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歲晚寄友》寫作時間質(zhì)疑
        ——兼論辛亥革命前李大釗的政治傾向*

        2015-06-24 10:43:17王昌英
        關(guān)鍵詞:滿清李大釗筆者

        王昌英

        《歲晚寄友》寫作時間質(zhì)疑
        ——兼論辛亥革命前李大釗的政治傾向*

        王昌英

        (武夷學院思政部,福建武夷山354300)

        李大釗沒有明確闡述自己辛亥革命前的政治傾向,但《歲晚寄友》為此提供了線索。《歲晚寄友》的寫作時間,學界基本持辛亥革命后和1909年冬兩種說法,考察李大釗《歲晚寄友》中的關(guān)鍵詞及其他幾首早期詩歌,《歲晚寄友》作于1908年底至1909年初的可能性比較大。

        李大釗;《歲晚寄友》;九世仇;蔣衛(wèi)平;《李大釗全集》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注的《李大釗全集》(以下簡稱《全集》)收錄了李大釗的早期詩歌《歲晚寄友》。筆者對學界和《全集》注釋給出的該詩寫作時間有所質(zhì)疑。由于該詩與考察辛亥革命前李大釗的政治傾向有關(guān),以此,筆者不揣鄙陋,就其寫作時間及其體現(xiàn)的李大釗的政治傾向談談自己的看法。不當之處,敬請專家學者們指正。

        《歲晚寄友》二首[1]235:

        江山依舊是,風景已全非。

        九世仇堪報,十年愿未違。

        遼宮昔時燕,今向漢家飛。

        歲晚軍書急,行人歸未歸?幾載不相見,滄桑又一時。

        廿年余壯志,千里寄新詩。

        慷慨思投筆,艱難未去師。

        何當驅(qū)漠北,遍樹漢家旗。

        標題中,“歲晚”指一年中接近年終的時候;“友”,筆者認同指蔣衛(wèi)平(字大同)的說法。

        一、《歲晚寄友》寫作時間質(zhì)疑

        《歲晚寄友》發(fā)表于《言治》月刊是在1913年。那么,它的實際寫作時間是哪一年呢?《全集》編注者認為是1909年冬,其在注釋中給出的理由是:

        第一,“李大釗悼蔣之詩,題已標明,故此詩應寫于蔣活著的時候。因此不可能寫于1910年8月即他遇難之后”[1]526。對此,筆者的質(zhì)疑是:就一般情況而言,寄給友人的詩不可能作于友人離世之后。但友人遇害的事實與李大釗得到遇害消息之間有個時間差,這個時間差究竟有多長取決于很多因素。所以,直到友人遇害數(shù)月后的1910年“歲晚”,李大釗仍以為蔣衛(wèi)平尚在人世,也不無可能。若無充分依據(jù)證明李大釗在蔣衛(wèi)平遇害后不久即得到了消息,就不能忽略這種可能性。

        產(chǎn)生李大釗是否在友人遇害后不久即得到消息這個疑問,緣于筆者讀到李大釗作于辛亥年①即1911年?!靶梁ァ睉道畲筢撟约核鶚?,所以,該時間應當是確定的。秋冬時節(jié)的詩《哭蔣衛(wèi)平》二首[1]238。這兩首詩的標題不用“紀念”、“懷念”、“悼念”或其他語詞,而用“哭”這個更加情緒化的字;同時,詩中“國殤滿地都堪哭,淚眼乾坤涕未收”的句子,是情感受到強烈沖擊時才會有的激動情緒的表現(xiàn)與表達。由此,筆者讀這兩首詩的時候產(chǎn)生這樣的感覺:李大釗作這兩首詩,是在知道蔣衛(wèi)平遇害后不久,而非《全集》注釋所言知道消息整整一年之后。若是這樣,那么,1911年才知道蔣衛(wèi)平遇害,1910年底作詩寄友就不無可能。當然,這只是疑惑和猜測而已,它只能說明,因該條理由認定詩作于1909年冬,理由不充分;除此以外,它不能在嚴格的意義上證明更多。所以,就注釋中該條理由而言,其成立的一個關(guān)鍵,是通過其他途徑和材料,證明李大釗的確在1910年底以前就得到了蔣衛(wèi)平遇害的消息。

