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衛(wèi)
一、以實驗激發(fā)物理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科學,實驗容易使學生產生直接的興趣,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大多數學生開始學習物理時就被物理實驗所吸引,從而對物理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力求讓每一節(jié)課都有實驗,圍繞實驗來組織教學,從而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設計實驗,使物理概念、規(guī)律變得不再抽象
有的物理概念、規(guī)律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有時是似是而非的理解,通過設計實驗可以使得學習由抽象變具體,從而澄清概念、加深理解。例如,在學習慣性時,學生對慣性的理解不夠全面,往往認為靜止的物體沒有慣性,針對這一問題,我設計了一個實驗,把一個鐵塊壓在一張紙上,迅速抽走紙條,鐵塊仍停留在原來的位置,為什么?(因為鐵塊有慣性)鐵塊原來處于什么狀態(tài)?(靜止狀態(tài))這說明了什么?(靜止的物體也有慣性)。再如,學生對壓力和重力不能區(qū)分,認為壓力就是重力,為此我設計了一個實驗,用繩子拴住一個鉤碼,先將鉤碼直接放在手上,讓學生感受鉤碼對手的壓力,再稍用力提鉤碼,但不提起,讓學生感受手受到的壓力變小了,思考:鉤碼的重力會變小嗎?再講解什么是壓力,什么是重力,壓力與重力有什么區(qū)別和聯(lián)系,從而使學生對壓力和重力有了清晰的認識。
三、用實驗糾正錯覺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往往會產生錯覺,甚至是錯誤的認識,因此,學習物理必須要糾正錯覺或錯誤認識,但是僅憑講解很難讓人信服,更談不上糾正。如果用實驗驗證,甚至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就會徹底改正錯誤認識,得出正確結論。比如,把兩張紙貼近,往中間吹氣,兩張紙是分開還是吸在一起?學生開始認為是分開,通過實驗,學生觀察到兩張紙不但沒有分開,反而吸在一起了。再比如一根麻繩,反復用手捋幾次,麻繩是繞得更緊了還是散開?學生的錯覺是會繞得更緊了,經過實驗會發(fā)現(xiàn)麻繩會松散開,這時再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物理知識去解釋原因,同時讓學生明白要用實驗來說話,而不是想當然。
四、通過實驗感受生活中的物理,讓學生感受物理是非常有用的
生活中處處有物理,處處是學問,無論是我們的衣食住行,還是舉手投足,都滲透了物理知識。在教學中,我經常把生活中遇到的物理現(xiàn)象通過實驗引入到課堂中,一方面使學生感受身邊的物理,學以致用;一方面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開拓思維。例如,在課堂上演示燒水時氣泡上升越來越大,即隨深度減少水的壓強減小;魚缸抽水,虹吸現(xiàn)象等等??傊?,只要能在課堂上做的,就不放過機會。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