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東娟,趙艷紅
商丘醫(yī)學高等??茖W校,河南商丘 476000
在鼻腔鼻竇乳頭狀瘤中,內翻性乳頭狀瘤以其多發(fā)性、易反復、易惡化等特點居于首位,占據(jù)所有鼻腔鼻竇乳頭狀瘤的7成之多作為[1]。而且調查結果顯示,隨著我國環(huán)境污染的日益嚴重,加之人們生活作息的越發(fā)不規(guī)律以及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使得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的發(fā)病率也逐年攀升,已接近所有鼻腔鼻竇腫瘤的4%[2]。因此,進一步探究治療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的治療手段的優(yōu)劣十分必要。該院隨機選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受乳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治療的70例患者,就單純鼻腔內窺鏡手術治療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的臨床果同鼻腔內窺鏡聯(lián)合鼻腔解剖術治療該腫瘤的效果進行了對比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的70例研究人員均來自該附屬醫(yī)3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收治療的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的患者。其男女各有21例、49例。年齡在26~68歲不等,平均(46.7±3.6)歲。 依Krouse分期法及詳細檢查[3],70例患者分 I、II、III 3級病情,每級各有16例、36例和18例,無IV級患者。經檢查,70例患者無雙側發(fā)病人員,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閉塞、頭暈、頭痛、嗅覺不佳、鼻涕膿以及有局部面部麻木感等。部分患者甚至伴有涕帶血癥狀。將所有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抽取法均分至A組與B組,各35例。其中,A組男14例,女21例,患者平均年齡(45.6±2.6)歲,平均病程(6.1±0.6)個月;B組男 7例,女 28例,患者平均年齡(46.1±3.9)歲,平均病程(6.9±1.1)個月。
首先,對70例患者行全身麻醉后經口腔進行插管,插管時要令患者呈仰臥位,以便氣管順利插入。手術全程要密切監(jiān)測并控制患者血壓,一般需進行適當?shù)慕祲翰僮?,這時需操作人員格外注意血壓的控制以免患者因血壓異常而發(fā)生意外事故。手術全程為減少出血以及保證手術視野的清晰度,還需為患者使用腎上腺素稀釋液進行鼻腔粘膜的收縮[3]。
A組:對35例患者行單純的鼻內腔鏡手術治療。主要根據(jù)患者I、II、III級不同分級的患者鼻腔內腫物的不同位置進行切除治療。其中,處于上頜竇的腫物主要依次行鉤突的切除-篩泡-擴大其自然口-暴露鼻竇腔-切除乳頭狀瘤等手術操作。應注意對于正常組織安全界的留置要充分。對于處于于篩竇的腫物則要將所有侵犯篩房完全開放且同樣留置出充分大的安全界后進行乳頭狀瘤的切除。對于處于額竇的腫物則要采取Draft額竇術進行徹底的切除治療,治療過程中要保證腦板及眶板的安全[4]。
B組:對35例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行鼻腔內窺鏡手術聯(lián)合鼻腔解剖手術進行治療。主要在A組鼻腔內窺鏡手術治療的基礎上輔以鼻側解剖術,主要是在鼻腔內窺鏡手術基礎上從鼻側進行解剖切開,而后將鼻腔乳狀瘤全部切除,包括周圍薪膜。對于嚴重者則根據(jù)侵犯位置的不同進行適當擴大切口而后進行切除竇內薄膜或將蝶竇病變徹底刮除[5]。
對比A、B兩組不同術式對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的臨床效果,尤其是復發(fā)率及并發(fā)癥情況。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應用平均值±標準差(±s),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采用單純鼻腔內窺鏡手術治療的A組患者共計7例患者復發(fā),復發(fā)率達20%,且復發(fā)患者以II、III級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為主,而采用鼻腔內窺鏡聯(lián)合鼻腔解剖術治療的B組患者中僅2例I級患者復發(fā),其復發(fā)率僅為5.71%,兩組復發(fā)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A、B兩組患者術后復發(fā)情況[n(%)]
采用單純內窺鏡手術治療的A組患者共計9人出現(xiàn)惡心、干嘔、頭痛、發(fā)熱以及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71%遠高于內窺鏡聯(lián)合鼻腔解剖手術治療的B組,其并發(fā)癥率僅為8.57%(3/35),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A、B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n(%)]