        第二,編注者從兩個方面指出,詩的內(nèi)容亦可證明詩作于1909年冬:“其一,‘九世仇堪報’之說,應是指清王朝統(tǒng)治中國當時之數(shù)。從清順治算起,到1909年11月14、15日光緒與慈禧先后死去,清對中國的統(tǒng)治恰為‘九世’。如算到辛亥后則應是‘十世’……故此詩作概數(shù)理解可,作實數(shù)理解亦正合。其二,詩中‘廿年余壯志’之語,與作者當年的實際歲數(shù)亦正相合……因此,‘歲晚’應是1909年歲末?!保?]626-627對于注釋所給的這兩條理由,筆者的質(zhì)疑是:

        其一,注釋中將清朝的統(tǒng)治由順治起至光緒止算為“九世”,又說光緒、慈禧去世于1909年。換言之,1910年以前,清朝的統(tǒng)治為“九世”。實際上,光緒、慈禧先后去世于1908年(光緒34年),1909年已經(jīng)是宣統(tǒng)元年了。那么,按照該條注釋的邏輯,1909年,清朝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是“十世”而非“九世”了。所以,“作實數(shù)理解”與“詩作于1909年冬”之間是矛盾的,二者只能選其一,即:或者做實數(shù)理解,則詩必定作于1909年(宣統(tǒng)元年)以前;或者作于1909年冬,則“九世”只能作概數(shù)理解。還有一種可能,即,由于缺乏其他充分依據(jù),無論作實數(shù)還是作概數(shù)理解,詩都不作于1909年冬。

        其二,抓住了“廿年”一詞而回避了其他關(guān)鍵詞,理由也不充分。

        關(guān)于《歲晚寄友》的寫作時間,除了“1909年冬”說以外,學界比較早的說法是“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比如,有學人認為,“這兩首詩寫于辛亥革命爆發(fā)的當年歲末”,因為他讀到了詩里“洋溢著作者為辛亥革命一舉推翻了清王朝時所噴發(fā)出的歡樂情緒”。在他的解讀下,“第一首開篇運用了歡快輕松的調(diào)子,歡唱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給神州帶來了‘風景已全非’的巨大變化”;對于“九世仇堪報”,他的解讀是:“許多年來,作者和人民大眾對封建王朝反動統(tǒng)治的積憤和憎恨,如今得到了申報”;而他理解的“遼宮昔時燕,今向漢家飛”,指的是“喜看那昔日王朝皇宮里的燕子,如今已向漢家飛去,正象征著清王朝的滅亡”[2]。

        撇開諸如此類對這首詩的解讀,如前所述,李大釗在1911年秋冬時節(jié)已經(jīng)知道友人遇害的事情,所以,1911年“歲晚”,李大釗不會再寫寄給友人的詩。

        綜上,關(guān)于《歲晚寄友》,《全集》注釋給出的寫于1909年冬的理由不充分。然而,詩作時間的下限是確定的,即,由于《哭蔣衛(wèi)平》作于1911年這一時間的確定性,“歲晚”所在的年在1911年以前因而也是確定的。但具體在1911年前的哪一年,需要充分依據(jù)。筆者初步判斷,大體可以將其假定在1908年底至1909年初、1909年底至1910年初和1910年底至1911年初這三個時間。

        筆者在反復讀詩和《全集》其他文章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這樣的想法:《歲晚寄友》或許寫于1908年底至1909年初。雖然筆者目前也未搜集到充分的材料對此加以證明,但既然學界現(xiàn)在都無充分依據(jù),那么多一條思路,對于該項研究不無裨益。筆者的思路是這樣的:

