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斗
降低部分商品進口關稅看似給普通民眾消費帶來了實惠,
實際上影響程度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大
不久前,阿里巴巴對外宣稱,早在2013年就已申請注冊“海淘”商標。此舉目的非常明顯,那就是像2014年獨占“雙十一”商標一樣,讓“海淘”商標成為阿里巴巴一家的囊中之物。
然而,就在此時國家出臺了降低部分商品進口關稅的政策:自6月1日起,我國將降低鞋靴、服裝、護膚品和紙尿褲等14種日用消費品的進口關稅稅率,平均降幅超過50%。這對阿里巴巴野心勃勃的“海淘”計劃來說,不啻是當頭一棒。那么,降低進口關稅能夠杜絕“海淘”嗎?未來“海淘”這一商業(yè)模式,真的會因此而消亡么?
降低關稅,一顆微酸的糖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國旅游已經不是什么遙不可及的夢想。加之部分國內消費者對商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對國產商品信任度較低,因此熱衷于購買國外名牌產品。不過,國外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價格又相對較高。
在這種背景下,國人甚至出現(xiàn)了組團去中國香港搶購奶粉、去日本搶購馬桶蓋這樣的極端現(xiàn)象。海外代購——“海淘”這一商業(yè)模式應運而生。尤其是以化妝品、服裝等為代表的日用品,是海外代購的主流商品。海外代購能夠繁榮的一個關鍵原因,是在國內銷售的外國商品價格相對較高,而導致售價較高的重要因素是進口關稅。
我國的關稅調控更像是摸著石頭過河,十分謹慎,生怕一不小心就給市場帶來強烈沖擊。加入WTO后,為保護國內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我國一直對外來商品征收重稅。但隨著15年關稅保護期限的日益臨近,降低關稅勢在必行。降低關稅后,部分海外商品的價格理論上應該有所下降,降低關稅也看似給普通民眾的消費帶來了實惠。然而,實際上影響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大。
以化妝品為例,一瓶普通護膚產品的代購價可能僅為國內專柜價格的一半。那么,另外一半的價格差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在定價機制上就有問題。為適應國內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特征,有些國外產品在初始價格上就高于國外市場。其次,國內過高的消費稅和增值稅也是重要原因。目前國內增值稅最高為17%,消費稅為3%~56%。最后才是關稅。以護膚品為例,若報關價為1000元,之前需繳納稅額是1000×(5%+17%)=220元,現(xiàn)在為1000×(2%+17%)=190元,僅僅便宜了30元而已。由此可以看出,關稅的下降幅度對商品價格的影響,相比高昂的增值稅和消費稅來說簡直弱爆了。
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是因為國內長期將化妝品定義為奢侈品,征收過高的增值稅和消費稅。但消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80后、90后甚至00后新消費群體的崛起,已使化妝品成為普通消費者的剛需。國內銷售的外國品牌價格較高,而日用品的單品“海淘”價格相對低廉,消費者自然而然會將目光瞄向海外市場。海外代購市場正是在這樣的消費訴求下,迎來了發(fā)展的機遇。
大牌產品降價可能性較小
除護膚品降低進口關稅外,短筒靴、運動鞋等進口關稅由22%~24%降到12%,紙尿褲由7.5%降到2%,西裝、毛皮服裝由14%~23%降到7%~10%。
在這些商品中,紙尿褲的進口關稅降幅最大。不過,知名品牌價格受市場供需影響較大,受稅率影響較小,加之其本身擁有良好的質量和口碑,在關稅下調的情況下降價有可能影響到品牌價值和產品認可度。中國消費者對于價格較高的名優(yōu)產品價格界定模糊。這也造成了諸多洋品牌在中國的定價居高不下。
“海淘”大限何時到來?
當國外商品進口關稅不斷降低之時,雖然短期不會對商品價格造成太大的沖擊,但長遠來看,隨著國內市場的開放,消費者消費心理不斷成熟,外國品牌在國內價格下降的可能性也會越來越大,甚至會出現(xiàn)國內外價格相同的情況。
過去有些國外商品標榜格地區(qū)市場價格相同,這往往只是噱頭,因為涉及匯率問題。例如,一件商品在香港的價格是1000港元,在內地的價格是1000元人民幣,其實中間相差200多元人民幣(以2015年6月3日匯率1港幣=0.7993人民幣計算)。未來的同款同價,將是真正剝離了匯率問題的價格相等。到那時海外代購還有市場么?
“海淘”這一概念在被阿里巴巴收割的過程中,將不斷被關稅下降等諸多因素影響,可能也將成為中國經濟發(fā)展歷程中一個階段性的經濟現(xiàn)象而逐漸被弱化。
但就目前而言,“海淘”的存在是受國內消費大環(huán)境決定的,如稅收制度不完善、消費者的心理訴求、國內商品的低端山寨模仿等。雖然有這些問題的存在,但由于消費大環(huán)境尚未到達質變的臨界點,預計“海淘”這一商業(yè)模式還將持續(xù)盛行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