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征宇 (貴州省銅仁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554300)
海德格爾認為:美是存在的顯現(xiàn)。而要使存在顯現(xiàn)出來就必須去蔽,而去蔽則意味著摒棄欲望之心和理智思維,只有摒棄欲望和理智思維,才能領(lǐng)悟到事物的存在。因此,這種對存在的感悟方式要通過詩性方式,而不是理性方式。既然海德格爾認為藝術(shù)是去蔽之后的存在的顯現(xiàn),因此海德格爾的詩歌也必然是存在的顯現(xiàn)。我們可將海德格爾的這首詩稱為哲性詩歌。
存在是海德格爾哲學的核心。但對于“存在是什么”的問題,海德格爾避而不談,而只是追問“存在如何存在”。在海德格爾看來,一旦追問“存在是什么”,就立即陷入了傳統(tǒng)哲學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之下。這種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是一種認識論,只適合于研究科學,不適合于研究哲學。因為科學認識充許人作為一個主體去研究一個外在于他的客體的規(guī)律。但是哲學的研究對象是包含了一切事物和人的整個世界。而不是什么知識,“這些指責其實說的是一個意思,這就是形而上學完全脫離了我們的現(xiàn)實存在,成了一種想入非非的思想神話;而當它耽迷于‘絕對知識’的時候,它卻對我們有限的生命閉上了眼睛。而哲學的墮落就在于它‘復活形而上學’,而不是拒絕形而上學。在海德格爾看來,正是生命,而不是什么“絕對知識”,才是哲學主要關(guān)心的對象?!?為超越這種主客二分的認識論模式,海德格爾借用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不再去假定一個本體,而是直接把存在定義為世界的涌現(xiàn)和顯現(xiàn)。這樣就避免掉入傳統(tǒng)哲學的思維陷井。
海德格爾把真理就可定義為存在的敞開。而存在之所以要敞開,是因此存在受到了遮蔽,遮蔽的根源就是傳統(tǒng)哲學的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總是去追問存在是什么。當追問存在是什么的時候,就有正確和不正確之分。因此,真理不應(yīng)理解為正確,而應(yīng)理解為澄明。如何做到澄明呢,就必須摒棄傳統(tǒng)的主客二分的認識論思維方式,而代之以存在之思。所謂存在之思,就是去除掉功利概念和邏輯概念,在直面物之本真后進行思考。這種思考,因其去除了功利概念和邏輯概念,因而是詩意的。因此又可得出“詩”的定義:詩就是對存在的思考。因此,詩的方式可以使存在去蔽而得到澄明。真理是存在的敞開,存在的敞開又需有詩性的方式,詩的語言又是存在的思的表達。在這里,海德格爾把真理、詩、思和語言統(tǒng)一了起來。“真正的思想不是一般意義的思考,而是對存在的思考。真正的思想的語言是詩意的,因為真正的思想的語言是對真理的言說,而詩意語言也正是真理的言說,它使世界和物、大地和天空、神圣者和短暫者走攏,聚集成一體?!?
以上就是海德格爾哲學觀的粗略概括。由其哲學觀便可得其藝術(shù)觀和審美觀。海德格爾把藝術(shù)定義為真理的生成和發(fā)生。把美看作是敞開的真理的一種顯露方式。而真理在藝術(shù)作品中的呈現(xiàn)則是在大地與世界的抗爭中而得以實現(xiàn)?!按蟮氐谋举|(zhì)就是它那無所迫促的儀態(tài)和自我歸閉。但大地僅僅是嵌入一個世界中,在它與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將自己揭示出來。(沒有世界,大地無法揭示自己),大地與世界的沖突在作品的形象中確定下來,并通過這一形象得以展現(xiàn)。”3
因此,要分析這首詩,就需分析在這首詩中,大地和世界是如何進行抗爭而使真理得以澄明,使存在得以敞開。
首先,這首詩所建立的世界是海德格爾的世界。這是一個在工業(yè)文明泛濫,人類異化,自然受摧殘的時代中苦苦思索人類救贖之路的哲人世界,因此,注定了這個哲人世界的情感基調(diào)是孤獨的,思考是艱辛的,因其孤獨和艱辛,又導致詩人呼喚存在,渴望存在之光,以及對領(lǐng)悟了存在之后的那種深沉的喜悅,那種因思想而來的巨大的快樂。
其次,這首詩所顯現(xiàn)的大地就是本真性的詩的語言。這種語言不是日常語言和邏輯性語言,而是思的語言,這思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思考,而是對存在的思,因此,這種對存在的思的語言是一種純粹的語言。這種純粹的語言的純?nèi)粯幼雍托螒B(tài)的變化性就是大地的自我歸閉。
這種大地的自我歸閉(思的語言的純?nèi)恍院托螒B(tài)的變化性)和世界的敞開(海德格爾的哲人世界)形成了大地與世界的沖突。這種大地與世界的沖突在作品存在中統(tǒng)一于一,這個一就是真理,真理是去蔽,去除遮蔽后,存在顯現(xiàn)出來。其實,在這里,存在與真理是同一的,真理和大地與世界的沖突也是同一的。
海德格爾的這首詩代表了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一個特征:即大量運用象征來表達深遂的哲理。而這種哲理又不是明確的人生哲理,而是帶有學術(shù)思辨的現(xiàn)代主義哲理。因此造成了這首詩的晦澀。具體來說,是因為:一、表現(xiàn)存在,存在本身是抽象的,因此多用象征手法,要理解海德格爾的詩歌,必須了解海德格爾的哲學,而理解海德格爾的哲學又是非常困難的;二、存在主義詩歌所使用純粹語言與人們所熟悉的日常語言和邏輯語言大相逕庭,對純粹語言的陌生,造成存在主義詩歌的晦澀。三、功利之心與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遮蔽了人們對存在的感悟,而存在主義詩歌則是去蔽使存在顯現(xiàn)出來,所以當人們懷揣功利之心或用邏輯思維來理解詩歌時,無法去蔽,從而存在無法顯現(xiàn)出來。
注釋:
1.張汝倫. 論海德格爾哲學的起點[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38.
2.海德格爾著,彭富春澤. 詩語言詩[M].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1:6.3.海德格爾著,彭富春澤. 詩語言詩[M].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1:8.
[1]張汝倫. 論海德格爾哲學的起點[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8).
[2]海德格爾著,彭富春澤. 詩語言詩 [M].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