臨床上將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定義為良性腫瘤的一種,但近年來隨著該腫瘤發(fā)病率的不斷攀升,加之對內翻性乳頭狀瘤研究的不斷深入,許多專家發(fā)現(xiàn),內翻性乳頭狀瘤與其他良性腫瘤相比,不僅具有強生命力、高復發(fā)率,而且具有強侵襲性且呈多中心生長,這也使得其惡變概率明顯升高。根據(jù)王濤[6]等學者的研究可知,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惡變概率已達6%~35%,遠遠高于其他鼻腔良性腫瘤。
傳統(tǒng)治療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的手段多為單純的鼻腔解剖術,對于復雜腫瘤患者也結合柯-陸氏手術進行切除治療,但根據(jù)馮春英,柯朝陽,劉倩等人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上述兩種手術治療的復發(fā)率在28%~74%,且經手術治療后的患者惡變概率仍在2%以上和20%以下,效果一般[7-8]。隨著鼻腔內窺鏡的出現(xiàn)與應用,使得內翻性乳頭狀瘤的治療效果有了巨大的提升。鼻腔內窺鏡聯(lián)合鼻腔解剖術治療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不僅視野清晰、便于確定病灶,而且微創(chuàng)、面部無癖痕,患者出血量少,便于藥物更換。同時,該聯(lián)合術式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護患者自身的鼻淚管及其他正常組織。對于復發(fā)的患者也能夠在第一時間進行二次治療。尤其對于病情較為嚴重的II、III級內翻性乳頭狀瘤,其效果更佳。而對于I級內翻性乳頭狀瘤,單純的鼻腔內窺鏡手術治療手段則由于聯(lián)合治療的B組。
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知,與單純鼻內窺鏡手術相比,采用鼻腔內窺鏡聯(lián)合鼻腔解剖術不僅復發(fā)率低(僅為5.71%),而且術后并發(fā)癥低(僅為 8.75%),遠遠優(yōu)于A組的20%和25.7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根據(jù)患者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分級的不同鼻內窺鏡聯(lián)合鼻腔解剖手術的治療效果也有明顯的不同,尤其對于II、III兩級乳頭狀瘤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純鼻內窺鏡治療手段,但對于I級乳頭狀瘤則不如單純鼻內窺鏡治療組。臨床上應根據(jù)患者腫瘤的具體情況擇優(yōu)選擇。
[1]王海瑞,劉偉杰,趙俊亭,等.鼻內鏡手術、鼻內鏡聯(lián)合柯一陸氏進路和鼻側切術治療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的療效對比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27):313-314.
[2]朱小燕,溫達雄.鼻內鏡下切除治療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的臨床研究[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2):465-467.
[3]趙仁伍,汪永干,史前妹,等.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發(fā)病及復發(fā)與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相關性Meta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2,19(5):228-231.
[4]彭麗娜,單春光,馮志星,等.Survivin和增殖細胞核抗原在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27(5):264-266.
[5]徐芳,邱元正,肖健云,等.鼻內鏡下手術治療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的療效觀察[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3(6):543-545.
[6]王濤,楊欽泰,李鵬,等.Survivin及Caspase3在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及鼻腔鱗狀細胞癌中的表達及其意義[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2(5):235-238.
[7]馮春英,柯朝陽,劉倩,等.鼻內窺鏡下結合鼻腔解剖手術治療鼻腔內翻性乳頭狀瘤[J].中國解剖學雜志,2013,31(6):721-723.
[8]Lizio G,Sterrantino AF,Ragazzini S,et al.Volume reduction of cystic lesions after surgical decompression:a computerised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evaluation[J].Clin Oral Investig,2013,17(7):1701-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