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金蓮
內容摘要:唐僧取經,是歷史上的說法,而到了小說《西游記》里卻是行不通的。其由被欽定為取經人到取經途中戰(zhàn)勝磨難,直至最后成仙升天,都始終擺脫不了各路神仙的幫助。
關鍵詞:唐僧 英雄 菩薩
說唐僧是正統(tǒng)英雄是比較恰當?shù)模浩淙蝿帐乔f嚴的,“超亡者升天,度難人脫苦,修無量壽身,作無來無去”,受大唐天子前往西天取經,普濟眾生;其道路又是曲折的,妖魔鬼怪此起彼伏,歷經千難萬險,經過九九八十一劫終至西天;其結局也是美好的,取得真經,修的金身正果,符合正統(tǒng)英雄的標準。
然而,唐僧這個封建正統(tǒng)英雄不是天然降至,而是經過種種考驗而成的,其中菩薩的垂青是一個關鍵因素。
“自來沒個‘孫行者取經之說”,這是唐僧幸運的開始。四人中最沒用最懦弱的就是唐僧。如果沒有他,這西天之行便容易許多,孫悟空等人也就不必如此受苦,更別提孫悟空一個跟斗就可行十萬八千里,徑至如來佛處。然而菩薩一開始便選定了唐僧這個骨架,孫悟空、八戒、沙僧只不過是附在骨架上的皮毛,只是師父名下的徒弟,牽馬挑擔子,隨緣化齋而已。肩負這神圣的使命,擁有英雄壯舉的名正言順,這是菩薩的垂顧之始。
有命無運也是不行的,那菩薩便賜了唐僧取經的運。唐僧本人膽小懦弱,見妖魔便發(fā)抖,見困難便發(fā)愁。他?!皣聡碌目蕖保瑫r“眼中垂淚”,甚至是“放聲大哭”,全無英雄氣概。菩薩也知道,憑他此等一人是無法企及西天的,便替他收了本領異常的徒弟。孫悟空等三人,連至白龍馬,沒有一人是心甘情愿追隨唐僧,都是經過菩薩武力馴服加以點撥慈化,并以金身正果相誘而至的,特別是對生性野頑,桀驁不馴的石猴,更是用盡了心思,巧妙地誘其戴上緊箍圈,迫其聽命。這“取經的勾當,原是觀音菩薩”,于是四人行的取經隊伍便成了。而西去途中,唐僧是只管騎在馬上,歇在安處,降妖除魔的事全權交由他三人,餓了讓他們去化齋,困了又叫尋房歇息,坐享師父的福分。不僅如此,還往往是因他惹禍上身,面對長生不老的唐僧肉,尸魔、黑河妖、紅孩兒、通天河妖等眾妖慕名而來;面對“相貌堂堂,豐姿英俊”的美男子,逼婚的女妖又接踵而來,惹得孫悟空一把毫毛變了無數(shù)次,上天入地無數(shù)回,吃了數(shù)不盡的苦;八戒、沙僧也是,受了不少委屈。肉眼凡胎的他還常常誤把妖怪當好人,冤枉悟空,害的火眼金睛的悟空倒因此而挨了許多咒。菩薩賜了他三個徒弟,而每次遇到不能解決的兇險又親身營救,各路神仙幾乎傾巢而出,其中觀音出現(xiàn)的最多。八十一難中,全憑他四人降伏的妖怪并不多,多靠八路神仙,這更是菩薩的垂顧。
唐僧出名是因為其德行,殊不知,他的德行也不是自然天成,也有許多被錘煉的成分,其中也不乏菩薩的功勞。剛開始菩薩便制定了其他規(guī)則:敬重三寶,見善隨喜,皈依我佛。而何為三寶?佛、法、僧也。這就要求其去除常人的欲望,積善行德。對佛家弟子而言,女色是最大的禁忌,唐僧懼怕女色是出了名的。作為人身的唐僧,對女性不是沒有概念的,第七十二回面對三個佳人,心里暗道“善哉,善哉!西方正是佛地!女流尚且注意齋僧,男子豈不虛心向佛?”對于女人,他也不是從心底徹底排除,第五十四回女王以財、色、權為籌碼求婚而不是逼婚時,他開始“低頭不語”,然后才問:“悟空,憑你怎么說好”。及至悟空說“千里姻緣似線牽”時,他又說“徒弟,我們在這里貪圖富貴,誰去西天取經?卻不是壞了我大唐之帝王也?”不是斷然拒絕,他是在內心思考權衡,后面一句話道出了他心結所在,不是不想貪圖富貴,而是不敢,怕“望壞了我大唐之帝王也”。正因為大唐帝王,正因為肩上負著圣主之托,他不得不壓下心底的私欲,最終修煉成一個有德行的高僧。
此外,唐僧最終的金身正果也是由佛主如來蓋棺定論的,封賜為佛。由取經始,至受封終,唐僧始終與菩薩脫不了干系,生性懦弱的他最終由眾菩薩相捧而成為一個正統(tǒng)英雄。
(作者單位:湖北工程職業(yè)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