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
遙想一千年前的孤獨旅人,人在客棧旅店,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互聯(lián)網,沒有微博與朋友圈,又當如何排遣愁緒?唐宋時代流行的方式,是在旅舍驛館的墻壁上留言寄情。詩歌用字洗練,信息容量大,最宜壁上遣懷。因此,唐宋的旅店,墻壁上多有“題壁詩”,有些驛站還專門設置一些“詩板”,供旅人題詩。
想來那時候的詩壁,就類似于網絡時代的BBS吧,那些“題壁詩”就如網絡上的帖子。
發(fā)帖:題壁
我們從初中語文課本上讀到的那首《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便是一首題在南宋杭州邸店(客店旅館)墻壁上的七絕。詩的內容頗有諷刺南宋朝廷只顧歌舞升平、不知進取中原故土的意味。詩人膽子也大,毫不顧忌地留下自己的大名,只是筆跡龍飛鳳舞,不易辨認。
不管這首題壁詩的作者到底是誰,畢竟詩人是留下了姓名的。敢于公開發(fā)表政治諷刺詩,并署名,可見當時盡管“君相縱逸”,但輿論環(huán)境還是比較寬松的。
跟帖:和詩
有人在旅館墻壁題詩,當然也會有人在詩壁上尋詩來讀。旅途寂寞,孤枕難眠,不如起身掌燈,尋看詩壁上的留言,倘若能讀到一兩首好詩,也是羈旅中一大樂事。所以宋人說:“下馬先尋題壁字,出門閑記榜村名?!?/p>
有時候,羈旅寂寞之際,讀到那些題壁詩,還會忍不住取來筆墨,和詩相應,有點類似于我們現在的“跟帖”。那時候最容易引發(fā)“跟帖”的題壁詩,似乎是女子所題的詩詞。
“跟帖”最多的一份宋代“帖子”,是一位無名女子題寫在信州杉溪驛舍墻壁上的生前留言。這位女子出身于士族,遵父母之命,嫁給“三班奉職”鹿生之子。鹿生極勢利,撈到官職后,急著帶家人赴任。兒媳剛分娩三天,也被趕著上路,途中因勞累奔波,病倒于杉溪驛舍,奄奄一息。臨終前,她將自己的不幸遭遇題寫在驛壁上:“具逼迫苦楚之狀,恨父母遠,無地赴訴。言極哀切,頗有辭藻,讀者無不感傷。”
后來投宿此處的游客,讀到這一題壁詞,“多為之憤激,為詩以吊之者百余篇”,都為女子鳴不平,并無一人為鹿生辯護,可見當時的主流輿論并不認為一個官員不顧家人死活急著赴任是一種值得認同的行為。
有好事的游客,還將鹿生的身份查出來——大概類似于今天的“人肉搜索”吧——原來,此人乃宰相夏竦的家奴。人們“惡其貪忍,故斥為‘鹿奴”。又有人將眾人憑吊女子的詩詞收錄下來,編成一個集子,出版發(fā)行,這本詩集,取名《鹿奴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