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森
案情介紹:2012年10月4日3時許,被害人維某某在江陽區(qū)新馬路的經(jīng)穴按摩店鬧事,公安民警調解完畢后,維某某欲打的離開時被犯罪嫌疑人胡某某、文某攔著,維某某遂罵了二人,后雙方發(fā)生打斗,胡某某就摸出獵刀并打開,維某某見狀轉身朝市府路方向跑,胡某某、文某隨即在后面追趕,維某某跑到凝光門橋后從橋上跳下,摔傷右手腕部致骨折。經(jīng)法醫(yī)鑒定,維某某之傷屬輕傷。
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犯罪嫌疑人胡某某、文某構成故意傷害罪,應承擔刑事責任。因為胡某某、文某在主觀上有傷害的故意,維某某受輕傷是其希望的,乃至追求的;胡某某、文某也實施了追砍行為,該行為給被害人帶來了現(xiàn)實的危險性,而且非常緊迫;出現(xiàn)了危害結果,維某某為了躲避文濤、胡學才追打(砍)而跳橋以致受輕傷。該情況屬于嫌疑人實施行為后,介入了被害人的行為,導致了結果的發(fā)生,這之間應該是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的。理由如下:嫌疑人文某、胡某某實施了追打(砍)的行為,導致了維爾斯丹自己跳橋的異常行為,造成了其受輕傷,但考慮到維爾斯丹的心理恐慌或者精神緊張等情形,其跳橋行為仍然有通常性,是可以理解的,應肯定其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所以,文某、胡某某構成故意傷害罪。
第二種意見:犯罪嫌疑人胡某某、文某不構成犯罪,不應承擔刑事責任。胡某某、文某在主觀上雖然有傷害的故意,但該傷害的故意是自己實施傷害的故意,與維某某自己跳橋受傷的故意是不同的,對于維某某跳橋的行為應該說是超出了胡某某、文某的預見范圍之外,所以胡某某、文某對維某某跳橋受傷的結果是不存在主觀的故意的;還有就是維某某跳橋受傷與胡某某、文某的追砍行為沒有形法上的因果關系的,因為維某某是在慌不擇路的情況下跳橋的,而不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跳橋的,胡某某、文某不應該對維某某自己可以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跳橋,在此情況下胡某某、文某不應該承擔刑事責任。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本案的爭論主要圍繞行為主觀故意是否存在和因果關系是否存在,筆者就此進行分析:
1.行為人對被害人受傷是否有傷害故意
刑法第14條第1款規(guī)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fā)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據(jù)此故意犯罪是故意實施的犯罪。故意,則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故意是一種基本的責任形式。故意由兩個因素構成:一是認識因素,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二是意志因素,即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結果的發(fā)生。這兩個因素必須是現(xiàn)實的、確定的。易言之,在沒有認識的情況下,不管具有怎樣的認識的可能性,也不能認為存在故意的認識的因素;如果行為人還沒有確定實現(xiàn)和中內容,就缺乏故意的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的有機統(tǒng)一才是犯罪故意?!坝袡C統(tǒng)一”有兩個意思:一是任何犯罪故意都必須同時存在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二是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之間具有內在聯(lián)系,突出地表現(xiàn)在行為人所認識到的結果與所希望或放任的結果必須具有法定的同一性,而且意志因素以認識因素為前提。因此,認識的內容不同,故意的內容就不同。
具體到本案,由于文某距離維某某還有幾米遠,而拿刀的胡某某距離更遠,應該說有危險性,但該危險沒有處于非常緊迫的狀況,而當時該路段基本上接近交叉路口,對于維某某選擇跳橋應該說是沒有預見性的,這也是與胡某某、文某的供述相一致的,所以胡某某、文某對維某某跳橋是沒有認識到的,也就不具有主觀故意。
2.刑法上因果關系是否還存在
介入因素下刑法因果關系認定更多程度上屬于實踐理性的范疇,遵循統(tǒng)一的處理框架是可能的,這個處理框架應當同時具備規(guī)范性、動態(tài)性與可操作性的特征。筆者理解,這個框架宜包括以下要素:①按照經(jīng)驗規(guī)則、從法律價值層面判斷基礎行為能否體現(xiàn)行為人的主觀過失;②從客觀方面求證基礎行為對危害結果的作用;③考察介入因素的異常性大小及其對危害結果的作用。
刑法理論一般認為在因果關系發(fā)展進程中,如果介入了第三者的行為、被害人的行為或特殊自然事實等其他因素,則應通過考察介入情況的異常性大小,介入情況對結果發(fā)生的作用大小,行為人的行為導致結果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等情形,進而判斷前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其中,如果介入因素非異常,對結果發(fā)生的作用力較小,行為人的行為本身具有導致結果發(fā)生的較大可能性的,則應當肯定前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反之則應當認為前行為與結果之間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或者說因果關系已經(jīng)斷絕。
在本案中,維某某被迫砍,維某某采取一定的措施躲避危險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但是就是看維某某所采取的跳橋行為是否異常,因當時維某某所處的路段是接近交叉路口的,維某某可以有更好的方式避免危險,而其采取跳橋這個異常行為是不可理解的,而維某某的跳橋的行為是對其受傷起決定性的作用,所以該受傷的結果不能歸屬于胡某某、文某的追砍行為,該因果關系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