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周汝豪
宿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宿州,234000
由“書畫同源”看書法與中國畫的共同特征
李 玲,周汝豪
宿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宿州,234000
在中國藝術史上,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之說,“書畫同源”是中國傳統(tǒng)書法與繪畫理論普遍認可的重要觀點。對書法與中國畫的起源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剖析,對兩者的工具材料、基本技法以及美學思想的進行了對比,詮釋了書法與中國畫“同宗同源”“同筆同法”和“同美同意”的共性特征。并以此說明無論是在書畫的起源上,還是在筆墨技法的構成中,抑或是心悟萬物的創(chuàng)作情感里,書法與中國畫都有緊密的相關性。
書畫同源;書法;中國畫
“書畫同源”是中國書法史和中國繪畫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現(xiàn)象。黃賓虹認為:“書畫同源,欲明畫法,先究書法,畫法重氣韻生動,書法亦然?!盵1]這說明書法與傳統(tǒng)中國畫的起源基本相通。時至今日,人們對“書畫同源”這一美學理論的認識和理解越來越深刻。通過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書畫同源”主要包含三個基本內涵:首先是“起源”的相同,文字與圖畫在遠古時期都是人類最早的記事符號,具有相同的功能;其次是“形源”的相同,無論是書法還是中國畫,都是以點線組合和形體結構為外在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以筆、墨、紙為創(chuàng)作的物質條件;再次是“神源”的相同,傳統(tǒng)書法藝術與中國畫在審美價值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古往今來,許多優(yōu)秀的中國畫作品都包含了濃郁的書法韻味,線條之曲直粗細、筆墨之濃淡干濕變化無窮,形成各具特色的節(jié)奏和韻律。因此,對“書畫同源”完整的理解應是同宗同源、同筆同法、同美同意。
對于“書畫同源”的認識,更多集中于對“源”字的理解。起初人們對其的解釋為“起源”,著重關注書法與中國畫在起源上有眾多相同之處。
中國文字與繪畫起源于新石器時代,人類最早創(chuàng)造的原始刻畫符號與以動植物為形象的“圖騰”可能是早期的象形文字的源頭,也是繪畫藝術的開端。仰韶文化的彩陶紋樣,表明中國原始繪畫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并成為后世中國畫藝術的濫觴。商周時期出現(xiàn)的甲骨文和金文作為最古老的文字種類,有許多象形文字具有豐富的繪畫表現(xiàn)形式。文字的形成與發(fā)展反映出人對自身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的發(fā)展,同時也反映了人的繪畫意識的發(fā)展[3]。由于原始繪畫表現(xiàn)必須借助于塑造或雕刻等立體的手法,如商周青銅器的鑄造等,因此,繪畫尚不能以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存在,書法亦然。直至春秋時期毛筆的發(fā)明以及戰(zhàn)國時期帛畫的出現(xiàn),才真正揭開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的序幕。隨著毛筆使用的普及與技法的進步,書法與中國畫逐漸發(fā)展成熟,并各自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書法與繪畫都以毛筆為工具進行描繪,以線條為主要表現(xiàn)方法,二者的特點相吻合,由此可見,書法與繪畫都起源于上古先民的刻畫符號,它們是從同一源點發(fā)展起來的。
對于書畫筆墨技法的相通,歷代書畫家有很多論述。清代書畫家鄭板橋《蘭竹冊頁》云:“日日臨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爭妍?要知畫法通書法,蘭竹如同草隸然?!苯嫾覅遣T說:“直從書法演畫法,絕藝未敢談其余?!盵5]由此可見,將書法的筆墨技法用于中國畫,雖然描繪的對象與書法的筆畫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更重要的還是用書法遒媚飄逸的線條表現(xiàn)其筆精墨妙的藝術境界。清代繪畫理論著作《芥舟學畫編》里提到“骨具則筋絡可聯(lián),骨立則血肉可附”,線條表現(xiàn)“骨氣”“骨神”,是構成點畫與形體的支柱以及書畫藝術的靈魂。
