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守海,邱東新,朱信飛,胡敬男,李亮,彭樹進,董長紅
(江蘇徐州仁慈醫(yī)院骨科,江蘇 徐州 221004)
兩種手術入路鋼板內固定治療肱骨干骨折
蔣守海,邱東新,朱信飛,胡敬男,李亮,彭樹進,董長紅
(江蘇徐州仁慈醫(yī)院骨科,江蘇 徐州 221004)
目的 探討前側入路與外側入路治療肱骨中、下段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自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治療肱骨骨折患者58 例,其中男38 例,女20 例;年齡20~55 歲,平均33.6 歲。采用前側入路鋼板內固定治療肱骨中、下段骨折36 例,外側入路內固定治療22 例,對兩組的平均手術時間、失血量、橈神經損傷發(fā)生率進行統計學對比。結果 58 例患者均獲得隨訪,平均隨訪18.5個月(15~24個月)。在平均手術時間、失血量、橈神經損傷發(fā)生率方面,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在年齡、性別、骨折類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前側入路明顯優(yōu)于外側入路,術中不需游離暴露橈神經,減少橈神經損傷,鋼板放置于骨面貼合好,有利于肱骨骨折內固定。
肱骨骨折;前側入路;外側入路;橈神經損傷
肱骨干骨折常發(fā)于肱骨干中1/3或下1/3段。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治療,如何降低醫(yī)源性橈神經損傷的發(fā)生率,很多學者對手術方式及內固定方式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1]。筆者自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采用前側手術入路鋼板前置內固定治療肱骨干中、下段骨折36 例,采用外側入路鋼板外置內固定治療肱骨干中下段骨折22 例,對兩組資料進行回顧性對照研究,以探尋更優(yōu)的治療方法,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58 例,男38 例,女20 例;年齡20~55 歲,平均33.6 歲。致傷原因:車禍傷22 例,擊打傷13 例,摔傷16 例,其他原因7 例。骨折按AO分型:A型19 例,B型32 例,C型7 例。左側26 例,右側32 例。病例入選標準:a)新鮮閉合性骨折;b)術前無橈神經損傷;c)治療采用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d)無嚴重的內科合并癥。其中采用前側入路36 例,男21 例,女15 例,平均年齡34.3 歲;骨折按AO分型,A型11 例,B型21 例,C型4 例。采用外側入路22 例,男17 例,女5 例,平均年齡32.5 歲;骨折按AO分型,A型8 例,B型11 例,C型3 例。
1.2 手術方法
1.2.1 前側入路內固定 采用臂叢麻醉方式,患者仰臥位,上肢外展于手術臺上,以骨折部位為中心,于肱二頭肌外側緣偏內側1 cm作縱形切口,切開皮下組織,并將皮瓣向兩側適當游離,緊靠肱二頭肌外緣向深層分離,將肱二頭肌及部分肱肌牽向內側,直至肱骨干顯露骨折,骨膜下剝離,行骨折復位后將鋼板置于肱骨的前側進行內固定。
1.2.2 外側入路內固定 臂叢麻醉后,仰臥位,沿三角肌前緣與肱骨外上髁連線,肱肌外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顯露肱二頭肌、肱肌及肱橈肌,分離肱二頭肌與肱肌之間的間隙,在肱肌與肱橈肌之間找到橈神經,將其游離并保護,顯露骨折,復位后行肱骨外側鋼板內固定。
所有病例均獲得15~24個月的隨訪,平均18.5個月。兩組性別(χ2=0.32,P=0.53)、年齡(t=0.16,P=0.87)、骨折分型(χ2=1.56,P=0.7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58 例患者無骨折不愈合。A組有2 例骨折延遲愈合,1 例術中并發(fā)橈神經牽拉損傷,給予對癥治療,術后3個月功能基本恢復。B組有2 例骨折延遲愈合,4 例術中并發(fā)橈神經損傷,給予對癥治療,3 例于術后3個月功能恢復,1 例術后6個月功能基本恢復。兩組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橈神經損傷發(fā)生率方面進行比較,A組優(yōu)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失血量、橈神經損傷比較
由于肱骨干特殊的解剖特點,除三角肌附著處及橈神經溝呈現隆起或凹陷外,大部分均光滑,因此在肱骨干骨折的手術治療上,治療方法及手術入路較多,手術方法采用交鎖髓內、加壓鋼板、外固定支架等,手術入路有外側入路、后側入路、前側入路等。由于肱骨干與橈神經在解剖上的特點,如何降低術中橈神經損傷的發(fā)生率、減少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國內外學者亦是見仁見智,存在爭議[2-3]。
