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甲
走火入魔的“非暴力”
甘地是印度的民族英雄。一般人稱呼甘地,前面通常加個詞語,曰“圣雄甘地”。這位先生最著名之處,是先在南非后在印度提出了“非暴力”的口號,并身體力行,發(fā)動了規(guī)模巨大的群眾運動,對印度獨立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在這個暴力和血腥頻仍的世界上,能夠以和平方式達成目的,當然分外可貴,所以甘地不僅在印度也在世界各國擁有了大量信徒,影響很大,就連二戰(zhàn)時期,在遙遠的荷蘭,著名的《安妮日記》的作者,生活在密室里也通過收音機關注著甘地的一舉一動(《安妮日記》,四川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甘地赤裸上身坐在泥地上用紡車紡紗的那張照片,也給我很深的印象。不過我對他的這個主張一直不大信服,你講非暴力,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必須有一個前提,你的對手同樣尊重游戲規(guī)則,多少也有一點人性的底線。否則你的“非暴力”絕對不能成功。比如在希特勒統(tǒng)治下的德國、在軍國主義籠罩的日本等等,“非暴力”就絕沒有半點希望。
最近看到一篇進一步介紹甘地的文章,發(fā)現(xiàn)甘地的“非暴力”還有更加荒謬的地方。1936年8月,甘地接見中國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公然反對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認為中國人民以自衛(wèi)戰(zhàn)爭反抗日軍的侵略戰(zhàn)爭,違背了他的“非暴力”原則,“這是不適當?shù)摹?。這種指責如果出自大漢奸汪精衛(wèi)之口,不奇怪。但從“圣雄”口中發(fā)出,就真的要令“友邦驚詫”了!此后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處于緊要關頭之際,甘地居然又“要發(fā)動整個印度民眾抵制協(xié)助盟軍參戰(zhàn)”,“宣言以非暴力替代戰(zhàn)爭,正是拯救西歐免遭屠殺的福音”。只是因為他的主張不得人心,所以才“草草收場”(《歷史在你我身邊》,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4年9月版)??吹竭@里我出了身冷汗,幸好這個“非暴力”在當年的印度沒有得逞,否則,日軍定然毫不客氣地“按計劃”占領印度全境,在印度集訓的中國遠征軍將不得不“落荒而逃”,中國的云南便很可能落入日軍之手,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局就此發(fā)生嚴重的逆轉,中國軍民不知又將多死傷好多萬……
中國的古老哲學中,墨子提倡的“非攻”概念,表面看與甘地的“非暴力”近似,但卻有本質(zhì)不同?!胺枪ァ狈磳Φ氖欠钦x的侵略戰(zhàn)爭,對于被侵略一方,墨子堅決主張以戰(zhàn)爭對付侵略。甘地的主張,充其量也只有一部分正確。我們不應盲從,不應被他巨大的“名聲”所裹挾。
這種“抗拒”,豈可贊揚?
以前看過一部電影《竊聽風暴》,看到東德安全部(斯塔西)用特務手段對付人民群眾,感到很可怕,也理解了德國人民為什么不喜歡那個政權,那個政權為什么會垮臺。但最近有人在媒體發(fā)表文章,為斯塔西的一個負責人大唱贊歌,先是表揚這位負責人在東德垮臺后拒不交出手下的特務名單,“被傳為佳話”,繼之稱贊“古人云:‘盜亦有道,說的就是每個行業(yè)都要有自己的專業(yè)精神,哪怕是雞鳴狗盜之輩也有著必須恪守的信條,否則則為同行所看輕,甚至不恥”(中國吉安網(wǎng)2015年4月2日)云云。這就太離譜了!“每個行業(yè)”“哪怕是雞鳴狗盜之輩”,是不是說,哪怕是搞販毒、走私、恐怖活動的“人士”,一旦落入法網(wǎng),也“必須恪守”所謂的“信條”,絕不坦白,而是抗拒到底?
須知,在人世間,決不是所有的“抗拒”,都可如此不分青紅皂白地贊揚。否則,咱們一貫宣傳的著名口號兼政策和法律“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為了避免被某些了不起的“同行所看輕,甚至不齒”(不是“不恥”),是不是就沒有了意義,應該予以廢除?
又多了一種“稿”
有一位廳級官員批評中國的科技期刊質(zhì)量不高,原因之一是“一些期刊為收取版面費喪失了職業(yè)操守,關系稿、人情稿、職稱稿充斥版面”(《人民日報》2014年11月21日)??吹竭@里,我眼睛一亮:“關系稿”和“人情稿”是早已有之的老說法,不稀奇。這“職稱稿”,絕對是一個從未見過的新名詞!
一些人在真正的科技發(fā)明發(fā)現(xiàn)方面毫無造詣,但他們的無聊行為卻直接促成了一個新鮮詞語的誕生——隨著職稱評定越來越“普及”,大多數(shù)為評職稱而發(fā)表的稿件,缺乏科技含量,有的純粹就是一堆垃圾,于是“職稱稿”的說法橫空出世。影響報刊質(zhì)量的本來已經(jīng)有兩種稿件了(“關系稿”和“人情稿”),現(xiàn)在變成了三種。不曉得今后還會不會出現(xiàn)別的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