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寶[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 天津 300387]
真摯歸于樸實 溫暖來自親情
——評《歸來》
⊙張 寶[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 天津 300387]
晉軍作家王祥夫新作《歸來》講述了雁同鄉(xiāng)下一個平凡卻又讓人震撼的喪葬故事。其含蓄內(nèi)斂的手筆、樸素自然的口語化敘述,為我們展示了鄉(xiāng)土世界底層民眾的苦難以及在重壓之下彌足珍貴的人性光輝,那就是自我承受和擔當。小說最為令人感動和溫暖的,是在中國幾千年來孝親倫理之上那溫暖親情的“歸來”。在眾多鄉(xiāng)土類題材和底層敘述里,這個短篇在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層面都有新的突破和建樹,登上2012年小說排行榜短篇類榜首是實至名歸的。
親情 鄉(xiāng)土民俗 口語敘述
2013年1月6日,中國小說學會在石家莊評出了2012年排行榜,《歸來》榮登短篇類小說榜首。一直致力于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晉軍”作家王祥夫,又為我們奉獻出了一篇充滿真情而別有韻味的佳作。“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東晉文豪陶淵明曾寫下這樣的詩句,流芳百世,絕響蒼穹。千年之后的當代作家傾心血于筆端,其以《歸來》為題的短篇力作再一次展示了人們最溫暖的記憶,觸動了人心最柔軟的地方??偟膩碚f,這部小說在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層面都有新的突破和建樹,而這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在最樸實無華的言語間凸顯的真摯;二是對世間彌足珍貴之人倫親情的動人書寫。
“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保ā缎⒔?jīng)·喪親章第十八》)在全知視角的觀照下,小說以吳婆婆的辭世為引線拉開了并不復雜的故事敘述:在外打工多年的三小聞得老母親噩耗,在痛苦中攜妻子遠道歸來奔喪,人們發(fā)現(xiàn)他丟了胳膊。全家人坐在一起吃晚飯,三小的女人講述了他們近年來在外謀生的遭遇。之后村里長輩王伯帶領孝男孝女領牲并做主將妯娌三人收拾吳婆婆箱底時發(fā)現(xiàn)的15800元遺產(chǎn)給了三小。喪葬完畢,三小再次離家而去。而七七時,二小發(fā)現(xiàn)他們給三小的15800元又讓小三留給了他,大小讓二小自己收好。最后,大小夫婦“他們合計好了,明天要進趟城,再買些菜籽”,等著三小再次“歸來”。故土的家和家的親情,永遠屬于三小。
人老壽終,駕鶴西去。孝子喪親,民之常情。但在這雁同鄉(xiāng)下平凡人家司空見慣的故事背后,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那就是血濃于水之人倫親情所蘊藉的感動和溫暖,以及仁愛敦厚之鄉(xiāng)土世界所涵養(yǎng)的美好品德與人性光輝。