        《歲晚寄友》第一首中,“九世仇”“十年”“遼宮”是幾個很關(guān)鍵的詞。因它們的存在,而有如下幾個必須解答的疑問:

        第一,“九世之仇”,典出《春秋公羊傳·莊公四年》,說的是齊襄公報九世前齊哀公因紀侯向周天子進讒言而被烹殺之仇,后多指時間久遠的國仇等深仇大恨。此處,李大釗“九世仇”這一表達針對的是滿清么?“十年”指向的是李大釗自己么?如果是這樣,那么,李大釗十年來一直是排清反滿的么?不然何以解釋九世仇“堪報”,而李大釗十年“愿未違”?然而,假設(shè)詩作于1909年冬,上溯到十年前,即1899年,李大釗還是個十歲的孩子。即使李大釗幼有報國理想,那么,為什么不是或早或晚,而是從1899年算起?又是什么促使一個十歲的孩子“堅決”反滿清?

        第二,學人多因“遼宮昔時燕,今向漢家飛”和“何當驅(qū)漠北,遍樹漢家旗”中“漢家”二字,認定這是反滿清的意思表示。但是,“遼宮”并非滿清皇宮,也非始建于滿清時期,雖然它也是滿清帝王的一個行宮,但相對于圓明園、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等處來說,“遼宮”顯得并不那么重要和具有標志性意義。那么,若“遼宮昔時燕,今向漢家飛”指反滿清的話,為什么要借用“遼宮”之名而非其他地名或建筑名?

        第一個疑問里的“十年”和第二個疑問,是了解詩意必須解答的問題,卻也是研究者們一直忽略或回避的問題。

        筆者為這個“十年”困惑的同時,也為另一個“十年”困惑,即,李大釗的《登樓雜感》[1]233里有這樣一句:“家國十年多隱恨,英雄千載幾荒邱。”筆者困惑的是:1840年以來,中國在淪為“兩半”社會的過程中,家仇國恨不計其數(shù),李大釗何以只說“十年”?李大釗標明《登樓雜感》的寫作時間是戊申(1908年)。詩中,“淚灑西風獨依樓”之“西風”一詞,表明詩作于秋冬時節(jié)。“驚聞北塞馳胡馬”一句,由于1908年沒有關(guān)于俄國侵犯我國邊境的重大歷史事件發(fā)生,李大釗“驚聞”這一消息不太可能通過媒體途徑,而有可能通過正在東北為抗俄做著各種努力的好友蔣衛(wèi)平。李大釗一定是收到了蔣衛(wèi)平的信,信中言及俄人屢犯邊境、掠我國土之事及蔣衛(wèi)平自己所從事的抗俄等活動,《登樓雜感》兩首應是李大釗讀完信后思緒起伏的記錄。

        從1908年回溯十年是1898年,即戊戌變法、“六君子”遇害那一年。那年對于9歲的李大釗而言,可能并不特別,而對于蔣衛(wèi)平而言,卻或許是個重要節(jié)點。馮自由寫的《蔣大同傳》里說,戊戌政變后,蔣衛(wèi)平“因讀瀏陽譚嗣同《仁學》一書,極慕譚嗣同為人,乃改號慕譚”[3]101。這說明,戊戌變法與“六君子”事件對蔣衛(wèi)平影響極深。李大釗曾和蔣衛(wèi)平同學,二人是至交好友,李大釗一定知道戊戌變法對蔣衛(wèi)平的影響及蔣衛(wèi)平對“六君子事件”的態(tài)度。這樣看來,所謂“隱”恨,指的應當是蔣衛(wèi)平可能在信中表露的、李大釗自己也深有感觸的憤恨,即,自1898年“六君子”遇害始,十年來,清政府喪權(quán)辱國的同時勾結(jié)帝國主義國家鎮(zhèn)壓愛國運動、捕殺愛國志士之恨。

