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毅軍
陳云同彭真第一次見面是在1938年9月于延安舉行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當時,陳云任中央組織部部長,彭真任北方局組織部部長。1941年8月,中央決定彭真留中央工作。彭真在中央第一個職務就是擔任以陳云為主任的中央組織委員會委員,并協(xié)同康生、陳云負責研究選派干部去滿洲工作事宜。陳云和彭真雖相識較晚,但相識后就在一起工作了。
進軍東北前,陳云、彭真一起被選為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開始進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
東北,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其實,中共早就籌謀發(fā)展東北并爭取控制東北。
1938年5月、8月,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不久,朱德、彭德懷就兩次電示彭真、聶榮臻創(chuàng)建冀熱察抗日根據(jù)地,向東北發(fā)展。1942年7月9日,毛澤東曾同劉少奇探討過戰(zhàn)后把八路軍、新四軍集中到東三省的問題。
隨著抗戰(zhàn)形勢的發(fā)展,為收復東北配備干部問題日益迫切。1944年10月7日,毛澤東指出:今后主要發(fā)展方向是南方,江南、湖南、河南;同時要注意東北,還要準備蘇聯(lián)打日本。在干部配備上,主要是注意南方,同時注意東北。關于向東北發(fā)展的問題,毛澤東提出由熟悉北方分局情況的彭真、聶榮臻商議提出方案。11月23日,彭真提出,1945年2月派干部去東北,現(xiàn)在就著手準備,1月就可以出發(fā)。
1945年4月至6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5月31日,毛澤東在七大所做報告中明確提出了關于爭取東北的戰(zhàn)略任務。6月10日,七大閉幕的前一天,本來是討論和表決選舉問題,而毛澤東在《關于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選舉問題》的講話中又再次強調東北的重要性:
東北是很重要的,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把現(xiàn)有的一切根據(jù)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那末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當然,其他根據(jù)地沒有丟,我們又有了東北,中國革命的基礎就更鞏固了。
顯然,毛澤東的強調,很快就引起了陳云、彭真等中共領導人的共鳴。這時,陳云以主要精力抓西北財政經(jīng)濟工作。作為中組部代理部長的彭真,根據(jù)中央決定,從各方面抽調干部,為七大以后大批干部和部隊到東北做準備。在他的領導下,中組部很快列出名單,集中相關干部在中央黨校培訓,并組建赴東北干部團,配備帶隊干部,分成若干小組準備隨時出發(fā)。
蘇聯(lián)軍隊進入東北向日本關東軍發(fā)動大規(guī)模進攻后,中央于8月10日發(fā)出《關于蘇聯(lián)參戰(zhàn)后準備進占城市及交通要道的指示》。12日,中央決定由中組部集中在延安的東北干部及確定赴東北工作的干部組成訓練班,準備前往東北工作。與此同時,中央還準備第二批干部開赴東北,并向沿路各地黨委發(fā)出指示,要求安全、迅速把派赴東北的干部轉送東北。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的形勢瞬息萬變。這時,遠在大西南的蔣介石于8月14日、20日、23日連電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原來,蔣介石軍事準備還沒有就緒,對東北更是鞭長莫及。他想通過和談爭取時間,把遠在西南、西北地區(qū)的精銳大規(guī)模地運往華東、華北等地,搶奪勝利果實。這樣,在全國抗戰(zhàn)取得勝利的歷史轉折關頭,東北成為全國時局的焦點。
