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明
縱觀近幾年各省市的中考歷史試題,非選擇題以材料解析題居多。材料解析題形式多樣,圖文并茂,學生可以通過解讀材料信息,聯(lián)系所學內容,回答問題。材料解析題常用的載體有文字、圖片、表格,其回答形式除用所學的歷史知識外,有的涉及政治、語文等學科內容,給學生發(fā)表自己感悟的空間。命題內容實現(xiàn)了由考查單一歷史學科到學科整合的跨越,由考查課本知識到與生活實際結合、發(fā)表感悟的突破。那么怎樣適應新的形勢,準確地解答材料解析題呢?現(xiàn)將本人在教學過程中探索的解題方法歸納如下。
一、運用所學歷史知識作答
在材料解析題中,這類題目在中考試題中所占比重最大,旨在考查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盡管中考命題強調能力立意,但基礎知識是能力的載體和根本。學生只有具備了扎實的基礎知識,才能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如果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不足,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就無法深入。對歷史知識系統(tǒng)掌握的考查,常以某一領域(如政治、經(jīng)濟、科技、軍事、改革等)、某一國家或地區(qū)(如中國、美國、日本、歐盟、亞太地區(qū)等)、某一歷史人物(如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羅斯福等)、某一事件產生的影響(如經(jīng)濟大危機對美、德、日、意等國家產生的影響)為載體命題,學生通過仔細識讀材料后,聯(lián)系相關史實便能作答。
【例1】(2014·山東德州)一位偉人就是一座歷史的豐碑。一代偉人鄧小平(1904—1997年)用他傳奇的經(jīng)歷書寫了一個傳奇時代。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節(jié)選)
篇章戎馬生涯
材料鄧小平的主要革命活動
時間主要活動
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年僅16歲
1924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并擔任青年團旅歐支部的領導
1929年在廣西領導了百色起義
1934年參加長征,任中共中央秘書長
1935年參加在①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
1947年同劉伯承一起率軍強渡黃河、挺進大別山
1948年任總前委書記,與劉伯承、陳毅等指揮了舉世聞名的②
(1)根據(jù)材料一完成①②兩處填空。
(2)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有什么戰(zhàn)略意義?
【解析】此題是以“偉人鄧小平”的事跡為載體進行命制,主要考查他在歷史上的重要貢獻。材料是以表格的形式出現(xiàn)的。在解答此題目時,先明白材料主旨,然后仔細識讀材料后要回答的問題,對需回答的問題內容做到大致了解,做到閱讀材料時有目的性,再從材料表格的文字中快速找到關鍵信息,回扣課本知識進行切入,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結合課本知識點作答,使問題迎刃而解。如通過“1935年、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等信息,回扣課本中黨的歷史上的重要會議,不難聯(lián)想到遵義會議;由“1947年、挺進大別山”等詞語,聯(lián)想課本內容就能回答出挺進大別山的戰(zhàn)略意義是人民解放戰(zhàn)爭轉入戰(zhàn)略進攻的標志;由“1948年、劉伯承、陳毅等指揮了舉世聞名”回憶知識點容易得出淮海戰(zhàn)役。
二、節(jié)選材料中內容,整合作答
這類題目在考試中所占比重較少,主要考查學生閱讀材料、提取信息、概括綜合和利用材料信息聯(lián)系課本知識點的能力,答案會在材料內容中以原句體現(xiàn)或將材料內容整合提煉得出。熟讀材料、獲取信息是解決此類題目的有效方法。通過熟讀材料,從中選取有價值的事例或現(xiàn)象,明確材料或問題表述的主要觀點或隱含的主要結論。這類題的答案具有不唯一性,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題意,均可得分。
【例2】(2014·四川成都)某班同學以“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為主題,分組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請你參與,并完成下列問題。(節(jié)選)
第一小組研究主題:中美關系歷史回眸。
材料一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1)據(jù)材料一,指出美國當時的對華政策。
第二小組研究主題:中美關系現(xiàn)實研究——“第一夫人外交”,下面是同學收集到的米歇爾·奧巴馬2014年3月訪問中國的資料。
圖1中美第一夫人
材料二作為主席夫人向他國元首夫人發(fā)出訪華邀請,彭麗媛是中國第一人。它不僅折射出中國融入國際社會和開放的程度進一步加深,更向世界傳遞強烈而清晰的自信!作為第一夫人單獨訪華,米歇爾也是中美建交35年來的第一人,體現(xiàn)了奧巴馬總統(tǒng)對中美關系的重視。
米歇爾參觀了第七中學并發(fā)表了演講。她表示,中美相隔遙遠,難免會有一些誤解和偏見,但通過這次對中國的訪問,她驚訝地發(fā)現(xiàn)雙方的共同之處如此之多。她說:“我對我們共同的未來抱有前所未有的信心?!保〒?jù)新華網(wǎng)相關報道)
(2)結合材料二,同學們討論了米歇爾·奧巴馬訪華的歷史意義,從中你能歸納出哪些主要觀點?
【解析】此題是以“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為載體進行命制,材料由文字、圖片組成,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識讀、理解、分析、整合和提取相關信息的能力。解決此問題,還是先看題后要我們回答什么,然后帶著問題細心識讀材料,對材料所述內容理解透徹,從而找出材料的關鍵信息,明確材料所表述的主要觀點或隱含的主要結論,提煉加工后得出答案?;卮鸬冢?)問時,結合材料一的內容,可以發(fā)現(xiàn)“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是問題的答案核心。回答第(2)問,結合材料二中的主要語句,如“中國融入國際社會和開放的程度進一步加深”“體現(xiàn)了奧巴馬總統(tǒng)對中美關系的重視”“難免會有一些誤解和偏見”“我對我們共同的未來抱有前所未有的信心”,從這些關鍵語句中,可以看出中美雙方都在為友好往來、構建新型的大國關系而努力,這是文字材料的核心。通過對材料中主要語句的整理,獲取主要觀點和隱含信息,結合歷史知識提煉出答案:①增進了兩國民眾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接近中美兩國人民的友好感情;②開創(chuàng)了中美之間“夫人外交”的新風尚;③促進了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發(fā)展。試題的答案并不唯一,只要符合題意,都能成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