羌戎雜夷眾至五六百落,南通蜀、漢,北交涼州赫連,部眾轉(zhuǎn)盛”。宋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夏國赫連定在滅西秦后,心術不定,垂涎三尺。旋率眾攻北涼,慕璝派騎兵3萬,兵貴神速,趁間襲擊,殲滅夏軍,生擒赫連定,遂滅夏。慕璝將赫連定獻于北魏,有汗馬大功,北魏大封慕璝為大將軍、西秦王。這時吐谷渾聲勢大振,曾攻入秦(治今甘肅天水市)、涼(治今甘肅武威)二州,一度占有金城、枹罕、隴西的部分地區(qū)。慕璝在西秦、夏、北魏的相互戰(zhàn)爭中,利用矛盾,因勢利導,兵不血刃沒有花費多大的氣力和代價,就獲得了大片疆士,還獲得了大量的人口和財富。從而,吐谷渾進入了興盛時期,轟轟烈烈地成為西北地區(qū)舉足輕重的強國。

        至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慕璝死,慕利延立。次年,北魏遣使策謚慕璝為惠王。后拜慕利延鎮(zhèn)西大將軍、儀同三司、改封西平王,以慕于元緒為撫軍將軍。從“西平王”的封號來看,可以認為在此時吐谷渾的勢力已經(jīng)擴展到青海湖及西平一帶,而原居住于這一帶的鮮卑乙弗部、契汗部等,也在此之前已并入吐谷渾。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北魏攻北涼占領河西,北涼樂都太守沮渠安周在魏軍追擊下,倒戈卸甲逃奔吐谷渾。慕利延懼魏軍南下,率眾逾沙漠西遁。北魏太武帝因吐谷渾有擒獻赫連定之功,遣使撫慰,慕利延不怨舊仇、絕路逢生,乃還故地。元嘉二十一年(公元444年),吐谷渾統(tǒng)治階層發(fā)生內(nèi)爭,緯代密謀降魏,事發(fā)被殺。其弟叱力延等8人投奔北魏,請求北魏出師進擊吐谷渾。北魏封叱力延為“歸義王”,并乘機遣晉王伏羅率兵進至樂都。接著取道直至大母橋(即吐谷渾所造的“河厲橋”,今青海興??h尕馬羊曲或略南曲什安河入黃河處),慕利延丟魂失魄驚奔白蘭,其兄子拾寅則走河曲。次年,北魏又遣征西大將軍高涼王那等擊吐谷渾王慕利延,慕利延擁其部落東奔西竄,西度流沙,慕子被囊迎戰(zhàn),敗績,被追至三危南之雪山,銷魂落魄、丟甲棄盔,潰不成軍,子身易服、竄匿生擒、慘不忍睹。吐谷渾西遷后,北魏在今西寧置鄯善鎮(zhèn),統(tǒng)兵備御。慕利延西入于闐境內(nèi),乘其不備殺其王,占其地,并南入賓(今克什米爾地區(qū))。一年后,隨著魏軍的撤離,慕利延又返回青海。自此開始,吐谷渾逐步占領鄯善、且末等地,作為其國之西部統(tǒng)治區(qū)域,常由其第二世子以寧西將軍領部落三千鎮(zhèn)守,鼎足而立,以御西胡。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拾寅繼承王位,在伏羅川(約今青海興??h曲什安河一帶)筑城設都,“其居止出入竊擬王者”。北魏封拾寅為“鎮(zhèn)西大將軍、沙州刺史、西平王”,“拾寅受寵不驚,自恃險遠,頗不恭命”,分庭抗禮,魯莽滅制。劉宋大明四年(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派兩路大軍攻打吐谷渾,拾寅退保南山(今阿尼瑪卿山山脈),魏軍掠獲牲畜20余萬頭而還。此后,吐谷渾基本斷絕與北魏的往來。10年后,北魏以“吐谷渾拾寅不供職貢”為由,遣上黨王長孫觀率軍攻伐吐谷渾,雙方大戰(zhàn)于饅頭山(今青海興海縣河卡鄉(xiāng)境內(nèi)),拾寅再敗,遣使獻貢求和,被魏囚之。劉宋元徽元年(北魏延興三年,公元473年),北魏再發(fā)大兵,攻入吐谷渾境內(nèi),“芻其秋稼”,拾寅被近“遣子詣軍,表求改過”。拾寅稱臣納貢,雙方恢復相安關系。據(jù)《沙洲都督府經(jīng)》“歌謠”中:“黃山海水,浦海沙場,地鄰蕃服,家接渾鄉(xiāng)。昔年寇盜,禾麥調(diào)防,四人憂憂,百姓遑遑”。北魏末期,伏連籌(拾寅孫)繼為吐谷渾王,因秦州羌人莫折念生起事,輕舉妄動,涼州幢帥于菩提、呼延籌等起而響應,圍攻姑臧,北魏涼州刺史宋穎求救于吐谷渾,伏連籌東征西戰(zhàn),先后兩次派兵解圍。北魏封伏連籌為“西??ら_國公、吐谷渾王”。伏連籌“內(nèi)修職貢,外并戎狄,塞表之中,號為強富”,獨步天下。至此,吐谷渾的疆域“東至疊川(今甘肅迭部縣東南)。西鄰于闐,北接高昌,東北通秦嶺,方千余里”。其國勢達到了鼎盛時期。

