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良
正午的陽光悶熱滾燙,空氣中的水分似乎被燒干。在陽光照射下,大地就像一個火爐,烤得人渾身冒汗。
中午一點,我與朋友一起來到左家鄉(xiāng)權坪村,仔細欣賞古人的杰作——權家大院,若不是親眼看見,很難相信,在一個偏遠鄉(xiāng)村,會有如此精美的古建筑,雖經(jīng)百年風吹雨打,依然完整。院落布局堪稱一絕,均為四合院,是兩當縣迄今為止古代建筑保留最完整的村莊。
權家大院呈東北、西南走向,依山修建在紅崖河畔的半山腰上。由甘入川的交通要道——南下商道。沿著這些百年古宅的邊緣穿行南下,連接著故道縣城,在村子的北出口,至今仍保留著南下商道的遺址。
據(jù)說,明末清初,三位姓權的客商(三人為親兄弟),在該村的金場溝發(fā)現(xiàn)了金礦,于是,留下來采礦煉金,富甲一方。后來,老大和老二去了陜西,老三則留在權坪,并在此大興土木,建造宅第,因此,打造了當年的權家豪宅的風采,也展現(xiàn)了今天的權家大院的建筑藝術精華。
走進權家大院,你會有一種穿越時光隧道的感覺,一些被記憶剪碎的往事,在這種古樸氛圍里,得到修補和回復。
從踏進權家大院那一刻起,我就深深地喜歡上了這些古宅。在這片明清建筑群中,一條公路,貫穿整個村落。在偏居一隅的鄉(xiāng)村,讓你可以目不斜視地穿行于此,如同光陰輪回,數(shù)百年如一日地在這些院落中踱出的方步,慢悠悠且無聲無息。
灼熱的陽光照射著布滿滄桑的屋脊,一些斑駁的陰影忽明忽暗地灑落在我身上。沉寂中,我在古宅之中慢慢地行走,用驚訝的眼光打量著周圍的建筑,想象著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的故事,讓記憶撫平時光深處的傷痛,把昔日的繁榮延伸下去。步入幽靜的四合院,觸摸歷史留下的痕跡,心中突然充滿了疑問,于是,暗暗問自己,這些布滿滄桑的古院落,什么是它的載體,是時間嗎?是那些已經(jīng)遠去的歲月嗎?需要怎樣回答,我無從得知。我想,那些曾經(jīng)在這四個院落里踱出的步子,應該是不疾不緩的,步履輕輕的,就像此時我的腳步,聲聲回響在身后長長的光陰之中,回響在四周的墻壁上面……這種悠長的寧靜,可以把我身上的燥熱之氣一點一點地褪去。
在村莊下面的半山腰,一股清泉緩緩流出,這是全莊人唯一的水源地,一年四季長流不息,冬暖夏涼,如果能在大熱天喝上一口,就是最大的享受,光滑的小路上,布滿了人們來往擔水時踩踏的痕跡,任由時光沉淀出百年滄桑。
這些百年老宅之中,時刻上演著一場場人生的悲喜劇,有人曾經(jīng)哭泣過,歡笑過;有人曾經(jīng)榮耀過,沒落過;有人曾經(jīng)擁有過,失去過……每個人的一生中,注定要堅守的東西太多,只有靈魂,需要獨行。
歲月洗凈了歷史沉積在廢墟上的塵埃,從時光的隱秘處,把喜悅和悲傷盡情釋放,這便是一種心路歷程,當人們置身其間,昔日的迷茫、沉重蕩然無存,也不再拘于狹隘。用腳底一寸一寸地丈量時光,讓那份遠古的氣息,直達心間,用歲月做筆,書寫指縫間慢慢流失的年輪。
這里的每座百年古宅,都有時光留下的或深或淺的印跡。大到這整個的建筑群體,小到建筑上的一個小小的構件。在這里,所有的景物在緩慢地移動,仿佛是一部慢慢回放的老電影,那些出場、退場的人和物,急忙走來,匆匆離去,讓故事逐漸清晰、明朗起來,將那些被遺忘的陳年往事,完完整整地記錄下來。
權家大院這個明清時代的建筑群,最能體現(xiàn)其建筑藝術精華和風韻、體現(xiàn)以儒家倫理價值觀為主體的傳統(tǒng)文化的,是一座集建筑、雕刻、藝術之大成的古民宅,這些頗具匠心的磚雕、石雕、木雕,不僅雕工精美,刀法明快,還融人物、山水、花鳥、故事為一體,意趣動人,寓意深刻。
東院、中院、西院、西下院是由四個大小一致,風格接近的院落組成,房屋坐東朝西,由東向西依次排列,街道由北向南,大門都朝西南,是典型的四維不正,大門上是青磚雕刻的飛檐,通過工匠們巧妙地組合,動物、花草、藤蔓不僅活靈活現(xiàn),且形意俱佳。宅內(nèi)刻有精美的木雕圖案。在大廳之間,有門互通,前廳是廂房,后廳是耳房,大廳與廂房、耳房之間各有一方天井,春暖花開的日子,在這小小的天井里,放一把藤椅,手捧一本名著,一邊慢慢品茶,一邊靜靜看書,充分享受時光帶來的悠閑,一種愜意便會油然而生。
庭院的涼風穿堂而過,將酷暑吹散,大門在斜陽的光環(huán)里,拉長了身影,午后的悶熱,與古宅的蒼涼發(fā)生了融合,形成了冷熱均勻的自然風。
今天,這些古宅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擁有15座古宅,75個房間,在深深的庭院里,雕梁畫棟的殘片仍停留在歲月深處,充滿了古樸和凝重,刻滿時光的痕跡。游走在幽暗殘破的院落里,細細品味著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一切,你會忘記身后的方向。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