中國古代文人對于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稱之為“寫”,而非“畫”,如“大寫意”“小寫意”?!皩憽卑瑑蓪雍x:一是繪畫技法,二是作者創(chuàng)作過程中情感的宣泄。技法,是繪畫不可或缺的創(chuàng)作手段,情感的宣泄也是以技法為途徑,通過筆墨來表達的,如何駕馭手中的毛筆是中國書畫成功與否的關鍵。由于中國古代民間沒有職業(yè)畫家,畫畫對于文人畫家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消遣,一種閑情逸致,他們的主要精力是用來寫詩題詞。因此,在長期的文字寫作過程中,使畫家練就了非常扎實的書法功底,畫起畫來自然也得心應手,駕輕就熟,并且在繪畫過程中融入書法的筆墨技巧,無意間促進了寫意畫的發(fā)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藝術文論從形成走向發(fā)展、成熟的重要時期,書法和中國畫的美學思想也不例外,而這一時期盛行的老莊哲學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美學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暗馈笔抢锨f哲學的核心思想,蘊含著宇宙萬物變化的道理?!叭朔ǖ兀胤ㄌ?,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先天而生,本來就存在,不為人知,是圣賢之人從世間宇宙中領悟并總結了“道”后,方為人知,并在世間萬物之中皆有體現(xiàn)。唯有賢德之人品味圣人之道所顯現(xiàn)的物象才能得“道”,正所謂“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6]。南朝宋畫家宗炳在水畫論著《畫山水序》中說:“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盵6]就是說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是一種體味“道”的行為,從山靜水動中體現(xiàn)自然之“道”。由此可見,無論是畫家畫山水還是欣賞者觀山水,其目的不在于“畫”,而在于“味象”,即體味畫中所表現(xiàn)的“道”。《畫山水序》還說:“峰岫驍,云林森渺,圣賢英于絕代,萬趣融其神思,余復何為哉!暢神而已。”[6]“暢神”說的提出,體現(xiàn)出審美經驗的終極在于幫助主體尋找到人生意義和價值的真諦。這便使當時的書法和中國畫藝術從實用性轉變?yōu)橛^賞性,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學觀,表現(xiàn)了一個新的美學思潮的興起。起初“暢神”說的提出是針對山水畫的,隨后擴展到人物、花鳥、書法以及曲藝與詩歌等領域,而且至今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仍有較強的啟發(fā)性。
自古以來,書法與中國畫最注重“神”“氣”二字,一切品評書畫都以氣韻、神氣、意境為最高追求,如“神采飛揚”“氣韻生動”等。在老莊哲學中,宇宙萬物皆有神,神不可見,寄托于形體之中,主持和統(tǒng)領形體,“道”就在圣人的神中,“道”與“神”合二為一,融為一體。氣者,神之充也,“氣”是藝術魅力的能量?!皻狻笔秦炌ㄓ谟钪骈g的一種物質。蘇東坡《論書》云:“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書也?!睍ㄅc中國畫都要有氣貫通于其中,“先以氣勝得之者,精神燦爛”,有了氣書法和中國畫才有生命。
《道德經》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痹谖撮_天地之前的“太樸渾沌”的宣紙上,書畫家一筆定乾坤,出天地,一筆生萬物,干濕濃淡、疏密虛實、剛柔動靜,勾勒成一幅幅美輪美奐的水墨世界。這一世界要符合“道”的法則,即符合天地陰陽變化,四季更替之理。書畫家胸中有個宇宙,紙上構建了一個宇宙,要與自然界這個宇宙合拍。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如世間萬物那樣和諧自然,一切運筆像在不經意之中,而一切法度卻恰在其中,這正是書法與中國畫藝術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見,書法與中國畫不僅僅是筆墨與技法的結晶,更是一種心悟萬物之理的思想境界。書法與中國畫猶如一對孿生姐妹,從誕生之日起就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系,既有獨立性,又有互補性,相互影響,又相輔相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下,造就了書法與中國畫濃烈的民族藝術特色,成為具有中華民族審美趣味的獨特藝術。
[1]黃賓虹.賓虹書簡[M].上海:上海美術出版社,1988:49[2]郭廉夫.花鳥畫史話[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95
[3]向守藝.也談“書畫同源”[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7(1):116-117
[4]胡志穎.“書畫同源”辨析[J].書法研究,2002(3):56
[5]吳東邁.吳昌碩談藝錄[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118
[6]宗炳.《畫山水序》注譯[J].朵云,1984(6):25-26
(責任編輯:李力)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7.024
2015-03-20
宿州學院科研平臺開放課題“中國畫在現(xiàn)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2014YKF23)。
李玲(1986-),安徽利辛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山水畫。
J524
A
1673-2006(2015)07-00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