        蕭梁大同元年(西魏大統(tǒng)元年,公元535年),夸呂(伏連喬籌子)繼立后,“始自號為可汗”。其統(tǒng)治中心也由伏羅川遷至青海湖西15里的伏俟城(今青海共和縣鐵卜加古城),吐谷渾再度強盛。此時的北方已成為東、西魏分方的局面。西魏與吐谷渾鄰近,夸呂曾遣使向西魏貢獻舞馬及羊牛等等,當時吐谷渾強盛,夸呂窮兵黷武,獨行其是,往往擾掠西魏邊地。蕭梁太清二年(西魏大統(tǒng)十四年,公元548年),西魏以王子直兼尚書兵部郎中,率兵擊敗吐谷渾于長寧川。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西魏又約突厥木桿可汗率軍由姑臧出發(fā),出今扁都口,繞行青海湖西南攻吐谷渾賀真城(今青海共和縣切吉鄉(xiāng)伏俟城南30里石頭城);涼州刺史史寧率魏軍通過西平攻吐谷渾樹敦城(今青海共和縣曲溝鄉(xiāng)菊花古城)。聯(lián)軍短兵接戰(zhàn),連破二城,“生獲其征南王”,“俘斬萬計,獲雜畜數(shù)萬頭……虜渾主妻子,大獲珍物”。撤兵不久,北周建立。吐谷渾乘其朝政變更之機,圍涼(治今甘肅武威)、鄯(治今青海樂都)、河(治今甘肅臨夏)三州,涼州刺史是云寶聞風喪膽,率兵迎戰(zhàn)失利被殺。于是北周遣大司馬博陵公賀蘭祥率大軍向吐谷渾東部地區(qū)發(fā)動進攻,擊敗吐谷渾廣定王、鐘留王等,占領了洮陽、洪和兩城(均在今甘肅臨潭縣境)。南陳天嘉二年(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吐谷渾頓首再拜,遣使向北周朝貢,翌年,北周使臣王慶至吐谷渾“與共分疆,仍講和好”。陳太建八年(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吐谷渾內(nèi)亂,北周乘機遣太子宇文赟率大軍沿青海湖濱西上,進攻伏俟城,吐谷渾洮王率700騎出東門迎戰(zhàn),望而生畏,失利退逃,北周占據(jù)伏俟城。撤軍時,大將伊婁穆殿后,為吐谷渾所圍,待周將劉雄軍至,始解圍而返。吐谷渾恢復朝貢,雙方又歸于好。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吐谷渾趙王他婁屯降周,恩斷義絕,雙方再度交惡,吐谷渾斷絕了與北周的往來。在西魏、北周存在的47年中,吐谷渾遣使共有9次。西魏、北周除了攻取被吐谷渾侵占的洮陽、洪和及龍涸等地,分置洮州、扶州而外,還餓虎吞羊奪取一些原屬吐谷渾的土地設置州郡,即有廓州(今青海貴德縣河陰鎮(zhèn))、覃州(今四川黑水附近)、芳州(今甘肅迭部東南、四川若爾蓋之北)、疊州(今甘肅迭部縣境),宕州(今甘肅宕昌)、鄧州(今四川南坪)。吐谷渾兇多吉少、多災多難,扼腕嘆息。

