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玉婷
[摘 要] 在20世紀20年代后期,蔡和森撰寫了我國第一部中共黨史——《中國共產黨史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中共黨史學的研究領域。蔡和森在《中國共產黨史的發(fā)展》一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歷史分析法、階級分析法、比較研究法和辯證分析法,學習研究這些方法,對當代黨史研究仍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蔡和森 黨史研究方法 中國共產黨史的發(fā)展
蔡和森是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建黨初期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宣傳家?!吨袊伯a黨史的發(fā)展》(以下簡稱《黨史的發(fā)展》)是蔡和森在莫斯科中共旅俄支部會議上所作的報告,是中國共產黨內最早的一部黨史專著。學術界對蔡和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他的各種思想、他所主編的《向導》以及他的專著的研究,而缺少對蔡和森黨史研究方法的研究。筆者在研究《黨史的發(fā)展》一文的基礎上,分析了蔡和森的幾種黨史研究方法并得出一些啟示,希望對當代黨史研究提供一些借鑒。
一、蔡和森開創(chuàng)黨史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在《黨史的發(fā)展》一文中,蔡和森主要使用了四種方法:歷史分析法,階級分析法,比較研究法,辯證分析法。
1.歷史分析法。歷史分析方法就是從客觀實際出發(fā),把研究對象放到當時當?shù)鼐唧w的歷史環(huán)境和歷史范圍內,用聯(lián)系的方法進行客觀、全面、辯證地分析。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在《黨史的發(fā)展》中,蔡和森十分注重歷史分析法的運用,強調對社會背景的研究分析。他說:“我們都是馬克思主義者,所以絕對不會把一個政黨的產生當作是腦筋中幻想出來的,或是幾個學者塑造出來的。一個政黨的發(fā)生,必有其階級的、政治的、經濟的背景的?!盵1]P2對于如何讓黨員同志了解黨的具體情況,蔡和森強調首先要了解黨的歷史。在《黨史的發(fā)展》的開篇,蔡和森指出,要做一名好黨員,必須要明確自己的責任,了解黨的歷史。當時聽取蔡和森報告的黨員同志離國已久,對黨以及黨內部的情況知之甚少,對黨發(fā)展的階段、程度以及道路問題都不了解。對于這一系列問題,蔡和森指出:“這不是絕對空想所能答復的,而是必須以歷史的方法答復的?!盵1]P2面對黨員同志的不解,蔡和森并沒有臆造出答案,而是把黨的具體情況放在了黨的歷史背景中加以闡述。接著,蔡和森在闡述中國共產黨產生的原因時,用了“中國共產黨產生的背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政治的責任”兩章的內容,來具體分析黨產生的國內外背景。他在分析中共二大、四大的國內外背景時,用“職工運動”“黨的政治生活”兩個章節(jié)來分析二大時的國內外背景,用“南方、廣東的政治情形”“北方的政治情形”“工人運動的情形”等章節(jié)來論述四大時的政治背景。此外,不論是論述黨的第一次中央擴大執(zhí)行委員會,還是黨的第二次中央擴大執(zhí)行委員會,蔡和森都貫徹著歷史分析法,他在論述后者時指出:“我們要知道第二次擴大會議的情形,就要先知道這時的一般情形?!盵1]P61以上種種都表明蔡和森在黨史研究的過程中,堅持用歷史分析法,將黨的建設與發(fā)展放到當時的國內外環(huán)境中進行分析。
2.階級分析法。階級分析法要求在對某歷史現(xiàn)象進行研究時,分析其所體現(xiàn)的階級關系,從本質上揭示和把握他們的階級本質,即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和階級斗爭的理論觀察和研究階級現(xiàn)象的方法。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馬克思曾指出:“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史就是一部階級斗爭史。因此,在研究黨史的過程中,如果離開階級分析的方法,就不可能準確地把握社會運動和社會生活的規(guī)律。在《黨史的發(fā)展》中,階級分析法得到了很好的運用。蔡和森在論述中國共產黨政治責任時,分析了社會各階級的力量。他指出:“要明白中國共產黨的責任,不僅要明白其政治的環(huán)境還須知道各階級的力量如何、關系如何,如此才能得到明確的觀念。”[1]P10他詳細分析了帝國主義入侵后,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各新階級的產生,以及原有階級所發(fā)生的新變化。他在論述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時,詳細分析了各階級的革命參與情況,指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雖然參與了革命,但不能指導革命;農民還未參與到革命中來;無產階級尚未能占據領導地位。他在論述中共四大的意義和內容時,詳細分析了各階級在民族革命中的地位與趨向,明確指出:“愈是上層的階級在革命中的妥協(xié)心也愈大,只有無產階級是民族革命的領導者?!盵1]P55他在分析黨在五卅運動中的政策時,剖析了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指出“他們怕帝國主義,在另一方面又怕工人”[1]P60。正是由于蔡和森運用了階級分析法,才能準確把握當時中國的革命形勢,才能準確把握當時社會生活的規(guī)律。
