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晉峰
摘要:當前,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發(fā)展的逐步完善,人們對互聯(lián)網及其文化的認識也不斷趨于全面。但在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過程中,許多問題有待我們進一步探討和分析。由于對新奇事物的接納和興趣,大學生成為互聯(lián)網使用的主力群體?;ヂ?lián)網及其文化的快速發(fā)展,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價值觀念等方面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與挑戰(zhàn)。本文在分析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響的基礎上,建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為網絡文化背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網絡文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5)04-0201-02
大學生憑借其接受高等教育的經歷和掌握專業(yè)知識的優(yōu)勢,擔負著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社會經濟的歷史重任,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將直接關系到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的前途和命運。隨著以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網絡及其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越來越緊,如何借助互聯(lián)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對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zhàn)
互聯(lián)網己經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陣地。網絡的迅速發(fā)展和它作為校園信息中心地位的形成,必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挑戰(zhàn)。
(一)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挑戰(zhàn)
傳統(tǒng)社會依靠熟人、朋友、同事等的監(jiān)督,懾于道德他律手段的強大力量和社會輿論的評價,人們的道德意識較為強烈,道德行為也相對謹慎。以技術為基礎的網絡社會,缺少管理和干預,對人們的自律性有更高的要求[1]。由于網絡社會的符號化特點,學生終日與符號打交道,從而使其主體性喪失,而主體性的喪失使得學生感情麻木,正義感和道德感缺失,甚至連最基本的道德判斷能力也喪失。學生忘卻自己的身份,表現(xiàn)出對他人不負責任、為所欲為的行為。
(二)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價值判斷的挑戰(zhàn)
網絡時代多種觀念相互滲透、各種思潮相互影響、多種文化相互激蕩,不當?shù)纳罘绞胶瓦^分的感官文化不知不覺中吸引著大學生群體。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環(huán)境,學生容易出現(xiàn)思想混亂,難以選擇正確的價值觀。由于好奇心強、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等原因,大學生容易受到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而迷失方向,尚在形成中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容易受到沖擊。這些都可能淡化大學生的民族自尊、自愛、自強觀念,使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fā)生扭曲和錯位。
(三)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法制觀念的挑戰(zhàn)
網絡的開放性和“數(shù)字化”導致管理困難,很難對廣大網民身份和行為加以確認、監(jiān)管,網絡犯罪應運而生。由于缺少了相應的監(jiān)督,為追求感官刺激或獲取不當利益,網絡成為誹謗恐嚇、傳播非法作品、從事色情買賣以及進行電子賭博的犯罪場所和途徑。網絡知識產權保護措施不健全和信息的高度開放性助長了部分學生的抄襲行為,通過網絡下載、拼接、換名而抄襲他人學術成果的現(xiàn)象越來越常見,在沖擊誠信道德底線的同時,更觸犯了法律的尊嚴。
(四)網絡文化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挑戰(zhàn)
部分大學生長時間沉溺于互聯(lián)網的虛擬世界,不愿與周圍同學交流,致使人際關系緊張,同學間的關系冷淡,對人對事漠不關心、情感淡漠。由于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尚未完全形成,大學生辨別是非、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比較弱,一些諸如反動、暴力、謠言等不健康信息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網絡世界的新奇和刺激使很多學生沉迷網絡,他們就會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網絡當中,從而出現(xiàn)“網絡上癮癥”、“網絡孤獨癥”等網絡心理障礙[2]。
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力不足
目前,高校已經建立起了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但由于網站內容單一、投入資源有限、與當?shù)貙嶋H結合不夠導致網站瀏覽量較少、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和網站影響力有限等問題。在思政網站版塊的建設過程中,網站管理員過分關注了網站頁面的設計,沒有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網站內容的教育性、針對性不強。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建設不僅僅是建立幾個“紅色網站”,最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使這些網站真正成為引領學生思想,傳遞正能量的精神家園[3]。
(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缺乏
一方面,由于資金、觀念、人員素質等因素,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才培養(yǎng)、網站建設以及網絡管理與監(jiān)控投入較少、發(fā)展緩慢,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成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的瓶頸。另一方面,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具備了深厚的理論功底。但網頁制作、學校BBS探討等諸多網絡技術知識對于很多理論工作者來說還比較缺乏,使得在網上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單一
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將思政教育簡單的認為上幾節(jié)課、舉辦幾次講座、談幾次話等,只是將一些書本理論搬到思政網站上面,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以推進,影響有限。在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建設方面,書本理論占據了絕大部分內容,還有一些理論學習視頻,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嚴重脫離,因此缺乏相應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導致點擊率較低,學生很少瀏覽并參與互動,沒有收到很好的宣傳教育。
(四)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范性不足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明顯落后于學生要求和時代發(fā)展,由于重視程度不夠,認識層次較低,往往缺乏規(guī)范性。絕大部分高校設立了相應的校園網絡管理機構,制定了一系列互聯(lián)網管理的規(guī)章制度,但缺乏一個系統(tǒng)化、常態(tài)化的管理機制,造成高校只重視互聯(lián)網技術的管理,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整體性工作機制的建設。國內高校尚未建立規(guī)范完善的大學生上網行為相關條例,造成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滯后于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4]。
三、構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
學校黨委應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領導,構建校領導層面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各院系分別成立基層思想政治工作進網絡工作領導小組,分別負責本院系有關網絡的規(guī)劃、教育和管理工作。學生工作辦公室和學生班級要定期開展專兼職教師、學生干部、學生黨員為主體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建立校園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臺
高校在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平臺的過程中,應該加強對校園網的管理,將思想性和教育性有機結合,牢牢抓住網絡信息的話語權,用健康積極的信息占領網絡輿情,拓展校園網絡的引導功能,借助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其育人功能。此外,高校應該本著“內聚人心、外樹形象”的原則,精心設計并整體規(guī)劃學校主頁網站,創(chuàng)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網站,開辟新聞速遞、歷史故事、先進事跡、感動人物等欄目,反映當?shù)氐娘L土人情、民俗文化等,能夠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的需求,引導學生積極關注,廣泛參與。
(二)建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專業(yè)隊伍
為適應互聯(lián)網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應該建立一支專業(yè)技術強、人員素質高、年齡結構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高校在建設思政隊伍的過程中,應該將一批政治素質過硬、業(yè)務能力較強的中青年教師充實到隊伍,應該加強對思政隊伍的定期培訓,既要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也要提高操作能力,注重將理論知識和實際問題相結合,強化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方法和手段。此外,高校要對思政隊伍的工作業(yè)績進行定期考核,對那些工作成績優(yōu)異的人員要及時給予獎勵,進行提拔,對工作存在問題的人員要進行批評教育。
(三)加強校園網絡日常管理工作
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校應該牢牢控制校園網絡的話語權,不斷改進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機制,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網絡的積極影響,盡量較少其帶來的負面影響。高校應該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探索建立完善的網絡管理體制,加強對網絡輿情的動態(tài)監(jiān)控,引導學生文明上網,注意網絡言語的使用,指導學生將互聯(lián)網作為學習知識和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自覺抵制不健康的網絡信息。此外,高校要做好校園網的防護工作,及時更新防火墻技術,將一些反動的、黃色等網站隔離在外,營造健康、積極的網上環(huán)境。
(作者單位:新疆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李萍.大學生網絡文化現(xiàn)狀調查[M].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67-98
[2]宋元林.網絡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35-47
[3]韋吉鋒.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J].揚州大學學報,2007,(3):25-26
[4]立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論[M].北京市: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