        隋文帝統(tǒng)一中原后,朝思暮想,曾準備統(tǒng)一吐谷渾。開皇初,文帝命上柱國元諧率步騎數(shù)萬經(jīng)鄯州(治今青海樂都)擊吐谷渾,在豐利山(青海湖東)大敗吐谷渾,夸呂遠遁,其名下王、公、侯30人各率部歸降。隋立其高寧王移茲裒為河南王,以統(tǒng)降眾。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吐谷渾可汗夸呂復寇隋邊,變本加厲。文帝命涼州刺史賀婁子干發(fā)五州(涼、甘、瓜、鄯、廓)兵,深入吐谷渾境,“殺男女萬余口,二旬而還”。但不久,夸呂又控制了整個吐谷渾舊地,任性潑皮,并屢犯隋朝邊患。隋文帝機關用盡,防不勝防,只好與之保持和平相安的關系,并多次拒絕援助其叛臣。

        大業(yè)四年(公元608年),煬帝令鐵勒擊吐谷渾以自效,于是,莫何可汗從西部進擊吐谷渾,伏允東走西平,并遣使向隋朝求援。煬帝乘機遣觀德王楊雄出澆河,許國公宇文述出西平抵臨羌城,眾東部夾擊。吐谷渾伏允見隋兵勢眾,孤立無援,遂向西逃遁。宇文述率軍追擊,勢如破竹,攻擾饅頭、赤水(今青海興??h境)等城,大破其眾,“斬首三千余級”,“獲其王公、尚書將軍二百人”,“虜男女四千口而還”。伏允飲泣吞聲,南走雪山(今青海阿尼瑪卿山)?!扒Ю锿恋?,赤地殆盡”。

