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周天
一個學科總有它所蘊含的獨特魅力,語文也不例外。學習語文,不但是對母語的掌握與運用,更是拓寬視野,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當前,在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背景下,研究性學習、小組合作等日益成為一線教師熱衷的教學組織形式。受此大環(huán)境影響,中小學語文教學也踴躍地加入到這一行列中,圍繞學科教學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然而,在我們把過多的精力投放于變革教學組織形式,追求新穎、多樣的教學樣式的時候,卻忽視了語文學科自身的立足點,致使學科意蘊缺失,課堂教學活動呈現(xiàn)出單一、乏味的境況。因此,如何在教學中彰顯語文的獨特學科意蘊就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 研讀文本、充分吃透
語文教學的抓手主要是語文課本,具體來說,就是一篇篇課文。如何把語文課上得出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文本理解程度的高低。教師理解得越深入、越透徹,教學的駕馭力就越高,自然對學生的吸引力就越大。對于文本的解讀既要挖掘內涵,又要拓展外延。所謂挖掘內涵,就是要對文本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不但要讀懂字面意思,更要把眼光轉向文本背后,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分析寫作手法、品讀謀篇布局、體會遣詞用句。要把這些問題搞清楚,僅僅依靠教學參考書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廣泛查閱書籍、報刊資料,綜合名家之言,再結合個人的閱讀體驗,力求形成自己對教學文本比較全面、深入的把握與理解。與此同時,拓展學科外延也十分重要。我們知道,中小學語文教學并不局限于講授一篇篇課文,就教材講教材的教學終究令人乏味。課文篇目的設置更多的是從語文教學整體目標出發(fā),選文都力求同時包含多種價值,對一篇文章的學習往往會涉及到多方面知識、能力及價值觀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在備課中要具有寬廣的視野,在立足于所教文本的基礎上,尋找與之主題類似的篇目或相關評論文章,為學生更好地吃透文本提供豐富的知識素材。
二、 還原情境、營造氛圍
透徹地研究文本是教好語文的首要條件,但課堂教學畢竟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語文的獨特學科意蘊總是在教學過程中顯現(xiàn)出來。因此,對每一節(jié)課的精致安排就顯得尤為重要和關鍵。學生走入語文課堂,也就進入到屬于語文學科的專有場域之中。語文課堂的內涵豐富、情感充沛、思緒遼遠,教師若能有效地借助這些獨特的學科意蘊并努力尋找釋放與展現(xiàn)的突破口,語文教學便會格外有生機。筆者以為,語文教學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授課過程中還原文章作者的寫作情境。閱讀本身是一種對話,授課更是師生間的交流與互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走入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境,把自己置身于其中,領略文章的精彩。對情境的還原不是矯揉造作地啟發(fā)與刻意安排,而是要通過教師對教學恰當?shù)膶腈告傅纴?、引人入勝。其次,語文教學需要營造濃郁的現(xiàn)場氛圍,這種引導需要教師具有極強的教學感染力,能夠用他自己對于文學的熱愛與感悟,調動起學生和他一起欣賞、研讀、思考的熱情,在文本描繪與教師建構的情境中,讓學生也能和作者一樣體會某種情感的宣泄、感受某種風光帶來的視覺享受。在這樣一種充滿著語文學科氛圍的感染下,才能真正促使學生從學習研究的旁觀者真正轉變?yōu)閷嵺`體驗與探索的主人翁。
三、 立足學科、培養(yǎng)思維
學科意蘊重視對學科自身屬性的挖掘。通俗來講,彰顯語文的學科意蘊就是要就把語文課上得像“語文課”的樣子。那么“語文課”究竟應該是什么樣的呢?概括來說,語文學科注重想象力與審美品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關懷、情感和語言表達能力等。而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與熏陶都要聚焦于對語文學科思維的引導與開發(fā)。過去,我們常常在理科的教學中強調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而在人文社科領域卻很少談及。其實,學習任何一門學科都存在思維能力養(yǎng)成的問題,特別是針對該學科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與訓練。語文學科突出感性,倡導體驗、想象,精于表達的言簡意賅、微言大義。因此,語文教學就應當重視對學生這方面思維方式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掌握正確且自覺的語文學科思維,不但能讓他們輕松、便捷地應對各種應試的考察,更重要的是,它能讓每個人都自主地樹立較強的語文意識,即便是在課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夠積極地借助語文這個工具,注重積累知識、拓展視野,養(yǎng)成喜愛閱讀、寫作與思考的好習慣。這些都是語文教學應當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的學科本領。
四、 交叉借鑒、和諧共融
語文學科內涵豐富,可謂包羅萬象,它自然也和許多其他學科有交集。在講授過程中,如果僅僅從文學的角度進行分析,那勢必會削弱作品本身的價值,這對于語文學科意蘊的凸顯會造成影響,畢竟,語文教育的熏陶是一個綜合、全方位的過程。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科交叉,積極借鑒與文章內容相關的各類學科的思維方式及價值傾向,有利于彰顯語文學科海納百川的本真精神。各學科的思想有時可以交相輝映,各學科思維也可以相互碰撞,形成共融共生的亮麗景象。如果一位情感充沛的語文教師在講授一篇記述某位科學家的報告文學時,用縝密的邏輯、精確的數(shù)據(jù)解讀文本,讓學生體驗理性與情感的交響;在講到某篇記述歷史故事的文章時,羅列詳細的史料、讓學生穿越時空,感受風云變幻的歷史回聲,這樣的語文課堂一定能夠深深吸引每一位學生。通過多學科融合的教學方式,學生會把學習語文當成是一件從小窗口看大世界的事,一篇篇課文在他們的眼中儼然成了打開智慧之門、豐富新知識、催生新思想的助推器。
總之,賦予語文課堂獨有的學科意蘊是我們不變的追求。只要我們真正熱愛語文,在教學中透徹研讀文本,積極營造氛圍、培養(yǎng)思維、整合多學科,語文教學的意境也就縈繞在課堂之中了。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