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新 鄭秋杰
課程標準修訂后,數(shù)學教學目標由“‘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轉變?yōu)椤啊幕A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動經(jīng)驗”,數(shù)學教學目標更注重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提升。這就需要我們重視對學科體系、學科本質和學科價值的研究。
基于以上思考,我們開始了小學數(shù)學單元主題探究式教學的研究。就是從單元內(nèi)容整體入手,放在整個教材體系的背景下考慮,分析思考哪些利于學生自學,哪些需要學生探究,哪些需要老師講授,從中梳理出單元的探究學習主線。從單元教學內(nèi)容的編排來看,有的單元是原型擴展型的,有的單元是問題引領型的,有的單元是圍繞思維策略展開的,要根據(jù)不同的單元主題,整合各種教學資源,應用“連續(xù)劇”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逐步創(chuàng)造數(shù)學,而不僅僅是學會數(shù)學。
一、整體思考:分析學生學習的原點與主線
《筆算兩、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學習難點是理解除法從高位除起的合理性。為了更方便地記錄心算過程、更方便地展示心算過程中隱藏了的數(shù)據(jù),才產(chǎn)生了除法豎式的與眾不同。體會到除法規(guī)范格式之所以與加法豎式、減法豎式、乘法豎式不同,是數(shù)學追求簡潔的結果。
教材在安排豎式教學時,首先安排了46÷2,但這樣的例題由于高位、低位都能整除,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只會出現(xiàn)“一層式”的豎式,用規(guī)范的筆算豎式對學生來說學習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學生很難理解常規(guī)的除法豎式,學生學習的過程就必然成為模仿與演練,缺少了探究學習的激情與動力,缺少了對除法豎式意義的深入思考。
反思《筆算兩、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教學,以往總認為筆算豎式學生是無法探究學習的,教學就變成了“教與練”的關系,學生無法獲得學習的理由與動力。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本單元的學習原點是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高位不能整除的,其他的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的延伸、拓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嘗試把教材的例2和例5進行整合,使學生一開始就探究規(guī)范的除法豎式,給學生學習充分的理由。
除法豎式“為什么從高位除起”,將這個問題作為一條問題主線,重組例3“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高位整除)”和例5“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高位不能整除)”的教學,使學生在第一次認識這種“樓房豎式”中經(jīng)歷對這種“樓房豎式”合理合邏輯的構建過程。在學生有了這樣的基礎后,其他例題的教學就是對豎式各種情況的補充與完善,學生對整個單元的學習主線就清晰明了了,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探究學習的平臺。
下面是重組例3“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高位能整除)”和例5“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高位不能整除)”第一課時的教學實錄。
(一)口算延伸,引發(fā)問題。
課件逐題出示:80÷2 270÷3 240÷6 300÷5
師:(270÷3),說說怎么想的?
課件出示:40÷2 46÷2
師:在自己的本子上試試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
學生記錄自己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展示思維。
1. 46÷2
教師巡視,指名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自己的方法。
生1:46÷2=23 生2: 生3: 生4:
40÷2=20
6÷2=3
20+3=23
師:看看這些同學的方法,判斷對不對。
課件出示4捆小棒和6根小棒。問:怎么分?
生: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
師:就是哪個算式?
生:40÷2=20。
師:再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
生1:6÷2=3。
生2:2捆和3根合起來就是23根。
生3:20+3=23。
師:(指著生1、生3的方法)就是這位同學的方法(指生2、生3的方法),今天的豎式與以前學的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的商是一位數(shù),今天的商是兩位數(shù)。
師:這兩個豎式哪個更合理?
學生認為生2和生4都有其合理性。
師指著生4:在算6÷2時,為什么要把6移下來?學生說不上來。
2.出示:36÷2
學生嘗試列豎式計算。
指名板演。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上面三個豎式進行討論。
(1)交流生2的豎式。
生1:先算6÷2=3,3÷2,商1余10。
生2:不對,余數(shù)要比除數(shù)小。
生3:還可以再分,10÷2=5。
教師幫助完成豎式(如右圖)。
生1:先算6÷2=3,再算30÷2=15,合起來是18。
生2:先算3÷2,商1,分掉了2個10,還剩1個10,要余下來……
師:比較這三個豎式,哪個比較好?
學生表示同意第三種。
(2)課件出示3捆小棒和6根小棒,結合分析展示分小棒的過程。
師:先分什么?(先分一捆一捆的)是哪一步?
生:3÷2,每份分1捆,還剩下1捆。
師:分完了嗎?(學生表示沒有)把這一捆怎么樣?