        煬帝為打通中西通道乘西巡經(jīng)青海浩門,傾巢而出,一舉攻破吐谷渾國。到此,吐谷渾“故地皆空,自西平臨羌城以西,且末以東,祁連以南,雪山以北,東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為隋有”。隋在吐谷渾故地及歸附的西域,設置西海(治伏俟城)、河源(治赤水)諸子及王族被分封為“名王”,駐鎮(zhèn)各地。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唐朝為平定李軌,與吐谷渾相約對其進行東西夾擊。吐谷渾王伏允出兵擊李軌于庫門(今青海海北浩門河),事后,多次遣使入唐要求遣返隋時入質(zhì)長安的長子慕容順。唐高祖為籠絡吐谷渾關系起見,從其所請,慕容順回吐谷渾,號大寧王。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伏允遣其名王到長安朝賀。從唐太宗貞觀元年到八年(公元627—公元634年),吐谷渾反復無常,一方面不斷遣使入唐,維護已建立的通貢關系;另一方面,悍然不顧又屢寇唐西北沿邊各州,梗阻西域通道。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吐谷渾寇掠涼州,鄯州刺史李玄遠奏請率輕騎襲擊吐谷渾于環(huán)湖地區(qū),奪取其良馬。唐太宗遂以左驍衛(wèi)大將軍段志玄為西海道行軍總管,率軍出擊。伏允見唐軍來勢強大,便驅(qū)馬逃遁。段志玄屬下將領李君羨追至青海湖南懸水鎮(zhèn)(今青海共和境內(nèi)),獲其牛羊2萬頭(只)而還?!度圃姟氛f:“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是年十一月,吐谷渾再寇涼州,并拘執(zhí)前往吐谷渾的唐行人鴻臚丞趙德楷、安侯等人。唐太宗在遣使交涉10次都無結(jié)果的情況下,于十二月下詔征討。唐以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兵部尚書侯君集為積石道行軍總管,任城郡王李道宗為鄯州道行軍總管,膠州郡公李道彥為赤水道行軍總管,涼州都督李大亮為且末道行軍總管,利州刺史高甑生為鹽澤道行軍總管,兵分五路進討吐谷渾。次年(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唐軍從青海湖東南一帶發(fā)動進攻,摧古拉朽,攻無不克,伏允燒盡野草再次逃遁。唐軍遂兵分兩路進行追擊。北路由李靖、李大亮、薛萬均、薛萬徹及契苾何力等指揮,南路則由侯君集、李道宗等率領。四月,北路李大亮與薛萬均、薛萬徹等敗吐谷渾于饅頭山(今青海興海縣河卡鄉(xiāng)境),斬其名王,獲其大量雜畜;李靖則先后在牛心堆、赤水源等處取勝,俘獲伏允重量臣慕容孝雋,進至赤海(今青海都蘭縣烏蘭烏魯郭勒)。五月,薛萬均、薛萬徹敗吐谷渾天柱王部落于赤海,至隋河源郡(治今青海興海縣);李大亮敗吐谷渾于蜀渾山,獲其名王20人,又敗吐谷渾于沮茹川(今青海柴達木河周圍沼澤地),進至且末以西。伏允在唐軍追擊下西入突倫磧(今新疆且末與和田間的大沙漠),唐軍繼續(xù)窮追,所過殘滅,尸相枕籍。由于磧內(nèi)缺水,將士刺馬飲血。最后,契苾何力與薛萬均率軍深入磧內(nèi),搗伏允牙帳,獲其牲畜,俘其妻子。十余日后,伏允孤掌難鳴,被其左右所殺。唐軍南路先敗吐谷渾于庫山。于五月進至烏海(今青海瑪多縣冬給措納湖,又作托索湖),獲其名王梁屈忽,行2000余里無人之境,歷經(jīng)艱辛,到達柏海(今鄂陵湖、扎陵湖),北望積石,觀河源所出,窮吐谷渾南境。唐軍南北兩路出奇制勝,最后會師于大非川(今青海興??h大河壩),至破邏真谷。此時,再衰三竭,伏允長子大寧王慕容順幡然改途,收拾殘局,殺天柱王,稱臣附唐,戰(zhàn)事遂告結(jié)束。唐人柳宗元所寫《李靖滅吐谷渾西海上》就是這次戰(zhàn)役的真實寫照?!巴鹿葴喪?,背西海以夸。歲侵擾我疆,退匿險且遐。帝謂神武師,往征靖皇家。烈烈旆其旗,熊虎雜龍蛇。王旅千萬人,銜枚默無嘩。束刃逾山徼,張翼縱漠沙。一舉刈羶腥,尸骸積如麻,除惡務本根,況敢遺萌芽。洋洋西海水,威命窮天涯。俘虜來王都, 稿樂窮休嘉。登高望還師,竟野如春華。行者靡不歸,親戚讙要遮。凱旋獻清廟,萬國思無邪?!?

        唐高宗即位后,吐蕃雄心勃勃向青海地區(qū)的擴張勢頭兇相畢露。大相噶爾·祿東贊受命實施征服吐谷渾的戰(zhàn)略,可見,青海吐谷渾成為這一時期吐蕃對外擴張的重心所在。于是,吐蕃與吐谷渾之間戰(zhàn)事不斷,腥風血雨,相互攻伐,同時,他們又都向唐朝上書“各論曲直”,而唐朝則依違其間,是非不分,袖手旁觀,不作定奪。唐朝的這種懸崖撒手、坐視不救態(tài)度實際上助長了吐蕃對吐谷渾的進攻,而吐蕃開始對吐谷渾大舉進攻。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渾親吐蕃的大臣素和貴通風報信,叛投吐蕃。吐蕃輕車熟路,因此盡知吐谷渾虛實,于是集兵北進,堅甲利兵,在黃河岸邊擊潰吐谷渾軍隊。諾曷缽力不能支,肩背相望,兼程而進,便和弘化公主一起率數(shù)千帳投奔到唐境涼州,并遣使向唐朝告急。吐蕃占領吐谷渾全境,有詩寫道“萬群鐵馬從奴虜,強弱由人莫嘆時”。

