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江西省被列為全國國有林場改革整體推進試點省,并于2012年、2014年分兩批獲得撥付的補助資金19.73億元。三年多來,江西省根據國家批復的試點實施方案要求,大膽探索,銳意創(chuàng)新,較好地完成了各項改革任務,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改革前的基本情況
改革前,由于長期以來管理體制不順、經營機制不活、政策支持不到位等原因,江西省大部分國有林場發(fā)展陷入困境,并呈現出“五個多”的特點:
一是林場數量多。共有國有林場425個,約占全國的1/10,但平均經營面積僅為全國的1/4。
二是職工人數多。職工總數達到10.28萬人(其中在職5.66萬人),約占全國的1/6。
三是單位類型多。既有全額撥款事業(yè)單位,也有自收自支事業(yè)單位,還有企業(yè),后兩類約占85%。
四是負擔負債多。負債總額高達47.95億元(人均負債4.7萬元),其中拖欠社保資金5.8億元。
五是遺留問題多。未參加養(yǎng)老保險職工2.11萬人,未參加基本醫(yī)療保險職工1.47萬人。
二、主要做法
改革試點推進過程中,江西省堅持公益性為主、商品性為輔的改革方向,緊緊圍繞森林資源增長、林場職工增收、發(fā)展后勁增強、確保和諧穩(wěn)定的“三增一保”改革目標,重點抓好了八項工作:
一是抓重組。主要按照“精簡效能、規(guī)模經營、管理科學”的原則,科學調整國有林場布局,因地制宜推進國有林場整合重組,原則上改革后每個縣林場個數不超過3個。全省國有林場由改革前的425個整合為216個,減少 209個,精簡率達到49.2%。
二是抓定性。主要按照“將國有林場主要功能明確定位于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為社會提供優(yōu)質生態(tài)服務”的要求,將絕大多數國有林場界定為生態(tài)公益型林場,重新核定編制,并按公益性事業(yè)單位管理。同時,將以商品林為主、可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林場定性為商品經營型林場,按市場機制運作。共界定為生態(tài)公益型182個,占84.3%;商品經營型34個,占15.7%。
三是抓保障。重點解決林場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和醫(y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問題,切實做到應保盡保,實現全覆蓋,確保林場職工老有所養(yǎng)、病有所醫(yī)。同時,結合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解決林場職工住房困難問題。截止目前,改革前拖欠的5億多元社保費用基本償清,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基本醫(yī)療保險參保率均達到99%。
四是抓減人。主要以轉換用人機制和搞活用人制度為核心,通過提前退休、離崗退養(yǎng)、競爭上崗、自主擇業(yè)等方式妥善分流安置在職職工,建立新型的勞動(聘用)關系。對解除勞動(聘用)關系的職工,采取現金補償、林權補償、社保補償等方式給予補償。截止目前,共分流安置在職職工4.56萬名,占改革前在職職工的81%。
五是抓剝離。重點將原由國有林場所辦的義務教育學校、醫(yī)療單位等社會管理職能全部分離,實行屬地管理。離休干部移交林場主管部門管理,實行財政供養(yǎng)。林場代管村組根據村民意愿剝離。截止目前,場辦的83所義務教育學校、62所醫(yī)療單位和代管的村組63個已全部實現剝離。
六是抓轉換。重點推進國有林場事企分開,轉換經營機制,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增強發(fā)展活力。生態(tài)公益型林場實行“收支兩條線”的財政管理制度和“目標管理、績效掛鉤”的人事收入分配制度。商品經營型林場逐步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截止目前,生態(tài)公益型林場全部重新進行了定崗定員定責,編制內人員經費和機構經費也全部納入了同級財政預算。
七是抓安全。重點解決好聯營山場的問題,保持國有山林經營權屬穩(wěn)定,不以變賣林場資源的方式籌集改革資金。加強國有林場改革專項資金管理,確保資金使用安全。
八是抓穩(wěn)定。重點落實社會綜合治理責任制,積極化解社會矛盾和山林糾紛,保障職工合法權益,維護林場合法權益,創(chuàng)造和諧穩(wěn)定的林區(qū)社會秩序。改革期間,全省沒有出現一起群訪等社會不穩(wěn)定事件。
三、改革的主要成效
總體上看,江西省國有林場改革任務基本完成,99個縣(市、區(qū))已全部通過了省級評估驗收,并取得一些積極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經營機制得到創(chuàng)新。一些林場立足實際,大力發(fā)展森林旅游、林下經濟及特色產業(yè),提高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益,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經營發(fā)展模式。貴溪市建立了職工承包經營、參股經營的森林資源經營管理模式,實現了資源增長、職工增收、林場發(fā)展后勁增強的“三增”目標;崇義、大余、全南等縣,積極引進社會資本,開展股份合作經營,林場產業(yè)鏈條得到延伸,林場發(fā)展后勁得到增強;永豐縣官山林場依靠科技大力培育大徑材等森林資源,大力引進非林業(yè)資源型工業(yè)企業(yè),財稅收入連年實現翻番,林場畝平蓄積達7立方米,全面解決了職工“五險一金”;星子縣充分利用東牯山林場風光旖旎、森林植被茂盛、歷史文化遺存眾多等特點,大力發(fā)展生態(tài)觀光、休閑度假,森林旅游產業(yè)蓬勃發(fā)展。
二是職工生活得到保障。在中央改革補助資金19.73億元的基礎上,省財政還配套安排補助資金4.8613億元,市縣財政安排改革資金約8億元,較好地解決了養(yǎng)老、醫(yī)療等社會保障和職工分流經濟補償等涉及職工切身利益問題。同時,市縣政府按照事權,采取資源折抵經濟補償、代繳社保費折抵經濟補償等方式,通過以時間換空間的方式,承擔改革資金兜底責任。比如,上高、銅鼓等縣除預留足額養(yǎng)老保險資金外,還采取財政貼息貸款助保的方式,解決困難職工和改制職工繳費困難問題。
三是森林資源得到保護。每年對10個以上的縣(市、區(qū))林政資源管理情況進行專項檢查,對管理不力的采取“一約談、四暫?!贝胧?。開展嚴厲打擊“三亂一非”、綠盾和天網等一系列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破壞國有森林資源等涉林違法犯罪行為。全省林區(qū)和諧穩(wěn)定,沒有出現變賣森林資源搞改革的現象,沒有發(fā)生違法侵占國有林場林地林木和破壞森林資源的案件。
四是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全省累計安排林場危舊房改造任務61576戶,安排林區(qū)公路建設任務523.5公里,下撥衛(wèi)星直播設備12762套。此外,通過國有貧困林場扶貧項目資金實施林區(qū)公路新建、改造458.8公里,通過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工程搬遷進城等方式,基本解決了國有林場“水電路氣房”等問題。
下一步,江西省將以迎接國家七部委改革試點評估驗收為契機,在狠抓各項掃尾工作的同時,以增強國有林場發(fā)展后勁和強化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監(jiān)管為主線,深化各項配套改革,努力為提高職工生活水平、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