生:把這一捆拆開,與6根合起來,16÷2=8。
(三)反思過程,總結提煉。
比較46÷2和36÷2的豎式計算。
師:今天學的豎式和以前學的豎式有什么不同?
生1:以前商是一位數(shù),現(xiàn)在的商是兩位數(shù),而且要從高位除起。
生2:個位上的數(shù)要移下來寫。
師(指46÷2的豎式):為什么4-4下面不寫0?為什么3-2下面有1?
生:一個十位分完,一個十位沒有分完。
師:豎式計算,從哪位除起?(十位)被除數(shù)是三位數(shù)呢?(百位)要從高位算起,我們以前學的加法、減法、乘法豎式都是從個位算起,只有除法豎式要從高位除起。
(四)適度練習,實踐鞏固。
1.學生完成“試一試”246÷2。
師生邊說邊板演示范豎式計算過程。
2.學生完成“練一練”。
同學之間相互說說計算過程。
二、課后反思:在探究性學習中給學生搭建單元學習探究平臺
1.引領探究,結合操作創(chuàng)造新知
在教學中把例3和例5進行整合,安排了兩次探究,然后對學生的探究結果進行多次比較分析,直面學生探究中的問題,在思辨中探尋正確的除法豎式,理解為什么除法豎式要從高位除起,從而讓學生經(jīng)歷創(chuàng)造新知的過程。
第一次探究:學生在自己的本子上解決46÷2,讓學生將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通過學生自己說明算法,結合小棒操作的過程解釋每步算式對應的分小棒過程,生1和生3是學生口算的表達,生2和生4這兩種豎式表達都有其合理性,生4是學生預習的結果,如果學生沒有預習,一般只能出現(xiàn)生2的情況。在這里,老師不必強制學生采用生4的形式,因為在這里學生還沒有采用生4的形式進行豎式計算的需求,從某種意義上說,生2的方式更簡便,所以安排了學生的第二次探究。
第二次探究:列豎式解決36÷2,展示學生的思考過程。
教師在三種豎式中選擇先處理生2的,出現(xiàn)了余數(shù)10,說明什么?學生有了以下思考:(1)不對,余數(shù)要比除數(shù)小。(2)還可以再分,10÷2=5。師生共同的思考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豎式。
再分析其余兩種豎式,突出本節(jié)課的探究點,然后結合分小棒的過程理解此時豎式的形成過程,引領學生邁出創(chuàng)新的步子,構建一般意義上的豎式。
兩次探究,第一次探究,因為46÷2十位上4÷2能整除,具有特殊性,所以學生思考十分順利;第二次探究,因為36÷2十位上3÷2不能整除,具有一般性,所以帶來了疑問,教師關注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在學生對疑問的解決過程中,體會到了:從十位算起比較方便,寫出的算式比較簡潔;十位上余下的1要和個位上的6合起來,所以需要將個位上的6移下來等。
2.比較分析,在思辨中理清思路
根據(jù)學生的探究情況,不斷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完善豎式,從而探尋出合理簡潔的除法豎式。在第一次探究中,比較“今天學的豎式和以前學的有什么不同”“生2和生4的豎式哪個更合理”,學生發(fā)現(xiàn):以前的商是一位數(shù),今天的商是兩位數(shù)。從數(shù)學直覺上,感覺生4的合理些,生2的比較簡單。
前兩次比較是學生直覺上的判斷,并不確切。在第二次探究中,分析生2的豎式后,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比較三種豎式,引領學生觀察三種不正確的豎式,是否能再創(chuàng)造一種不僅能正確表達而且簡潔的豎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當創(chuàng)造出一般意義上的豎式后,再次引導學生觀察46÷2和36÷2的豎式計算,從中發(fā)現(xiàn)第一次探究中的生4更具有普適性,而且清楚了46÷2的豎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從而使學生明白為什么46÷2要寫成這樣的豎式。最后比較今天學的除法豎式和以前學的有什么不同,提煉總結除法豎式的計算方法,此時學生的思路已經(jīng)非常清晰。
有了以上基礎,學生對兩、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除法豎式的意義就有了深刻的理解,突破了在加法、減法、乘法豎式學習時形成的從個位算起的思維定勢,在以后每一個相關內(nèi)容的學習中就是對這一格式的修正和完善。學生有了這樣一個探究的基礎,就能依靠自己的努力來完成單元其他內(nèi)容的學習,這樣的學習過程對學生來說才有吸引力和學習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