        那么,《歲晚寄友》里的“十年”,是否也可以理解為1898年以來的十年呢?如果是這樣,這個“十年”的指向和“九世仇”之所指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家國十年多隱恨”是滿清統(tǒng)治造成的,“十年愿未違”的是報九世之仇,則九世之仇指的是滿清統(tǒng)治。所以,報九世之仇,此處指家國十年來諸多隱恨所強化的愿望和目標:推翻滿清統(tǒng)治。如此則可推算,《歲晚寄友》作于1908年“歲晚”。既然兩首詩里都出現(xiàn)“十年”二字,1908年《登樓雜感》的寫作時間又是確定的,在沒有更多材料證明《歲晚寄友》寫作時間的情況下,結(jié)合對詩的整體理解,筆者更傾向于認為,《歲晚寄友》也寫于戊申年。一般而言,進入12月以后才算“歲晚”??紤]到過去人們習慣于農(nóng)歷計時,歲晚也有可能在除夕之前。所以,詩可能寫于陽歷12月至農(nóng)歷除夕之間。戊申年的除夕是公歷1909年1月21日,則詩可能作于1908年12月至1909年1月21日之間。

        回頭看《歲晚寄友》第二首,“寄”新詩、“思”投筆、“未”去師,無疑寫的是李大釗自己?!昂萎旘?qū)漠北”一句,有研究者指出,這是李大釗“鼓勵友人”的句子,實際上,這寫的依然是李大釗自己:“我什么時候能和你①指蔣衛(wèi)平——筆者注。一樣,馳騁漠北,抗擊俄國,從俄人手中收回失地呢?”另有研究者認為,這一句表明了李大釗推翻滿清的堅定思想。筆者認為,“驅(qū)漠北”并非反滿清的充要條件。換言之,反滿清有多種方式、途徑和手段,不一定要“驅(qū)漠北”。既如此,怎能認為“驅(qū)漠北”就是反滿清思想的表達呢!“驅(qū)漠北”,其直接目的必定不是反滿清,而是如前文所述。但不可否認,在隱性層面,“驅(qū)漠北”后面的字眼“遍樹漢家旗”包含了反滿思想:既然滿清陷華夏于亡國滅種的危境,那么,我們?yōu)槭裁床煌品瓭M清,收回失地,在漢人治下建設(shè)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呢!

        總之,第二首詩寫李大釗自己的境況和思想無疑。那么第一首呢?研究者們都以一種毋庸置疑的肯定性思維認為,“九世仇堪報,十年愿未違”不言自明說的是李大釗自己。但筆者認為,第一首詩寫的是好友蔣衛(wèi)平。

        蔣衛(wèi)平生于1883年1月,年長生于1889年10月的李大釗近7歲,他“少有大志……恒讀黃梨洲、顧亭林、王船山諸家學說,慨然興故國河山之感”[3]101。1898年,他15歲,已經(jīng)形成比較明確的愛國思想。他“肄業(yè)師范未久,嫌其迂腐,轉(zhuǎn)入永平中學”[3]101,得以與李大釗同學。不久,“會保定陸軍速成學校成立”,他“即棄文就武”,因為他認為“國家危急至此,非振興武事不足以救國”。也因此,他“銳然以練兵救國為己任”。在保定陸軍速成學校,他“刻苦精進,成績斐然,同校五百人無出其右”[3]101。1905年,他抵制美貨,遭政府批捕,出逃東北。自此到1909年以前,他一直在東北一帶從事各種愛國、救國活動,如擘劃新政、培植教育、振興實業(yè)、研習俄語以備有所作為于抗俄事業(yè)、向東三省各地推銷革命救國書報、加入同盟會從事反清革命活動、偵察俄人的邊境情況,等等,還曾被抓進俄國監(jiān)獄,有著“關(guān)外大俠”“東方圣人”的稱號[3]102。所以,“十年愿未違”指1898年以來的蔣衛(wèi)平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十年來,你①指以李大釗的口吻所說的蔣衛(wèi)平——筆者注。始終未改恢復‘故國河山’、挽救民族危亡的初衷,從事著各種救國和報‘九世之仇’的反清活動?!倍绻@個“十年”指向的是李大釗,那么,他從9歲左右就明確而堅定地反滿清,缺乏充分理由。

