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下網絡謠言的“馬甲”
新媒體上的謠言,可謂百態(tài)叢生。一些網友和微信公眾號抓住社會“痛點”,打著“情感牌”“民生牌”“獵奇牌”肆意妄為,編造、傳播網絡謠言,成為撕裂社會共識、誘發(fā)民眾不良情緒的直接推手。
什么樣的謠言更具迷惑性?《人民日報》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如果一個謠言有較多數字或圖片等細節(jié)描述,或者語言有感染力、煽動性,網友就比較容易被迷惑;而網民隨手轉發(fā)、寧信其有等習慣是造成謠言泛濫的重要原因。
知微網CEO于霄博士從大數據的角度對網絡謠言進行了分析,將謠言的傳播手段概括為“六張臉”,即假借權威、捏造數據、制造恐慌、嫁接圖片、偷換概念、直擊剛需。
對此,果殼網主編徐來說:“查明信息出處,查明信息中的原始人名、機構名,向專業(yè)人士請教,學會這三項本領,就等于人人都有了‘謠言粉碎機’?!?/p>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