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業(yè)成
劉備一生好賭,但賭注不是銀子,而是“義”字,贏的也是“義”字。有個歇后語叫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這是劉備最給力最冒險的一賭。他為了獲得一個“義”字的美名,竟然把孩子重重摔在地上,萬一摔斃了氣咋辦?世上竟有如此不要命的賭徒。中國人有義氣崇拜,儒家的義在現(xiàn)實中遇到阻礙,就演變成江湖義氣,義在江湖中被捧上了云端。
文學(xué)作品中也以塑造“義”為能事,一部《三國演義》,一部《水滸傳》,皆為義氣崇拜,某種程度上講就是一本義氣書?!度龂萘x》以“桃園三結(jié)義”為重頭戲,三個外姓人,三個江湖大腕,稱兄道弟,同甘共苦,不能同日生,但愿同日死。不是社會無信義嗎?書上就來個猛的,來個典型你瞧瞧。二弟三弟也許真有信義,他們兩個頭腦單純,可那老大劉備,就未必那么純了,他大半也與《水滸傳》里的宋公明大哥一樣,借義氣以建立個人功業(yè),一個好漢三個幫,身邊沒有幾個甘心賣命的,難以成事。劉備倘沒有老二老三,不借老二老三的義氣,就會如同失掉左右臂。劉備的野心和厚黑就是靠義來包裝的。劉、關(guān)、張實際是一個利益合作體,一榮俱榮,他們的義,是江湖的,不是道義的,也不是公義的。關(guān)云長一生豪杰,但死得并不豪杰;張飛一生豪杰,死得也不豪杰;死得最窩囊的要算劉備,出兵伐吳,為兄弟報仇,結(jié)果兵敗客死白帝城,無顏見成都父老。劉備一慣用義買名,因為整個社會有義氣崇拜,劉備便下了大賭注!
比起劉備來,宋江也賭,但宋江不冒險,他的義氣其實就是兜里的那點銀子,銀子是身外之物,去了還來,只要在衙門里做事,就不愁兜里斷銀子。梁山也是靠義凝聚那些頭腦簡單的好漢,義是個表面現(xiàn)象,骨子里是“忠”。讀《水滸傳》,我最不喜歡李逵,因為李逵是受義氣蒙蔽最深的一個,被大哥用毒酒擺死了,還不能醒。沒有義氣崇拜,就沒宋江做大的機會,也沒有劉備做大的可能。
還有一個被義氣害得很慘的人是徐庶。三國時代是一個人才角逐的時代,是人才的大舞臺,這樣的歷史機遇千載難逢,卻被徐庶逢上了。徐庶應(yīng)該是三國人才交流中心的一流人才,略遜于孔明,但絕不亞于曹營里的任何一位謀士,可這個人才廢了,不是沒有機遇,不是沒有他施展的舞臺,他是被劉備的“義”給捆死了。《三國演義》里有許多值得崇拜的英雄,但最令人痛惜的就是這個徐庶,他被劉備的“虛情假義”給誤了。怎見得劉備義氣虛假?徐庶要辭別劉備去曹營,因為他的母親被曹操扣在了營中,劉備垂淚以別,說什么“先生既去,劉備將遠(yuǎn)遁山林矣”,多么虛,他舍得嗎?還說“備分淺緣薄,不能與先生相聚,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真是虛得嚇人。劉備與曹操是敵人,又是仇人,望徐庶去善事敵人以成功名,挖自己的眼珠子,豈非天大的笑話。
劉備與關(guān)張二人賭,關(guān)張二人輸光了;與徐庶賭,徐庶輸成個“裸體”;出兵伐吳,與吳人賭,結(jié)果把自己的命賭上了。最后的一賭是白帝城托孤,流著淚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敝T葛亮聽罷,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于地說:“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乎!”劉備臨死還下了一個最大的賭注,結(jié)果他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