3.比較研究法。比較研究法是指在一定的概念框架下,對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歷史現(xiàn)象進行對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判別其異同,分析其原因,從而找出某種共同規(guī)律和特殊規(guī)律的方法。主要分為縱向比較法和橫向比較法,縱向比較法指將不同時期的相似的歷史現(xiàn)象進行比較的方法,橫向比較法只在同一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歷史現(xiàn)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在《黨史的發(fā)展》中,蔡和森使用了這一方法。蔡和森首先縱向比較了清朝政府前后的信用權力變化來說明中國舊的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狀況。在鴉片戰(zhàn)爭之前,清廷的信用權力很大,人民群眾對清廷還是比較信任的。但自帝國主義入侵中國之后,舊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信用逐漸衰退,最終完全喪失。蔡和森從三個方面論述了舊統(tǒng)治階級完全喪失政治信用的原因:一是鴉片輸入中國后,中國的現(xiàn)銀逐漸流失。二是人民的賦稅日益加重,人民不堪重負。三是清廷向公行行賄。清廷的政治權威逐漸喪失,農民經濟逐漸破產,兩個階級的斗爭愈加激烈。蔡和森又橫向比較了中國國民黨與俄國社會民主黨來說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蔡和森分別分析了俄國與中國的革命背景,指出在當時的革命情形下,社會民主黨與國民黨的方法均已無法適應革命形勢,客觀上已要求有新的政黨新的方法來指導革命。在中國,這一重任就落在了中國共產黨的肩上。蔡和森通過這樣的橫向比較,向我們清晰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歷史上的地位。endprint
4.辯證分析法。辯證分析法即要求實事求是、辯證全面地看待問題,既肯定成績,也指出不足。在《黨史的發(fā)展》中,蔡和森十分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力求全面地看問題。蔡和森在論述中國政治環(huán)境時,辯證地指出:“無論中、法、英、印的共產黨都是一樣的,共同的。但各個政治環(huán)境是不同的?!盵1]P9蔡和森并沒有片面地認為一樣的共產黨就擁有一樣的政治背景,他全面分析了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和中國的政治環(huán)境,具體闡述了二者之間的異同,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環(huán)境是“資產階級德莫克拉西尚未成功,而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國”[1]P10;還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責任是“不僅負有解放無產階級的責任,并且負有民族革命的責任”[1]P10。他在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方面,也是實事求是、一分為二地看問題,不因人廢言、因人廢事。對于陳獨秀,蔡和森在文中批判了他中共三大以來的右傾觀點,但也肯定了他對革命作出的積極貢獻,例如他在上海小沙渡設立的工人補習學校,1920年在上海創(chuàng)立共產主義小組,等等。對于戴季陶,蔡和森在做《黨史的發(fā)展》的報告時,戴季陶已經成為國民黨右派,李漢俊也已另組織了社會民主黨,但蔡和森并沒有因此否定他們曾對革命作出的貢獻。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過程中,除了《新青年》外,戴季陶、沈玄廬、李漢俊所組織的《星期評論》也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蔡和森指出:“應工人階級之興起,社會主義思想傳來,戴等受此影響而宣傳社會主義,辦了《星期評論》刊,在當時很受全國學生的歡迎,并結合了一部分先進分子,如李漢俊、沈玄廬、沈仲九(以前亦為我們的同志,但不久退出了)、施存統(tǒng)、吳明等?!盵1]P7蔡和森這種一分為二、實事求是的辯證分析方法,對于我們正確評價歷史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蔡和森黨史研究方法的現(xiàn)實價值
中共黨史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中共黨史對于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探索黨的建設規(guī)律、提高我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執(zhí)政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而研究黨史必須使用科學的研究方法。蔡和森作為黨史研究的第一人,他在《黨史的發(fā)展》一文中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對當代中共黨史的研究仍有重要的啟示。
1.堅持歷史分析法,并從時代發(fā)展的高度不斷推陳出新。只有堅持用歷史分析法來對黨史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只有如實刻畫黨史人物的思想活動及其特點,我們的黨史才會真實生動,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歷史分析法并不是蔡和森所創(chuàng)造的,但他卻是將此方法運用到中共黨史研究的第一人,從而奠定了中共黨史研究的馬克思主義方法的基礎。黨的歷屆領導核心對黨史的研究都堅持運用并發(fā)展了歷史分析法,毛澤東對斯大林的客觀評價以及鄧小平對毛澤東的錯誤的正確分析等,都是科學運用歷史分析方法的體現(xiàn)。在當代黨史研究中,歷史分析方法已成為廣大研究者的共識,但這種共識更多的是思想認識層面的共識,在具體的運用中往往會出現(xiàn)部分差錯,比如苛求歷史、拔高歷史等,這就要求廣大研究者要堅持做到不能用現(xiàn)在的標準去要求去解釋歷史,不能以個人的好惡去評判歷史人物,要把歷史事件和人物放到其時代背景中去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時代在不斷地發(fā)展與進步,隨著黨史研究的深入推進以及我國黨史研究者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的不斷增強,黨史研究在傳統(tǒng)歷史分析法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形成了從單一化向多元化的轉變,開始廣泛關注和科學運用心態(tài)史學法和計量史學法,這兩種方法的運用使得中共黨史的研究更加深刻全面。中共黨史是各種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因此我們要時刻把握時代脈搏,站在時代發(fā)展的高度,在堅持傳統(tǒng)歷史分析法的同時,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以更好地研究黨史,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幫助。
