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
欣賞畫面石的時候,我們需要弄清楚一個根本問題:石頭的畫是石頭畫的。
紙上的畫是人畫的。中國書畫的材料是紙、墨、筆。紙有生宣、熟宣,墨有干濕濃淡。至于筆呢——毛筆是軟的,才有中國書畫特有的抑揚頓挫,鋪排渲染。正是這些造就中國書畫特有的審美情趣,這是人類書畫的語言。石頭用它自己的語言作畫。色彩的分布、肌理的起伏,乃至形態(tài)的變化、質(zhì)地的堅密或粗糲。是的,大略相當(dāng)于當(dāng)代賞石提煉出的“形質(zhì)色紋”(這只是要素,不是標準,這里暫不討論。肌理與紋理的差異,我們也以后再論)。石頭不是紙,不可能鋪平裁齊。石頭的色彩,來自堆積浸染;石頭的肌理,出自風(fēng)吹水洗——認識到這些,才能真正明白石上的畫面美在哪里。
我們得明白,石頭可不按人的意愿生長,它有自己的邏輯。能像什么當(dāng)然好,但那是意外。是湊巧你的想法跟石頭相遇。你覺得石頭不像什么,什么也不像,這才是石頭的真諦。是石頭真正的美。一廂情愿、異想天開地跟石頭上要這要那,是跟石頭過不去,也跟自己過不去。不像,硬要讓它像,硬要變著法子騙別人騙自己說它像,也就成了欺世,成了惡俗。所謂自然造物、鬼斧神工,這不是我們玩石頭的初衷嗎?怎么玩著玩著,就把根本忘了呢。
要說像,石頭再像,也比畫家差得遠,就像繪畫再像也像不過攝影。非要看像,去看照片好了,去看實物好了,看石頭干什么呢?其實中國人歷來也不是那么求“像”的,中國畫里人物不按比例,山水不講透視——那么它的價值在哪里呢?是美。到了青藤,八大,更不像,但是更美了。美在意境的營造,情感的傳遞,精神的呈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畫其實是走在世界前面的。當(dāng)攝影術(shù)發(fā)明的時候,西方傳統(tǒng)寫實繪畫就被宣告了死亡。今天繪畫的功能早不在于提供還原生活的景象。畫猶如此,何況石頭的畫呢。石頭的價值更不在于像,何況它生來就不是要用“長得像”來取悅你的。詩無達詁,石頭更無達詁,不像才無達詁。無達詁才有無盡想象,無限境界。
不僅要學(xué)會欣賞石頭的不像,還要學(xué)會接受石頭的缺陷。多了一筆,或者少了一塊,是不是影響整體的欣賞?如果不影響或影響不大,就還是好石頭。還是那句話,石頭的畫,是石頭畫的,石頭不按你的意愿生長。就像風(fēng)格突出的藝術(shù)家,讓你在欣賞他張揚藝術(shù)個性的同時,無暇顧及其余一樣。
石頭的好會好得出乎你的意料,超乎你的想象。如果石頭好得跟你想的一模一樣,那往往就要打個問號了。理解這一點,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如果石頭好得跟你想的一模一樣,那很可能是人畫的,不是石頭畫的,這一點對真假的鑒別是非常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