        為了安撫失去故土的諾曷缽,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朝冊封他為“青海國王”。總章年間(公元668—公元670年),唐高宗曾計劃將客居涼州的諾曷缽及其部眾遷至涼州南山(祁連山),驅(qū)逐吐蕃出青海,但朝議未決。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在西域大獲全勝,氣焰甚囂塵上。“入殘羈縻十八州,率于闐取龜茲撥換城,于是安西四鎮(zhèn)并廢”。這使唐朝大為震動,深惡痛絕,視若大敵,促使唐朝下決心對勢力正盛的吐蕃進行反擊,對其擴張進行遏止,同時幫助諾曷缽恢復故地,便詔身經(jīng)百戰(zhàn)右威衛(wèi)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wèi)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wèi)將軍郭待封自副,出討吐蕃,并護吐谷渾還國”。唐軍共計10余萬,進至大非川(今青海興??h大河壩一帶)后,薛仁貴決定留郭待封率2萬人在大非嶺上置柵守護輜重,主力則輕裝前往烏海,乘吐蕃軍未及做好充分準備之前,對其實施突擊。之后,薛仁貴率部身先士卒先行出發(fā),兵至河口,與吐蕃軍遭遇,擊而獲勝,但副將郭待封因恥居仁貴之下,不受節(jié)度,違令攜秣全部落入吐蕃軍之手。薛仁貴被迫退屯大非川,吐蕃大將論欽陵又調(diào)集40萬軍隊進行圍攻,唐軍進退失據(jù),寡不敵眾,全軍覆滅。薛仁貴、阿史那道真、郭待封被俘。之后,生死攸關之際,薛仁貴與論欽陵約和才得以生還,有詩“十萬大軍零落盡,獨吹邊曲向殘陽”,就是這次戰(zhàn)役的真實寫照。

        大非川之戰(zhàn)的慘敗,大勢所去,唐朝不但未能達到遏止吐蕃有恃無恐的擴張勢頭,而且也宣告了吐谷渾復國希望的破滅,吐蕃則分庭抗禮,穩(wěn)固了它對吐谷渾的占領。此后,唐蕃雙方在青海地區(qū)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軍事對峙和政治角逐。(未完待續(xù))

        猜你喜歡
        吐谷渾
        論社會組織形式對吐谷渾統(tǒng)屬羌人的影響
        千年再現(xiàn)吐谷渾
        百科知識(2022年22期)2022-02-08 06:53:14
        考古所見吐蕃時期海西佛教遺存考論
        弘化公主為民族友好奮斗一生
        ——
        華夏文化(2019年3期)2019-12-17 21:36:24
        鮮為人知的古代絲路 青藏高原絲綢之路
        地理教育(2019年6期)2019-01-12 00:20:00
        英藏敦煌藏文IOL Tib J 897號吐谷渾納糧文書研究
        西藏研究(2018年2期)2018-07-05 00:46:34
        簡論四世紀上半葉吐谷渾之遷徙
        吐谷渾史研究綜述
        長江叢刊(2016年12期)2016-11-26 07:10:54
        土族族源探微
        淺談吐谷渾文化的包容性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露脸国产精品WWW|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国产| 在线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亚洲二区精品婷婷久久精品| 日本护士一区二区三区高清热线| 亚洲综合日韩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AV无码精品无毒| 国产精品视频二区不卡| 国产精品爽黄69天堂a| www射我里面在线观看| 亚洲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 久久国产黄色片太色帅|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 91偷自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久久av盗摄| 91久久国产露脸国语对白| 手机在线中文字幕av| av免费观看在线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在线看| 国产高跟丝袜在线诱惑| 色二av手机版在线| 亚洲色欲色欲www成人网| 国产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草视频华人绿色在线| 国产清品夜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韩成人无码v清免费| 亚洲国产香蕉视频欧美| yw193.can尤物国产在线网页| 日本女优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小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男男女在线免费av| 成人自拍一二在线观看| 日本黄色3级一区二区|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85麻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