2.在黨史研究中正確運用階級分析方法。階級分析法是馬克思主義歷史研究法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我國黨史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縱觀中共黨史的研究歷程,長期以來在階級分析法的運用上明顯存在著兩種主要傾向:一種是20世紀70年代之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間,階級分析法是中共黨史研究最重要的方法,幾乎是唯一的方法;另一種是80年代后,黨史研究很少再使用階級分析法。這兩種傾向都較為極端,在黨史研究中,我們既不能只拘泥于單一的研究方法,也不能完全摒棄這種科學的方法。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fā)展時,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反之,則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表現(xiàn)在社會領域中就是階級斗爭。因此,正如馬克思所說:“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敝袊母锩窢幨菲鋵嵕褪且徊侩A級斗爭史,其間充滿了諸如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農民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的斗爭等。因此,堅持階級分析法是正確分析研究黨史的必要方法。此外,許多黨史研究資料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帶有一定的階級烙印,完全摒棄階級分析法也是不現(xiàn)實、不科學的。所以,為了更加客觀、全面地研究黨史,我們必須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的理論,把階級分析法與時代的發(fā)展要求相結合,做到與時俱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靈活使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在史學研究中,古今中外的史學家運用比較分析法來進行史學研究已有著悠久的歷史,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也很重視比較研究方法的運用,曾指出:“要了解一個限定的歷史時期,必須跳出它的局限,把它與其他歷史時期相比較?!盵2]P287比較分析法分為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兩個方面,具體到中共黨史學科中,橫向比較主要是運用于同一時期的不同人物、不同思想和不同事件的對比,縱向比較主要是運用于黨史不同時期發(fā)生的具有相似點的人物或事件的比較。無論是橫向比較還是縱向比較,都要做到對比的全面性和系統(tǒng)性,不僅要比較國內不同的事件和人物,還要將國內與國外的不同事件和人物進行比較?!饵h史的發(fā)展》作為我國第一部黨史研究著作,蔡和森在文中準確而全面地運用了比較分析的方法,為之后的黨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借鑒。如今,雖然將比較分析法運用到黨史研究已經引起了很高的重視,但總體來講,使用比較分析法研究出的黨史成果還不算太多,比較黨史學的學科分支也沒有建立起來。運用比較分析法研究黨史,有助于全面、深入地認識事物的特質和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利于產生新發(fā)現(xiàn)、研究出新成果。因此,我們在今后的黨史研究中,要靈活正確地運用比較分析的黨史研究方法,即必須要將比較研究法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和方法結合起來,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本質上的比較,積極建立比較黨史學科的體系。
4.繼續(xù)解放思想,打破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辯證地分析問題。辯證分析法運用到黨史研究中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杜絕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二是力求全面分析問題,避免主觀性或片面性地看問題。在《黨史的發(fā)展》中,蔡和森正確使用了辯證分析法,不因過錯而抹殺他人功績,全面客觀地分析各項事件和人物,真正做到了“不以人論事,不以事論人,不因人廢事,不因人廢言”[3]P117。這正是黨史研究必需的方法和態(tài)度,是蔡和森研究黨史的一個重要特色。在黨的歷史上,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間,辯證分析法并沒有被很好地貫徹下去,對事件或人物的評價有失客觀公正。面對“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被歪曲的史實,我們急需撥亂反正,恢復歷史的真實面目,因此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我們都在強調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要沖破傳統(tǒng)思維和個人好惡的束縛,還歷史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經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努力,我們已糾正了過去被歪曲、篡改了的歷史事實,黨史研究在實事求是的道路上已經前進了一大步,但仍有些許不足。而在我們當代的黨史研究過程中又新出現(xiàn)了許多新問題,研究過程中又出現(xiàn)了許多新資料和新認識,我們需要繼續(xù)解放思想,充分掌握各種史實資料,進一步沖破傳統(tǒng)思維和個人好惡的束縛,使黨史研究更加真實、更加深入?!?/p>
參考文獻:
[1]蔡和森.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周一平.試論蔡和森研究中共黨史的特色[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93(2).
責任編輯 馬永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