小說里的三小侄子說過這樣的話,“活在這個世上,就沒有不受罪的”,這是個貫串全篇的文眼?!笆茏铩?,就是苦難的土話,與其說這是人物的無心之語,毋寧說這正是作者于無聲處希望我們想象和體味到的。的確,三小背井離鄉(xiāng),掙扎在異地,漂泊于他處,丟了胳膊卻怕母親心酸,一直沒有“歸來”,而“歸來”的時刻,卻是要送母親最后一程;吳婆婆含辛茹苦,養(yǎng)育兒孫,但多年不見小兒子,她無比牽掛。正所謂:兒行千里母擔憂——這位老母親飽受著孤獨和思念的苦難,這是一種精神的煉獄和幾乎無事的折磨??嚯y歸苦難,但作者并未沉溺于不加節(jié)制的渲染和書寫,相反卻以最為內(nèi)斂含蓄的方式在一幅幅民情風俗畫里表現(xiàn)出了小說最讓人感動的濃濃親情,而這也正是世上最讓人動容的溫暖。在與筆者的一次訪談里,作者說這篇小說是把親情“浮”在了生活的艱辛之上,在生活艱難的催化下,故事才更加動人。就像在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母親給難以下咽的食物里放上了一點點糖精。小說開篇寫到作為兄長的大小看見三小少了一只胳膊,雖頓生心疼,卻一時語塞,他深怕一出口的問詢,會再次觸及三小內(nèi)心的傷痕;大嫂好梅,從小把三小當作己出,長嫂頂母,看到三弟的傷殘,幾次失聲哭泣;啞子二小看到弟弟的殘廢,“呀呀呀”的叫喊、一頭頭出汗,愛莫能助卻心急火燎;三小的侄子與小叔叔形同兄弟,無法替親人解除苦痛的他,只能悄悄把自己留著的好煙塞給小叔叔。特別是在處理老人留下的遺款上,全家一致同意給那拖家?guī)Э趨s又殘廢、日子過得最艱難的三小。而三小感激兄嫂,又把錢偷偷地全部留給了啞子哥哥。在這里,作者有意識地用親情來消融和化解了人世的苦難和滄桑。
其實在這些親情敘事中,表現(xiàn)出了很可貴的人性光輝一種,那就是自我承受和擔當。當然,體現(xiàn)在“歸來”的主角——三小身上:他怕年邁的母親見他丟了胳膊而難受、自責、憐憫、痛苦,便自己硬是挺著苦難的遭遇和對母親的思念,游子不歸。這不是冷血,相反,卻正是愛的緘默,因為他不愿意讓自己的苦難再變相成為母親的悲傷,卻只把悲傷留給自己?!拔崛擞H切相關之情,發(fā)乎天倫骨肉,以至于一切相與之人,隨其相與之深淺久暫,而莫不自然有其情分。因情而有義。父義當慈,子義當孝,兄之義友,弟之義恭。夫婦、朋友、乃至一切相與之人,莫不自然互有應盡之義。”(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無疑,“歸來”的主角是三小,但“歸來”的內(nèi)容絕不止于他本人。也許,更深層次更讓人心生感慨情動于衷的,是一個家庭里人與人之間倫理親情的“歸來”。鄉(xiāng)土中國有著數(shù)千年的農(nóng)業(yè)文明,孕育了極其豐富、完整、獨特而有積極意義的傳統(tǒng)價值和道德文化。其孝親倫理是家庭這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而形成的社會人際組織形式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可惜的是,自近現(xiàn)代以來,一場場似乎正義的“反封建運動”把它沖擊得支離破碎,而在欲望和利益驅(qū)動下的現(xiàn)代化浪潮又把它連根拔起,最終,破舊立新觀念無孔不入,即使是社會最小單位的家庭,也難以幸免?,F(xiàn)實生活中,父子反目兄弟成仇比比皆是,婆媳不和妯娌不睦更是尋常。盡管如此,王祥夫先生依然硬是在這個喪葬故事背景下讓彌足珍貴而真摯動人的親情脈脈“歸來”。當那業(yè)已稀薄讓人淡忘甚至衰落于盡的情感“歸來”時,它不僅讓人潸然淚下,也無情地敲打了我們皮囊之下渺小自私卑賤狹隘的靈魂。
無論是親情溫暖還是人性光輝,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效的切入點抑或載體,那就是鄉(xiāng)土世界的民俗和風情。準確地說,這是一扇民間文化和家庭倫理的視窗,通過它我們看到了家庭整體的情感維系以及每個成員個體的責任和擔當。基于農(nóng)耕文化的中國,向來是把家庭這個社會單位看得尤其重要,認為“家”與“國”在很大程度上是連為一體的,正所謂“齊家方能平天下”。也正是這深入骨髓的家庭倫理和鄉(xiāng)土觀念,才構成了中國文化最為獨特的地方。在現(xiàn)代化的席卷以及國家生育政策的影響之下,無論城市還是鄉(xiāng)村,業(yè)已窄小且褊狹的家庭結構使得倫理親情日漸稀薄。在許多國人記憶里,四世同堂其樂融融的大家庭場景是那么的遙遠和模糊,以至于讓人懷疑中國宗法制傳統(tǒng)存在的真實性。但王祥夫先生通過一場平常而瑣碎的葬禮,硬是為我們尋找回了鄉(xiāng)土中國那源遠流長的親情所在。
