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偉 金婧婷
【摘要】“中國音樂史”在音樂類課程中可稱為最基礎、最重要的內容,如何針對“中國音樂史”課程進行改革是各大院校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此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重點為學生理清音樂史學的發(fā)展脈絡、用具有代表性的知識點,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從而促使學生能夠輕松、清晰的學習中國音樂史。而在綜合性大學中,“中國音樂史”課程的教學具有學科全面的獨特優(yōu)勢,本文將通過利用豐富的資料庫,提高學生學習能動性、與其他學科的結合應用、鼓勵學生“走出去”這三點來探討如何在綜合性大學中進行中國音樂史的教學與實踐。
【關鍵詞】綜合性大學;中國音樂史;教學;實踐
“中國音樂史”在我國的綜合大學中音樂系、師范類學校音樂系以及專業(yè)音樂學院都是一門必修的基礎理論課,而此課程主要縱向的講述了各類音樂的溯源、體裁、各時期音樂家、代表性曲目及解析、為后世做出的貢獻等等,這些理論知識,為學生日后獨立完成某項音樂的研究奠定了扎實的根基。但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中國音樂史”課程單調乏味,自身對這門課程并不十分感興趣,產生只因是必修而不得不學的心態(tài)。由這一點來看,綜合性大學對于教授“中國音樂史”課程十分有優(yōu)勢,完整的課程體系、校內全面的專業(yè)設置、圖書館中豐富的書本音像資料都能使此課程更加生動充實。
一、利用豐富的資料庫,提高學生學習能動性
現(xiàn)階段,高校在“中國音樂史”中的教學過程中多以教師的“講”為主,學生普遍存在不主動思考、“老師講什么我記什么”、被動吸收知識的問題,這也導致課堂上的氣氛低沉、不活躍。筆者認為,在綜合大學教授“中國音樂史”課程,應有效利用學校豐富的資料庫,鼓勵學生去查閱圖書館內、館內線上資料庫以及市圖書館等地的資料,從地方志開始,系統(tǒng)的由溯源、相關的風土習俗、音樂體裁、代表音樂家、代表曲目等方面主動吸收知識,將書中的疑難處帶到課堂上與大家討論,與此同時,其他同學也將收獲與同學分享,在討論期間,遇到意見相左時,由教師對其進行引導解決與系統(tǒng)總結,這樣的學習方式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筆者認為綜合性大學教授“中國音樂史”課程的教師應多多鼓勵學生去旁聽或選修相關學院的課程,例如學生A的研究方向是少數(shù)民族音樂,那么應該鼓勵他去旁聽外語學院此語種的課程,以備某些書籍中,對于音樂方面專業(yè)詞語翻譯的不準確的問題,也可以多去旁聽一些文學院的課程,提高論文寫作的技巧。有些同學的研究方向是某一時代的音樂史,可以去選修一些文學院歷史相關或考古相關的課程,其中所學到的定會多于自己僅僅翻閱書籍所得到的。
對于綜合性大學中非音樂專業(yè)的學生,教師應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將普及音樂知識放在首位,例如在講述舞陽縣賈湖的骨笛部分時,也要講解何為五聲音階,當有同學表示對“中國風”的流行樂感興趣時,要講解各種民族樂器的色彩及此樂器在民族樂器中的影響等等。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使非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投入精力,這也將對他們本專業(yè)的學習起到一定作用。
二、與其他學科的結合應用
筆者認為,各學科是相互關聯(lián)、相互作用的,采取多種方式,多角度切入音樂史教學能夠提升音樂史教學的藝術價值。在教學中做到音樂與其他學科彼此呼應,相互銜接與鋪墊。如在民族音樂教學中,薩滿音樂有著高亢渾厚的音質特色,借助薩滿藝術活動實地考察錄像及圖片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感悟薩滿音樂的內涵。又如在我國遠古時期的音樂發(fā)展中,大多音樂內容都與圖騰的崇拜有關,圖騰一詞來源于印第安語"totem",意思為“它的親屬”,“它的標記”,了解圖騰的造型和內在的涵義對于理解原始時期人類的音樂現(xiàn)象是十分必要的。在講授我國商代樂器:鐘、鏞、鐃等銅制樂器時,也應該結合中國古代美術史中青銅器形制、藝術造型、藝術特征等視覺資料,來幫助學生更清晰地掌握夏、商時期樂器的發(fā)展脈絡及古代社會演奏的文化藝術氛圍。再如學習古琴音樂藝術發(fā)展史中,通過了解不同時期的古琴形制,能夠讓學生直觀看到古琴藝術的發(fā)展,同時在古琴形制的變化中感受不同時期的藝術審美變化和當時社會的人文精神。
三、鼓勵學生“走出去”
理論與實踐是相輔相成、辯證統(tǒng)一的,學生們在書本中學習到前人對于某一種音樂的總結歸納,但凡有機會,教師也應鼓勵學生走出去檢驗一下自己曾翻閱過的資料是否是完全正確的,筆者曾有學生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通過采訪傳承人而發(fā)現(xiàn)網(wǎng)絡上某些文章對于此樂種不正確的觀點,這樣的發(fā)現(xiàn)也將大大提升學生在學習方面的自信心,堅定其實踐的信念。
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多參與相關的學術會議、學術研討會等,若學生剛剛升入大學,并未確定方向、完成某些論文成品,教師可以鼓勵其去研討會旁聽,這位專家學者的發(fā)言將會給他們帶來新的視角,有可能對這些學生的研究方向提供幫助。若學生已經確定研究方向,則鼓勵其多去田野,將成果帶到研討會上與大家討論,請專家點評,這對于學生開闊眼界、建立信心乃至日后的就業(yè)都大有裨益。
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組織一些有關音樂歷史教學的活動,如中國音樂史學社,中國音樂史知識問答競賽等活動。利用學科交叉的特點,成立中國音樂史學社,其社員應包含音樂專業(yè)學生和非音樂專業(yè)學生。非音樂專業(yè)可以是美術史專業(yè)、哲學專業(yè)、文學專業(yè)、歷史學專業(yè)等其他專業(yè)的學生。兩者利用中國音樂史學社這個平臺相互交流,使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學到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也使其他專業(yè)的學生增長音樂方面的知識。在中國音樂史學社中,如果說中國音樂史如同節(jié)奏一樣,那么其它專業(yè)就如同美妙的音符,兩者共同演繹了一段動聽的旋律。
“中國音樂史”課程是音樂專業(yè)學生與非音樂專業(yè)學生都不可缺少的一門課程,想要學生提高專業(yè)知識水平,教師首先要起到表率作用,教師要不斷獲取新的知識,提高專業(yè)水準,將最精華的知識教授給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們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大膽創(chuàng)新,從未達到學業(yè)上新的高度。除此之外,利用多媒體、完善課件、充分利用學生社團等媒介,形成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是提高學生學習水平的必要措施。
參考文獻
[1]康瑞軍.通識教育 情感體驗 人格養(yǎng)成:普通高校中國音樂史實驗教學改革思路與案例設計[J].音樂探索,2014,02.
[2]張平,紀維劍.綜合性大學“中國音樂史”教學改革探微[J].大舞臺, 2010,09.
[3]王安潮.高師中國音樂史教學中的“異化”現(xiàn)象—對目前高師中國音樂史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與思考[J].文化藝術研究[J].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