為避免內戰(zhàn)、爭取和平,毛澤東決定去重慶。臨行前,他排兵布陣,調兵遣將。在8月23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提議:“我出去,決定少奇同志代理我的職務,書記處另推陳云、彭真同志為候補書記,以便我和恩來同志出去后,書記處還有五人開會。”
8月26日,毛澤東、周恩來及王若飛等離開延安赴重慶談判。第二天,中央向各中央局、分局和各區(qū)黨委發(fā)出通知:“中央決定毛、周赴渝談判。在毛離延期間,劉少奇同志代理主席職務,并增選陳云、彭真同志為候補書記?!睆拇耍愒坪团碚娉蔀槊珴蓶|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為了爭取東北,劉少奇和朱德、任弼時等反復討論研究,并征得在重慶的毛澤東、周恩來同意后,于9月13日初步擬定由彭真、康生、程子華組成以彭真為書記的中共中央東北局,前往東北,迅速開展東北工作。
9月15日,根據(jù)最新獲得的重要信息,劉少奇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做出以下決定:一是成立東北局,以彭真、陳云、程子華、林楓、伍修權為委員,彭真為書記,代表中央全權領導東北黨和中共組織一切活動,處理一切問題。二是調配100個團架子的干部去東北。三是做出“向北發(fā)展,向南防御”,“爭取控制東北”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
隨后,中央又先后決定羅榮桓、李富春、林彪、高崗、張聞天等16人去東北局工作,并派大批部隊和黨政軍干部前往東北。這樣,中共七大選出的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共77人中,派往東北工作的就達到20人,剛剛增選為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的陳云和彭真,先期即去東北。由此可見,中央把建立東北根據(jù)地放在何等重要的地位。
同機前往東北,陳云、彭真途中遇險;同乘火車剛一到達就了解情況,召開會議,明確任務,做出部署
1945年9月16日,陳云、彭真等乘蘇軍飛機從延安出發(fā)。途中出了事故。據(jù)同行的伍修權回憶說:那是一架道格拉斯式的雙引擎飛機。開始還飛得很正常,后來卻發(fā)生了問題。飛機沒到沈陽,飛到山海關就降落下來,飛行員又很不沉著,匆忙地從跑道中段落下,結果沖出了跑道,猛插到一塊稻田里。飛機尾部翹了起來,機身成垂直狀態(tài)才停住。結果,3人輕傷,葉季壯受了重傷,“彭真也受了腦震蕩。最幸運的是陳云同志,飛機的艙門被撞開時,把他一下子推進了駕駛室,反而沒有受傷”。第二天,他們乘火車前往沈陽。
9月18日,陳云、彭真等到達沈陽西北皇姑屯車站,然后換乘汽車開進沈陽城。他們在市府大樓會見了八路軍冀熱遼軍區(qū)先期到達沈陽的部隊干部。當晚,陳云、彭真等移駐奉系軍閥張作霖在沈陽的官邸和私宅大帥府辦公。19日,彭真、陳云等在大帥府西樓召開東北局第一次擴大會議,傳達中央戰(zhàn)略方針和部署,確定東北局任務。會議要求堅決貫徹執(zhí)行中央力爭控制全東北的指示,組織部隊接管城市,控制交通線,迎接派往東北的大批干部和部隊,準備抗擊國民黨武裝搶占東北。
20日晚至23日晨,彭真、陳云用兩個晝夜時間聽取原東北抗日聯(lián)軍主要負責人、中共東北委員會書記、蘇聯(lián)紅軍駐長春城防副司令周保中和蘇聯(lián)紅軍駐沈陽城防副司令馮仲云的匯報。這些原東北抗聯(lián)的干部在配合蘇聯(lián)紅軍進駐東北57座大中城市后,分別擔任這些城市的城防副司令(城防司令由蘇軍干部擔任)。周保中匯報了東北抗聯(lián)14年的斗爭和進駐東北57座城市的情況,移交了中共東北委員會的全部工作及檔案材料。
彭真和陳云對東北抗聯(lián)堅持抗日斗爭的業(yè)績給以很高的評價,并向周保中、馮仲云等傳達了中央關于完全控制熱河、察哈爾,爭取控制東北的指示精神。陳云明確指出:黨中央、毛主席制定了自力更生、放手發(fā)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的方針。我們不交槍,不當官,要準備打仗。他指示周保中等,要利用你們穿蘇軍軍裝的有利條件,控制鐵路交通沿線,迎接中央派往東北的大批干部。同時,要抓緊對已控城市進行建黨、建軍、建政工作。
