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林
詩曰:寶島臺灣物產豐,尤以玉寶最興榮。臺玉珊瑚藍玉髓,質佳色美人稱頌。
一、臺灣玉
臺灣玉是閃玉的一種,主要由美麗且半透明富含鎂之透閃石或富含鐵之陽起石之角閃石類所組成,乃由細小纖維狀之組織交結而成,如圖交叉偏光攝影可觀之,其致密度甚而落地不碎!學名閃玉(Nephrite),屬單斜晶系,硬度6~6.5,比重2.90~3.10(一般為2.95)。具玻璃至油脂光澤,半透明至不透明,淡綠至暗綠色(鐵含量愈高則顏色愈深)或黃、褐、灰、白、黑色等。另有珍貴的貓眼料,由石綿硅化而成。生成在花蓮壽豐之豐田-西林、萬榮一帶,此處乃臺灣最古老的地層,由大南澳片巖中的蛇紋石和片巖的接觸帶中第二次變質而成。其年代可追溯至古生代二疊紀到中生代之間,是由超基性火成巖變成之蛇紋巖,再經熱液換質作用而成。
1956年,尚是學生的廖學誠博士在產地豐田,日本開采的石棉礦區(qū)發(fā)現了此產值甚高的臺灣玉,讓臺灣玉在世界上奠定了美名,所以此類的閃玉就大膽的說是臺灣玉吧!當時亦為臺灣賺進了大筆的外匯。斯時臺灣玉大量開采和加工是從1961年起之后10年間,這十余年間,每年開采量超過1500噸,全臺灣加工廠商超過800家,從業(yè)人員高達50000人以上,當時生產閃玉的數量占全世界的80%左右,每年產值約50億臺幣。雖然內地、加拿大、俄羅斯、澳洲、韓國亦有所產,但臺灣玉美名迄今屹立不搖!
臺灣玉的發(fā)現者是有“臺灣玉之父”美名的廖學誠博士,他兩次造訪筆者,一直期待美麗的臺灣玉能夠重新綻放耀人的光彩。他說人類發(fā)展的歷史若以時間為參數,可以用“旋回模式”(Cycle model)來描述,臺灣玉石資源套此模式應可期待它的再生。臺灣大學地質系教授劉聰桂的一個追溯性的研究,證明距今約3000年前的花蓮西林村,即有當時世界級的加工文化,這可說是“第一旋回”。20世紀中葉,從1956年發(fā)現臺灣玉到現在,臺灣玉發(fā)展出無比光亮的文化與經濟活動而震撼全球,鄭清海、曾木樹等玉家,他們撼衛(wèi)了臺灣玉的“第二旋回”!總觀來說,臺灣玉可否有“第三旋回”的發(fā)展呢?筆者以寶石界顧問的眼界觀察,從當下臺灣玉諸廠商非常賣力生產又貿易熱絡來看,必是可達!設若用“閃玉學”(AmphiboJa-doiogy)為目標發(fā)展,其基礎與程序建議如下:針對臺灣玉進行大規(guī)模搜集與研究,對其產狀進行總檢閱,應有新的標本及新的礦區(qū)隱匿于山林之中。臺灣玉應建立在固態(tài)地球化學、固態(tài)物理、材料科學及巖石化學等理論上的基礎研究,不能間斷!
臺灣玉的研究應加強拓展與其他應用科學的連結可能性,如力學性質、熱學性質、光、電、磁學性質量測、玉/水接口物化性質、生物質/體之互動與反應、生醫(yī)科技等知識。
二、寶石珊瑚
臺灣開發(fā)寶石珊瑚自1954年迄今已逾60年的歷史,在此過程中,有多次發(fā)現漁場的新珊瑚,也屢次創(chuàng)造產量高峰,但時間均不長久。之后資源漸漸稀少,漁船也所剩不多,而近幾年珊瑚交易熱絡,似有回溫現象。回想在1968年,臺灣東北部、東部、南部及澎湖等處,都有珊瑚漁場發(fā)現,參加作業(yè)的船只達182艘,年撈獲量112噸,刷新臺灣記錄。
臺灣寶石珊瑚的種類如下:
1、紅珊瑚,色深紅,呈扇狀。一邊美麗,另一邊似有白斑點和白芯,全美者價格高。
2、桃紅珊瑚,色橘紅,光澤清淡,材質粗勻,枝干粗大,屬大型珊瑚,宜作雕件。
3、白色珊瑚,色純如白雪,質地細密光滑。
4、粉紅珊瑚,色淺紅接近白色,光澤亮麗,材質細致,有天使之皮膚(Angel's skin)封號。中途島所產的淺紅珊瑚,水深約500~800m,在分類上應屬同種。
5、深紅珊瑚(Corallium sp),呈淡紅色,色素有不規(guī)則斑點,屬大型珊瑚,叢狀,向多方分枝生長,色度和臺灣及沖繩產的珊瑚相似,稱之Misu,或少女、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