        再看“遼宮”一詞。第一首詩里說到的“遼宮”始建于遼,是遼、金、元、明、清五代帝王的行宮,遺址在灤縣城北3公里處,是李大釗和蔣衛(wèi)平在永平府中學堂讀書時往返常常經(jīng)過的地方。清季,灤縣稱灤州,屬直隸省永平府管轄,李大釗的家鄉(xiāng)樂亭和蔣衛(wèi)平的家鄉(xiāng)盧龍,同屬永平府管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唐代劉禹錫這一名句有世事變遷、朝代更替之意。這里,李大釗不說別的地名和建筑,而說“遼宮”昔日的燕子如今飛向漢家,是否在意指滿清的覆亡命運之外,還寓有指稱來自遼宮一帶的蔣衛(wèi)平(同時也包括李大釗自己)的意思呢?

        最后一句“行人歸未歸”,指的依然是蔣衛(wèi)平。從詩句看,似乎蔣衛(wèi)平來信(“歲晚軍書急”)中提及擬返家鄉(xiāng),所以李大釗有好友目前“歸未歸”一問。

        總之,《歲晚寄友》應寫于1911年以前,筆者主張寫于1908年12月至1909年1月21日之間。至于“廿年”一說,1908年是李大釗出生以后的第20年,與“廿年”并不沖突。

        二、《歲晚寄友》體現(xiàn)的政治傾向性

        1907年(光緒33年),18歲的李大釗考入天津的北洋法政專門學校,開始了為期6年的學習。投考這一學校的緣由,據(jù)李大釗1927年《獄中自述》所言,是“感于國勢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良策”[1]266。李大釗一生的理論與實踐活動為這一緣由作了最好的注腳。這種不為出人頭地求學的態(tài)度和理想,在層次上,非那些懷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打算的求學者所能比。在這種求學態(tài)度下,在該?!吧钛姓怼庇兴斋@是一定的。然而,這些研得的政理并不等同于李大釗“挽救民族、振奮國群”愿望的實現(xiàn)。也因此,李大釗常常感到自己在虛度光陰。比如,在1908年的《登樓雜感》中,李大釗感嘆“一事無成嗟半老,沈沈夢里度春秋”、“感慨韶華似水流,湖山對我不勝愁”[1]233。

        李大釗通過這些詩句宣泄了苦悶,卻并未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他也鮮有文字記述自己辛亥革命以前思想的變化及其緣起。關(guān)于1907- 1913年間求學于北洋法政專門學校時期的學習和思想情況,李大釗在《獄中自述》中只簡要地說了這樣一句:“釗既入校,習法政諸學及英、日語學,隨政治知識之日進,而再建中國之志趣亦日益滕高?!保?]226盡管如此,仔細考察會發(fā)現(xiàn),在寫于1908年底至1909年初的《歲晚寄友》中,李大釗實際上已經(jīng)表明了自己的政治傾向:反滿清之統(tǒng)治。

        如前文所述,《歲晚寄友》中,“九世仇”是從蔣衛(wèi)平的角度說的。滿人入關(guān)后,嘉定屠城、揚州十日、大興文字獄等舊恨,“割地失權(quán),耗財受辱,日甚一日,迨至甲午以后,強鄰環(huán)逼,國勢日危,岌岌乎不能自保”[4]以及扼殺維新變法、殺戮戊戌六君子、鎮(zhèn)壓愛國運動、殘殺愛國志士等新仇,終于把蔣衛(wèi)平與其他大批愛國志士逼上報“九世之仇”、反滿清統(tǒng)治的道路上。

        雖然詩中說的是蔣衛(wèi)平,但認同蔣衛(wèi)平,本身也包含了李大釗自己的態(tài)度。比如,在顯性層面,詩中“堪報”一詞明顯、明確地代表著李大釗對滿清統(tǒng)治的態(tài)度:要救國就要推翻滿清統(tǒng)治!而遼宮燕向“漢家”飛、遍樹“漢家”旗等語句,也都是在以肯定的語氣表明同樣的態(tài)度。