隨后,陳云、彭真分頭同駐沈陽的蘇聯(lián)紅軍兩位主要負責人做了正式接洽,初步了解蘇軍對中共爭取控制東北的態(tài)度。他們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向中央報告說:“在紅軍未占領區(qū)及所占大城市十公里以外地區(qū),我軍可以發(fā)展?!?/p>
9月底至10月初,時局發(fā)生了新變化。29日,彭真、陳云收到劉少奇電報,告知國民黨政府赴東北接收的第一批60人由何柱國、蔣經(jīng)國率領,月底出發(fā),故令東北局將“看守的武器彈藥應迅速設法運至熱河、朝陽或山海關附近我老根據(jù)地,否則將可能發(fā)生變化”。
10月15日,根據(jù)中央關于加強北滿工作的指示,陳云從沈陽到達長春,代表東北局與駐長春蘇軍當局接洽,并建立吉林省黨的領導機構,擴大黨所掌握的武裝,分配東北局派到北滿的干部,指揮將武器彈藥軍事裝備運送長春城外。
1945年11月下旬到1946年1月下旬,中央決定撤出大城市,把工作中心放在建立根據(jù)地上,同時指示東北局在大城市附近建立第一道軍事防線,決不可輕易放棄。東北局據(jù)此做出具體部署,認真貫徹中央指示。11月19日,蘇軍駐沈陽代表通知東北局,上級已命令他們將長春路及沿線城市均交國民黨,令東北人民自治軍退至50公里外。所有滿洲境內中共軍隊在蘇軍未走前,均不準與國民黨軍作戰(zhàn)。彭真立即將這一情況告知在哈爾濱的陳云和在長春的周保中。
11月25日至28日,陳云主持召開北滿分局會議,研究東北局勢和對策。30日,陳云起草并與高崗、張聞天聯(lián)名致電東北局并轉中央,提出《對滿洲工作的幾點意見》。《意見》指出:“我們必須承認,首先獨占三大城市及長春鐵路干線以獨占滿洲,這種可能性現(xiàn)在是沒有的。因此,當前在滿洲工作的基本方針,應該不是把我們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這三大城市,而是集中必要的武裝力量,在錦州、沈陽前線給國民黨部隊以可能的打擊,爭取時間。同時,將其他武裝力量及干部,有計劃地主動地和迅速地分散到北滿、東滿、西滿,包括廣大鄉(xiāng)村、中小城市及鐵路支線?!?/p>
12月上旬,彭真主持召開東北局和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會議,研究部隊整編和創(chuàng)立根據(jù)地的工作。會后,彭真發(fā)電報給不在本溪的林彪、陳云、高崗、呂正操、李富春,并報中央:“我們獨占東北目前已不可能,沿長春路各大城市均為國民黨所接收。我在北寧線作戰(zhàn),因主力初到,已不可能阻止國民黨軍隊沿北寧路之前進。因此,我們同頑軍的斗爭應有長期的準備?!彪S后,彭真在本溪召開干部大會,作了《關于目前時局與黨的方針》的報告,進一步闡述了東北局關于時局的意見及建立根據(jù)地的部署。
陳云和彭真認識到,在東北發(fā)展并爭取控制東北,必須迅速組織并接引山東部隊和干部進入,發(fā)展廣大鄉(xiāng)村
陳云和彭真等認為,迅速組織并接引山東部隊和干部進入東北,是初到東北面臨的最緊迫的工作。他們經(jīng)過幾天調查,電告中央書記處并轉在山東的萬毅、羅榮桓等,海運路線有二:“(甲)膠東部隊應在蓬萊龍口八角地上船,向北航行,距遼東半島尖端數(shù)十里后折向東北經(jīng)長山島即可到莊河及莊河東一百里之大孤山,莊河西七十里之明陽山沿岸登陸,上述三地區(qū)現(xiàn)均在我軍手中。”“(乙)渤海魯中部隊可在利津以北之海岸上船到冀東樂亭境海岸登陸或繼續(xù)向山海關以東綏中錦西線登陸均可。”他們還向中央建議:“除山東之部隊外,再從晉察冀等距滿洲最近的地區(qū)迅速抽三萬至四萬老的部隊,以最快速度趕來,以利先機?!?/p>
鑒于威海衛(wèi)方向有美軍潛艇、渤海有美軍軍艦、營口上空有美機偵察,加上蘇軍對中共部隊在東北的活動有所限制,彭真、陳云電告中央并轉羅榮桓、黎玉、蕭華:“由山東來此部隊,在出發(fā)前,行動中,及到達目的地后,都應特別注意隱蔽目標,避免張揚。”同時,他們電告羅榮桓、黎玉:決定山東軍區(qū)五師師長吳克華所率部隊在遼東半島地區(qū)開展工作,“請接電后即轉知吳部直向莊河開動,并向北推進”。
