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門一瞬
浙江考生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世上原本也沒有門,縱橫的阡陌多了,也就出現了門。世間萬千道路分分合合,亦有萬千門戶隔絕兩地。人在世間行,行于路,歌于途,入于門。
門是終結,每一段的路途都有自己的終點。經過那扇門,便是合上了一段路、一段情,便又是一段往事成空,那是一個或圓或缺的句點,是世界之極的天涯。
門是起源,每一段的路途都有自己的起點。打開那扇門,便是展開了一世生、一世夢,便又是一世浮生若夢。那是一道或明或暗的花火,是世界之巔的極光。
門是關卡,有的人停下了前行的腳步,有的人走上了全新的征途。門前是已知的世界,門后是未知的迷途。未知總是讓人恐懼的,而已知則給人以溫暖的懷抱。但與此同時,已知讓人喪失進取的銳氣,未知卻是無盡的可能與希望。是該冒險闖蕩還是安于現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有的人把門視為起點,有的人把門視為終結,行止自在人心。
門是選擇,交錯縱橫的道路上立著各式各樣的門,每扇門背后都有著不同的天地。是進入還是退后?是大道還是小徑?是青山綠水還是高樓大廈?門后有著不同的誘惑,也有著不同的艱難。萬千的門戶代表著萬千的選擇,行左行右,是正是邪,選擇一直緊握在自己的手中,只看你攤開或是握緊,有沒有勇氣推開那扇門。
門是因果,當你打開一扇門的同時,就注定著另一扇門的關合。門前是一段完結了的果,門后是一段等待開啟的因,那是一段必定要踏上的旅程,但結局可以握在自己的手中。緣起緣滅,正如同門的開合,了卻一段舊緣,重啟一段新愿。一段路最后的終點,是因為你踏上了起點而產生的,無始便無終,而無門便無路。
門是輪回,人間循環(huán)往復的旅程,在門的開合間不斷地重啟,不斷地前行。門是終結、亦是起源,像《圣經》中記載的那場洪水,終結了一段文明的同時,也伴隨著新世界的起源。萬物都是在環(huán)形的跑道上賽跑,起跑的那條白線,同樣也是終點的那條紅綢,不斷地追逐競爭,最后還是回到開始的狀貌。打開一扇門,就是開啟一段新的人生,開啟一段新的輪回。
我不知門為何物,因為它代表了太多太多。它是絕路亦是希望,是終結亦是起源。它是關卡,是選擇,是冥冥中的因果,是無限循環(huán)的輪回。人生彈指間,啟門一瞬,看到的是紅塵世間,是若夢浮生。門后的世界是無法想象的,唯有在開啟以后才能感受它的精彩。
有路的地方就有門,只因門本就是路。
點評
為你的文章畫龍點睛
江蘇鹽城亭湖高級中學教師 ? 王淦生
此文系2014年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此文以精練老到的語言、深刻凝重的哲理、嚴謹縝密的思路、形象精當的譬喻和堪稱完美的表達,令人讀之難忘,回味無窮。文章通篇點題,圍繞著對“門”的詮釋,層層推進,絲絲入扣,將“門”的內涵剖析得入木三分。更為突出的是,文章結尾以一句“有路的地方就有門,只因門本就是路”收束全篇,將所供材料中所涉及的“門”和“路”合二為一,是畫龍點睛之筆。
作文的點題和不點題,會有很大分差。看看每年高考的佳作,除了內容切題、標題醒目、主題明朗、詞美意豐外,適時、巧妙、藝術地點題亦為這類優(yōu)秀作文的一大特色。點題既是為文章畫龍點睛,也是在有意地向閱卷老師傳遞這樣的信息:我嚴格按照命題者的要求寫作,我有縝密的寫作思路,我的作文有嚴密的結構。考場作文適時點題,既是寫作的需要,也是為閱卷者提供批閱上的方便,它比那些不善點題的文章更容易獲得批閱者的共鳴。
《啟門一瞬》這篇考場作文,通篇的點題使主題醒目、明朗,這是易得高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之一。從形式上看,點題有篇首點題、篇中點題、篇末點題和通篇點題這樣4種方式:
第一,篇首點題,亦即開門見山點題法。如2014年湖南省高考滿分作文《我以我心繪風景》一文,文首即點明了文章的主旨:“從窮鄉(xiāng)僻壤,到美麗鄉(xiāng)村。黨委書記是怎樣使它蛻變的?又用怎樣的丹青勾勒出這如畫風景?無他,以其信心,憑其決心,用其全心而已?!弊髡咄ㄟ^設問的手法,開宗明義,點明了一位優(yōu)秀干部干好自己的事業(yè)所必備的條件——信心、決心、全心三心俱到。這樣的開頭,既統(tǒng)領全篇,也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調。
第二,篇中點題。這也是作文最常用的點題方法。就是在文章敘述、描寫或議論的過程中,以簡潔精練的語言,巧妙、恰當地點出文題所蘊含的深意,加強文章內容與標題之間的聯系。2014年廣東省高考滿分作文《數碼時代更能喚起珍貴的記憶》一文中這樣寫道:“誠如錢鐘書在其《圍城》中所言‘圍墻里的人想出去,圍墻外的人想進來’,我們處在黑白膠片時代時,總是抱著‘膠片貴而少,照片拍不夠’的遺憾;然而,隨著科技的迅猛發(fā)展,數碼技術出現了,照片任意拍,卻又萌發(fā)‘值得珍惜的點滴被稀釋’的感慨。事實上,數碼技術的時代,人生的可貴記憶不會被稀釋,反而會加固、加深?!蔽恼孪仍X鐘書的名言道出困局,接著提出與多數人截然相反的看法——即文章主旨。通過對比,闡述了一種有別于懷舊派和時尚派的全新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
第三,篇末點題。這一方法應該說是文章中最為常見的,即所謂的“卒章顯志”,就是在文章的主題已經得到充分表現的基礎上,再加上點睛之筆。篇末點題,不但可以使讀者更準確地把握文章中心,而且也可以在結構上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
第四,通篇點題。這種點題方式較為少見,多為散文詩或議論性散文等多用排比段落的文體所運用。本文為不可多得的通篇點題和篇末點題相結合的典型之作。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