        有學人指出,李大釗在永平府中學校讀書時,曾受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變法維新思想的影響,擁護君主立憲。筆者目前對于這點并無質(zhì)疑。但是,從前文所述詩句看,如果李大釗確曾擁護君主立憲,那么,1908年底至1909年初的李大釗,其思想顯然已經(jīng)不再停留于此了???、梁等人主張君主立憲,前提是寄希望于滿清皇帝。所以,李大釗若依然追隨康、梁的步伐,他說出“九世仇堪報”等話語是不可思議的。李大釗的思想轉(zhuǎn)變?yōu)橥?、支持反滿清的革命,并非不可理解:

        其一,如前文所述,從詩中可以了解到,蔣衛(wèi)平對李大釗的思想影響很大,也很直接。有這樣一位矢志報國、從事革命活動的至交好友,李大釗轉(zhuǎn)變思想并不那么困難。

        其二,有學人推測,李大釗就讀的北洋法政專門學校被舊官僚所執(zhí)掌,學生被灌輸?shù)亩际蔷S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思想,學生因而比較保守。在“日本法學博士吉野作造及今井嘉幸等均嘗充該校教授,此外所聘東西教授及留學歸國之法學名流于斯校執(zhí)教鞭者亦復不少”[5]的情況下,學生被灌輸?shù)氖欠窠詾榫S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思想這點撇開不談,李大釗的一番話可以反駁該校學生“思想保守”這個論斷。在1917年6月的《天津法政專門學校校長及教務長易人》中,李大釗回顧說:“清季天津?qū)W生之與于請開國會運動、革命運動者以斯校①指北洋法政專門學?!P者注。徒為最激烈。卒以是為官僚所疾視,屢謀所以破壞而未遂。武昌起義時,袁世凱由河南向武漢出發(fā)之前,即電天津總督謂宜注意防范斯校,其生徒精神之活潑有如此者?!保?]在《直隸法政專門學校十八周年校慶會上的演講》中,李大釗回憶說,“那時中國北部政治運動的中心,首推天津,天津以北洋法政學校為中心”,以此,該校“在政治運動史上,很關(guān)重要”[6]383。雖然該?!罢芜\動分二派:一是立憲派,一是革命派”,到1910年立憲請愿風潮之前還是“同學多數(shù)屬于立憲派,少數(shù)屬于革命派”[6]383,風潮之后,立憲派的人才“都傾向革命派”[6]384,但天津法政專門學校的學生們“精神活潑”、且非一般的“活潑”的情況可見一斑。以挽救國家危亡為己任,在這樣“精神活潑”的環(huán)境中求學的李大釗,不可能不受影響。立憲無望,1898年以來,維護滿清統(tǒng)治前提下的愛國運動皆被鎮(zhèn)壓,革命黨人置性命于不顧行刺殺與起義之事,等等,這些都不能不促使李大釗對救國路徑有所反思而產(chǎn)生新的想法:救國就必須反清。

        其三,事實上,由于1898年戊戌六君子事件、1900年唐才常自立軍事件、1903年留日學生拒俄義勇隊運動及《蘇報》案等一系列事件的影響,到1908年,反清排滿的革命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比如,一位普通知識分子朱峙三先生在其1908年9月11日②系農(nóng)歷日期——筆者注。的日記中記載:“今日課畢,閱報載督署告示。大意謂,準軍機處函開,近聞南中各省書坊報館有寄售悖逆各書,如《支那革命運動》、《新廣東》、《浙江潮》、《并吞中國策》、《革命軍》、《新湖南》、《中國魂》、《二十世紀之怪物帝國主義》、《新民叢報》、《瀏陽二杰論》、《廣長舌》(尚有七八種未錄)等書,駭人聽聞,喪心病狂,殊堪痛恨。……仰各書坊、報館及諸邑人等知悉,自示之后如敢故違,定即飭捉嚴辦……其實以上十二種予前年即已閱過……吾料以后禁令一出,私購者尤多,學生好奇,愈禁而愈買也?!保?]236由于這樣的狀況,朱峙三先生在同年10月18日的另一則日記中斷言:“革命思潮一日千里,不久必起變化。”[7]237普通知識分子朱峙三先生已受革命思潮的影響而有如此觀察與判斷及同情革命的態(tài)度,為挽救民族危亡、再造中國而求學的知識分子李大釗,受革命思潮的影響而在政治傾向上有所轉(zhuǎn)變,也在情理之中。

