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奇
盡管大多數人都不愿意承認自己會以貌取人,但實際上,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過類似的行為。對某些人來說,外表還是他們評價他人的唯一標準,品德、性格等等這些完全不入他們的法眼?,F在,我們統(tǒng)稱這群人為“外貌協(xié)會”。其實,像“外貌協(xié)會”這類的“協(xié)會”,社會中還有很多,“姓名協(xié)會”便是其中一個。
“姓名協(xié)會”顧名思義,是指根據姓名來判斷一個人。僅僅憑姓名來評價一個人,這聽起來挺夸張,可是它卻在社會各個領域中真實存在。我們在人群中要挑出“外貌協(xié)會”的人很容易,在聚會的時候,他們甚至會很大方地告訴你,自己是此協(xié)會的“骨灰級”成員,只喜歡帥哥美女。但是,要挑選出“姓名協(xié)會”的人就不大容易了,因為即使是“姓名協(xié)會”的資深成員,他或她也可能沒意識到自己還有個“看名字下菜碟兒”的習慣。
受歡迎的“柱子”
如果老師告訴你,不久后將有一名叫柱子的同學轉到你們班上來,聽到這個名字后,你會對新來的轉校生產生什么樣的印象呢?好吧,這個名字是挺土,但除此之外,你會不會覺得這個柱子同學將會很受大家歡迎,而且,還隱隱覺得他應該是個既親切又老實的好人呢?十之八九你可能會這么想。
這僅僅是一種錯誤的直覺嗎?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其實“柱子”受歡迎是有點兒依據的,因為一個人的名字越簡單、越好讀,就越可能被人喜歡。為什么這樣的名字會惹人喜歡呢?這與大腦的傾向有關。研究者發(fā)現,比起復雜難懂的東西,大腦更容易對簡單易懂的東西產生好感,并且,這種感覺似乎是天生的。
一個人的名字好不好讀,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人們對他的第一印象。實驗發(fā)現,大約每100個人中,就會有40個人僅僅因為“柱子”的名字好讀而對其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40%可是個不小的比例。
若是同學對轉校生“柱子”產生好印象,那么將有助于柱子快速融入新的校園生活;而老板若是對柱子產生了好印象,那么柱子就將很快擁有一份好待遇。所以,姓名還決定了人們是否能盡快找到一份新工作,而這一點對移居到國外的人來說尤其重要。20世紀早期,大批勞工移居到了美國。到美國之后,這些人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喜好為自己取個新名字。德國研究人員對這批移民做了統(tǒng)計后發(fā)現,那些把自己名字簡單化、本土化的移民在勞工市場上更受歡迎。
事實上,名字簡單與否,好不好讀不僅影響著我們對他人的評價,還影響著我們對其他有名字的東西,比如公司及產品的評價。一個簡短,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名字也會給一家公司或者一件產品帶來好運,比如谷歌搜索就是一個靠簡潔取勝的好例子。
姓名是一種文化信號
那么,對于同樣簡潔易讀的名字,比如柱子和艾米麗,我們會產生怎樣的不同印象呢?這就與姓名所蘊含的文化信息相關了。
其實,除了喜歡簡潔易讀的名字,我們還喜歡與自己的文化相貼近的東西,這與大腦與生俱來的喜好無關,而與我們本身的喜好有關。如果你是一個英國人或者美國人,那么,在“柱子”和“艾米麗”之間,你可能更喜歡“艾米麗”,而且,你也會覺得“艾米麗”比“柱子”更親切些。相反,如果你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那么,你更可能對“柱子”情有獨鐘。這就是姓名的文化信號在起作用。
事實上,姓名作為一種文化信號,它顯示了我們的種族、宗教、社會圈和社會經濟背景。一個人的名字越有特色,其他人就越有可能從他的名字當中獲得有關他的文化信息。比如在美國,那些聽起來更有特色的黑人名字,逐漸成為了經濟水平低的標志。
2004年,美國經濟學家曾針對信息專欄的招聘廣告制作了5 000多份簡歷。他們把這些簡歷依照種族分了兩類,一類用“白人化”的名字,比如邁克、皮特、瑪麗,而另一類采用“黑人化”的名字,比如瑪莎、瓊斯。之后,他們把這些虛擬的簡歷投給了雇主。結果,他們發(fā)現,大部分白人雇主都更偏好那些“白人化”的求職者。在資質相差無幾的條件下,擁有“白人化”名字的求職者與那些“黑人化”名字的求職者相比,收到了更多雇主的回復。而另一項關于移民的研究也發(fā)現,相比沒改過名字的移民,將自己名字本土化的移民從雇主那里拿到了更高的薪水。一個名字成為了一個孩子有別于他人的標志,然后,這種標志又通過姓名反過來影響了一個孩子的人生。這真是不可思議。
我們經常自詡為理性的生物,但是在社會生活中,我們依靠更多的卻是直覺。雖然因姓名所產生的直覺不可能像能力那樣對我們產生巨大的影響,大到可以左右我們的人生,但是,姓名也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一抹色彩,或者為我們的人生之旅添點麻煩。一個人的名字很重要,因為它不僅僅是幾個字,更是一種“你是誰”的信號。
編輯/王一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