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申瑞雪 路岳偉 金夢怡
師法自然 精雕細琢
——上房園藝巖石花園
文·圖 ◎ 申瑞雪路岳偉金夢怡
圖片說明
1. 主要由多肉植物打造的沙地景觀
上房巖石園位于上海市閔行區(qū)上房園林植物造景科普教育基地內(nèi),是上房精品專類花園示范案例之一,面積約300平方米,由上房園藝景觀團隊打造。該花園將巖石與植物完美結合,充分利用矮小的松柏類植物與多肉多漿植物營造出了高海拔的山地景觀以及干旱地區(qū)的沙地景觀,值得細細品味。
巖石園是上房園藝夢花源中的一個園中園,被一條5米寬的園路一分南北。北邊主要使用的植物為矮小的松柏類植物,如日本五針松、扁柏、鋪地藍刺柏、藍劍柏等,再配以部分灌木如湖北十大功勞、毛核木、柔枝紅千層、香桃木。主要景觀是中心堆高的觀景平臺,為全園的制高點,不僅可以360度地欣賞全園景觀,也為其邊上的疊水提供了高差。北邊利用石塊打造的地形起伏變化較大,設計肌理來源于自然高山地形和植物景觀。
1.石臺階 2.觀景平臺 3.疊水景觀 4.親水平臺5.磨盤汀步 6.鐵藝花架 7.礫石花床 8.下沉花床9.木質(zhì)廊架 10.木平臺
南部景觀模擬干旱沙地景觀,體現(xiàn)沙生多漿植物及低矮宿根花卉頑強的生命力,種植區(qū)域包含了沙積石堆砌的矮型種植床、石墻縫隙、石槽、枯樹和鋼結構立體墻面等。通過多種種植手法,巧妙結合火山巖,布置大量多肉多漿類觀葉植物以及宿根花卉,如景天多肉類、龍舌蘭多漿類、仙人掌類、番杏科和菊科多肉類及川續(xù)斷、海石竹等高地花卉植物,體現(xiàn)沙地植物與巖石伴生的特點。礫石花床圍合的是一個下沉空間,由金屬網(wǎng)鋪設,并在下面種植了矮小或墊狀的草本,如燕麥草、委陵菜、艾倫銀香菊等。不僅充分利用了綠化面積,也使得景觀極具趣味性。這里是全園的最低處,可以仰視對面的山地景觀,使其更顯高大,也可近距離觀察抬高的花床上所種植的植物,把玩上面鋪設的礫石,通過視覺和觸覺來感受沙地風情。
2. 地形起伏變化的山地景觀
3. 石塊和枕木鑲嵌
4. 磨盤用作步石
5. 在腳下生長的植物
該巖石園的一大特色是不僅將南北雙園的景觀巧妙地穿插在了一起,保證了其完整性,同時園中的每一處細節(jié)都處理得十分用心:
統(tǒng)一的色調(diào),南北兩邊在石料的選擇上使用了顏色相近的黃石和沙積石,也沒有選擇顏色過于鮮艷突兀的植物材料,使得南北兩邊在整體色調(diào)上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重復的元素,在北園,有一小段旱汀步是以磨盤鋪設而成的,而南邊則零星散布了幾個磨盤作為點綴,既具有景觀效果,也起到了與北邊相互呼應的作用。同時使用磨盤的原因除可使景觀上達到和諧統(tǒng)一之外,也是因為其重量相當,放置在地上不易隨意移動,無需水泥砂漿作基礎,既環(huán)保又能節(jié)省工程造價。穿插的植物,雖然北部主要以松柏類及灌木進行造景,但是仍然點綴少量多肉植物。原本將巖石園一分南北的園路經(jīng)過巧妙的處理,使用石材鋪設了模擬流水的景觀,并將此景觀形式延伸至南北雙園入口處,猶如針線,將原本被分割的園子織補在了一起。細節(jié)之處在于石材鋪設時鑲嵌有已廢棄的枕木,這樣不僅增添了景觀效果,同時對石材起到了夯實的作用,防止人車經(jīng)過時石塊翻起和移動。
該園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景觀的多樣性,園雖不大,但卻打造了多種巖石園的形式。石塊堆砌與灌木、松柏結合,形成自然式高山巖石園。砂石鋪地的花床則分為規(guī)則式的沙生巖石和片層巖石園景觀。巖壁上的石隙間鑲嵌種植寶石花、子持蓮華等多肉類植物,形成墻垣式巖石園。擺放在角隅的石槽則是容器式微型巖石園。下沉花床則借鑒了墨爾本伯恩利屋頂花園的處理手法,將植物種在了腳下,使用可活動金屬網(wǎng)片支撐,既不影響植物的觀賞性,又能保證其正常生長,極具趣味。
巖石花園遠觀樸實粗獷,但其實每一處都有設計師和施工團隊的精雕細琢。在陽光照射下,巖石園猶如一顆閃閃發(fā)光的黃色寶石,鑲嵌在了這夢花源的湖水之中。
申瑞雪 上房園藝生產(chǎn)技術部經(jīng)理,碩士。
路岳偉 上房園藝設計工程部經(jīng)理,從事精品花境花園設計施工1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