        綜上,李大釗或許有過擁護君主立憲的時期,但《歲晚寄友》顯示,至少自1908年底至辛亥革命,李大釗傾向于同情甚至支持反清排滿的革命運動。這是李大釗在其挽救民族、振興中華的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轉(zhuǎn)變。

        [1]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李大釗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朱光燦.李大釗詩歌略論[J].齊魯學刊,1985(2):80.

        [3]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革命先烈先進傳[M].臺北: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1965.

        [4] 蘇繼祖,梁啟超,袁世凱,等.清廷戊戌朝變記[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

        [5]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李大釗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3.

        [6]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李大釗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胡香生,嚴昌洪.朱峙三日記(1893- 1919)[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Query about the W riting Time of To Friend at the End of the Year:On Li Dazhao’s Political Leaning before the 1911 Revolution

        WANG Changying
        (Divi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Wuyi University,Wuyishan 354300,China)

        LiDazhao didn’texpress his political leaning clearly before the 1911 Revolution,but the use of“nine-genera-tion hatred”in his poem To Friend at the End of the Year offered us clues.There are two claims about the timewhen the poem waswritten:after the 1911 revolution and in the winter of 1909.Looking into the keywords in this poem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maybe this poem waswritten at the end of1908 or early 1909.

        Li Dazhao;To Friend at the End of the Year;nine-generation hatred;JiangWeiping;The CompleteWorksof Li Dazhao

        A811.3

        A

        1673-8268(2015)05-0135-05

        (編輯:李春英)

        10.3969/j.issn.1673-8268.2015.05.025

        2014-10-1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學說在中國研究(1899 1923)(14XKS010);福建省高校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JAS14294)

        王昌英(1972-),女,安徽廣德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研究。

        猜你喜歡
        滿清李大釗筆者
        夏夜
        李大釗《青春》
        金橋(2022年9期)2022-09-20 05:51:36
        與李大釗一起就義的路友于烈士
        文史春秋(2022年3期)2022-06-15 01:48:48
        李大釗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李忠厚
        中共早期領(lǐng)導人李大釗英勇就義前后
        文史春秋(2019年11期)2020-01-15 00:44:30
        Thermodynamic Geometry of Charged AdS Black Hole Surrounded by Quintessence?
        中秋
        北方文學(2016年2期)2016-03-22 08:39:18
        兩個插件,讓Chrome變身iPhone
        Google Reader訂閱按需讀
        经典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性色av| 乱人伦中文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视频中文|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 国产激情小视频在线观看的| 蜜臀av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av最新版天堂在资源在线| 91精品国产九色综合久久香蕉|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特黄| 涩涩鲁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国产精选污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无码国产精品亚洲а∨|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呦| 日本最新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av综合av国产av中文| 男男车车的车车网站w98免费|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成年女人18毛片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让少妇高潮无乱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精品无码专区|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视频 | 亚洲黄色av一区二区三区| 色欲av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亚洲精品aa片在线观看国产|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在线萌芽| 中国女人a毛片免费全部播放| 视频一区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国产麻豆md传媒视频| 国产女奸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大奶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吃奶揉捏奶头高潮视频| 亚洲AV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日本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 亚洲毛片αv无线播放一区| 久久中国国产Av秘 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