3.1 外側入路 該入路是傳統經典的治療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手術入路,該入路由于在術中必須顯露橈神經,同時橈神經在上臂走行中與肱骨干結合緊密,而橈神經由后穿過外側肌間隔時呈鈍角,張力較大,被外側肌間隔固定,活動度小,因此在放置鋼板時一般需游離出橈神經,才能將鋼板置于橈神經下,在此過程中極易造成醫(yī)源性橈神經的牽拉傷、挫傷等[4-6]。馬維虎等[7]報道橈神經醫(yī)源性損傷發(fā)生率達26.67%;沈海濱等[1]報道橈神經損傷發(fā)生率高達30%;國外文獻資料[8]表明外側入路鋼板內固定術橈神經醫(yī)源性損傷發(fā)生率可達17.6%。筆者在行外側入路時,為了盡量減少對橈神經的刺激,術中須小心謹慎地對橈神經維護,因而增加了手術時間及出血量。即便這樣,本組仍有高達18.2%的橈神經損傷率。
3.2 前側入路內固定 由于橈神經與肱骨后面的解剖關系較復雜,在治療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時,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前方入路,鋼板前置內固定的手術方法。林洪光等[9]報告22 例肱骨中下段骨折采用前入路的手術方式,未有發(fā)生橈神經醫(yī)源性損傷,手術結果滿意。本組僅有1 例出現橈神經損傷,發(fā)生率為2.8%,遠低于前外側入路組,而且在術后3個月均基本恢復。筆者認為前側切口入路是治療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安全入路,緊貼肱二頭肌外側緣偏內1 cm作切口,肱二頭肌體表易觸及其輪廓,顯露骨折路徑短,解剖層次清晰,手術全程不需顯露橈神經,因此節(jié)省了手術時間,減少了出血量,且手術中嚴格執(zhí)行骨膜下剝離。鋼板與橈神經之間存在軟組織相隔離而不接觸,降低了醫(yī)源性橈神經損傷的發(fā)生率以及遲發(fā)性橈神經損傷的可能。
總之,筆者認為對不合并橈神經損傷的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手術治療,前側入路鋼板前置內固定可作為首選,因該入路遠離橈神經,且手術解剖顯露滿意,減少了顯露橈神經的操作,使手術操作簡化、易行,與前外側入路相比,減少了手術時間及手術出血量,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術中橈神經損傷的并發(fā)癥,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
[1]沈海濱,戴斌,周克中,等.后入路固定橈神經前置治療肱骨中1/3骨折的臨床研究[J].實用骨科雜志,2010,16(7):496-498.
[2]尹鵬,毛智,張立海,等.鎖定加壓鋼板與帶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B型及C型肱骨干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3,27(12):1457-1461.
[3]徐賢,李旭,吳韋.自鎖髓內釘治療肱骨干骨折[J].實用骨科雜志,2010,16(1):52-54.
[4]胡國東,趙福龍,王雪飛,等.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前外側與后側手術入路的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3,28(1):28-30.
[5]朱金榮,董桂甫.鋼板前內側安置治療肱骨干骨折[J].實用骨科雜志,2009,15(2):123-125.
[6]李關興,劉德俊,嚴益軍,等.鎖定加壓鋼板微創(chuàng)固定治療肱骨干骨折的療效分析[J].實用骨科雜志,2010,16(3):207-209.
[7]馬維虎,徐榮明,馮樂玲.不同手術入路對肱骨中下段骨折治療的影響[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3,5(2):153.
[8]Lim KE,Yap CK,Ong SC.Aminuddin plate osteosynthesis of the humerus shaft fractur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radial nerve injury.a retrospective study in Melaka General Hospital[J].Med J Malaysia,2001,56(Suppl C):8-12.
[9]林洪光,鄭文忠,陳昆,等.改良前外側入路鋼板前置治療肱骨中下段骨折[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2,27(11):1033-1034.
1008-5572(2015)05-0446-03
R683.41
B
2014-12-01
蔣守海(1970- ),男,副主任醫(yī)師,江蘇徐州仁慈醫(yī)院骨科,2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