不得不說的是,小說盡管以親情的呼喚和召回為主題,但在語言上,卻并不施技巧于辭藻的華美和動聽,而正是那樸素自然帶有泥土氣息的日常生活口語化敘述語言,才使得呈現(xiàn)的文本散漫卻又逼真,本色本香而語淡情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也許在情感類敘事中,像綢緞一樣華麗鮮艷的文字更具視覺沖擊力,但更為理想而真實的情況恰恰是那像棉布一樣樸實無華卻極具質(zhì)感的口語化語言,更抒真摯樸實的情感,更具心理認同的效應,更顯作家成熟厚實的藝術氣質(zhì)和功力。其實,這正是致力于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的“晉軍”作家一貫的寫實風格,敘事從來都以直白絮叨的口語展開。比如:小說從“怎么說呢”四個字開始,就好像是閑時的老農(nóng)們圍坐在陰涼地,一老者說書一般開場,頓時拉近了聽者與小說人物的距離,親切而溫馨,故事便在這娓娓道來的嘮嗑中展開。我們不禁想起王祥夫先生十年前獲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第一名的《上邊》,同樣這樣開篇:“外邊來的人,怎么說呢?”再比如,三小在離家前這樣說:“可憐我二哥是個啞子,老來老去比我都可憐?!弊詈笈R走的他,把錢悄悄留給了二哥。不難發(fā)現(xiàn),故事里的苦難者莫過三小,他離親別故,掙扎在他鄉(xiāng)異地,為了生存每日辛苦勞作,卻不幸在工地上丟了胳膊導致終身致殘。而面對苦難,他并不訴諸憐憫,博得他人同情,更不尖言刻語,以示麻木冷血,卻只是以堅韌的心承受著一切,無私的愛呵護著親情。他沒有豪言壯語,只是知道二哥是個啞子,比自己“可憐”,他就要盡己所能幫助二哥,哪怕只是一杯水一捧柴,這就是手足親情的所在:脈脈流淌并綿延不絕。生活里的鄉(xiāng)土語言就是這樣,而要在小說里不事造作、實在書寫并能表達得絲絲入扣、表現(xiàn)得言真意切,這就需要大家手筆的匠心獨運和心血熔鑄。在這里,王祥夫做到了。由此,在那樸實的語言中,也氤氳了文人所獨有的細膩而真摯的人文關懷和撫慰以及人道溫情和博愛,感人至深,讓人落淚。
王祥夫以其對晉北地域文化和鄉(xiāng)村風俗的了解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時下的鄉(xiāng)村故事,故事雖說沒有波瀾起伏的尖銳沖突,但作者已在其中把家庭里的倫理親情演繹得曲盡其妙而美好動人。小說像一首親情的牧歌,讓人心旌搖蕩、頓生溫暖。事實上,在這古老的民情風俗里,比如承載著孝親倫理的喪葬儀式,雖有糟粕,但更具中華文化之精華。就是在當下轉(zhuǎn)型期的社會,對于重建社會道德、和諧家庭關系依然有著無可替代的現(xiàn)實意義。文學是個駁雜的世界,但絕非盡是欲望的喧囂、丑惡的展陳,我們相信:總有一方凈土,這里盡現(xiàn)人性的美好、真情的可貴。為王祥夫筆下這彌足珍貴之人倫親情的“歸來”,我們報以虔誠的敬意和熱烈的掌聲!
[1] 王祥夫.歸來[J].天下,2012(2).
作 者:張 寶,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2014級漢語言文字學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現(xiàn)代漢語語法學與文學語言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