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文殊院里看到過這樣一句話,銘記在心:讓別人快樂是一種慈悲,讓自己快樂是一種智慧。在佛學(xué)中,關(guān)心關(guān)愛他人并給予快樂謂之慈;體恤憐憫他人的疾苦并伸出援手謂之悲。佛陀所謂的大慈大悲、同體大悲,便是要我們以眾生之苦作為自己的苦,以慈悲之心感同身受并幫助眾生脫苦離難。
數(shù)年前曾看過這樣一則故事,至今難忘。有一個喜歡狗狗的小朋友,每天都去寵物店隔著櫥窗看小狗,店門口的牌子上寫著“每只20元”。老板見小朋友天天來,就說:你想要的話,進來看看,便宜你10塊錢。但小朋友口袋里只有一塊錢,不過他想,能進去摸摸小狗狗也不錯。
老板打開籠子放出幾只小狗說:你選吧,喜歡哪只10塊錢抱去。小朋友對老板說:我要扒在籠子里的那一只。老板說:那只腿是瘸的,不賣。小朋友堅持說要那只,并怯怯地與老板商量:先生,就20元吧。不過我現(xiàn)在身上只有一塊錢,能不能先讓我把它抱走,以后保證每個月還你一塊錢。
老板一看拗不過孩子,便說:它就是長大了也不會跑不會跳,你為什么非要它呢?如果你堅持,那就送給你,不過你一定要好好對待它哦。但小朋友堅持要給錢,說不能白要。老板說:那不行,我怎么能欺負小孩子呢?既然同樣是付20元,你為什么不挑一只健康漂亮的呢?小朋友拉起褲腳管對老板說:我和它一樣,我會知道它哪里痛的。老板看著小朋友的假肢,眼圈潮紅了。此時老板醒悟到,那只小狗只有找到了解它痛苦的人,才是真正的善緣。
一個健全的人格,慈悲心是與生俱來的。它東西不大,卻是人生快樂的源泉。雖說人性善惡自古至今論爭紛呈,高下難分,但無論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均印證了環(huán)境的力量不容小覷。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能讓人有種生得光榮,死得其所,兩小無猜,夜不閉戶的自豪感;而一個惡劣的環(huán)境則會讓人產(chǎn)生生不逢時,心灰意懶,相互猜忌,孟母三遷的沮喪感。
竊以為,慈悲是一種天性,善良是一種本能。以慈悲為懷的人是忘我的,隨緣隨行,活在當(dāng)下,既無意設(shè)計未來,又不把目的當(dāng)做目標(biāo),亦不把目標(biāo)當(dāng)做目的,心懷坦蕩,快樂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