蕭華率山東3萬大軍分散渡海北進,先后在貔子窩等地登陸。在大連登陸當天,蕭華搭乘一列拉煤的火車趕到沈陽,向彭真、陳云匯報。彭真、陳云布置蕭華部在南滿開展工作,并指示他:南滿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中央決定你帶山東渡海來的部隊主力留在南滿,開辟根據(jù)地。從山海關過來的曾克林與唐凱率領的冀熱遼第十六軍分區(qū)的部隊劃歸你們指揮。當前,你們第一位的任務是站穩(wěn)腳跟,控制??冢哟蟛筷牭顷?。同時趁國民黨軍未到的機會剿滅土匪和日偽殘余,放手發(fā)動群眾,改造政權,建立根據(jù)地。利用一切可能整編軍隊,發(fā)展武裝,擴大主力,形成拳頭。蕭華回遼東不幾天,彭真、陳云又致電中央轉蕭華等,指示他們去莊河動員船只,協(xié)助山東部隊迅速北運。蕭華回憶:“這些部隊在我們的接迎下順利地到達預定戰(zhàn)區(qū)?!?/p>
由于組織得當、部署細密,山東及關內一批批部隊和干部得以順利進入東北。10月30日,中央決定成立以林彪為總司令、彭真為第一政治委員的東北人民自治軍(后改稱東北民主聯(lián)軍)。至11月底,到達東北的部隊共11萬余人。從延安及各解放區(qū)抽調的黨政軍干部2萬余人也陸續(xù)到達。這些部隊和干部迅速進入東北,為實現(xiàn)中央提出的發(fā)展東北并爭取控制東北的方針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彭真、陳云根據(jù)中央方針,積極調整東北局的工作重點
黨的工作重點應放在哪里?這是彭真、陳云等必須解決的問題。
9月24日,劉少奇致電彭真、陳云:“較集中的武裝,應布置在靠近熱河、外蒙、蘇聯(lián)、朝鮮的地區(qū),以便生存發(fā)展?!?0月2日,劉少奇又接連電示東北局:“不是首先將主力部署在滿洲門口,抵住蔣介石,而是首先將主力部署在背靠蘇、蒙、朝鮮邊境,以便立穩(wěn)腳跟之后,再爭取大城要道?!薄霸趶碗s情況和任務中,你們不可疏忽任何一個方面。南滿是重要的,北滿決不可忽視?!薄吧綎|部隊已大批運入東北,望即成立東滿指揮機關,負責迅速開辟東滿工作?!薄巴闯闪⒈睗M黨的臨時指導機關(北滿工委),即帶電臺去,以便了解該方情況,并進行工作?!?/p>
為部署北滿、東滿工作,10月15日,陳云由沈陽抵達長春。他除代表東北局與駐長春的蘇軍當局進行接洽、了解國民黨東北行轅在長春的活動情況外,主要精力用于組建中共吉(林)合(江)臨時區(qū)黨委,發(fā)展中共在東滿的武裝力量,并會見派往北滿的干部,向他們介紹情況、分配工作。由于北滿工作的戰(zhàn)略地位越來越重要,11月2日,中央決定組織北滿分局,由陳云任書記?!叭蝿諡榭刂票睗M各地,組織軍隊,建立政權,發(fā)動群眾,鎮(zhèn)壓反革命,鞏固東北之后方?!?/p>
10月中旬,中央致電彭真、陳云、程子華、伍修權:“凡我到東北之曾克林、萬毅、蕭華等部,須迅速集中,加以補整,全力消滅蔣軍。除早已分散者外,不要再分散。此刻我軍須集中作戰(zhàn),暫時不能分散?!薄皩τ诒睗M、東滿暫時只派少數(shù)人員及后到的少數(shù)部隊前去開辟工作?!?/p>
雖然中央調整了東北戰(zhàn)略方針,但陳云和彭真仍認為建設北滿、東滿根據(jù)地十分重要,對那里缺乏骨干力量的局面表示擔憂。
11月下旬,中央再次將占領東北方針由“集中主力,守住東北的大門”調整為“讓開大路,占領兩廂”,把工作重心放在建立鞏固的根據(jù)地上。20日,中央指示東北局:“你們應迅速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基礎,并加強熱河、冀東的工作。應在洮南、赤峰建立后方,做長久打算?!?8日,中央再次致電東北局:應將一部分主力分散,“有重心地建立根據(jù)地”。
11月16日,陳云從沈陽飛抵哈爾濱,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開始主持中共北滿分局的工作。20日,中央派來東北工作的高崗、張聞天、李富春以及王鶴壽、凱豐等抵達東北局所在地沈陽。11月26日,東北局致電中央,提議張聞天任中共合江省委書記,高崗任北滿軍區(qū)司令員,陳云兼政委。同時決定“東北局機關羅(榮桓)、彭(真)、林楓先到本溪,待撫順潛伏之反革命武裝徹底肅清后即轉撫順”,“東、南滿工作暫由東北局直屬”。
在哈爾濱,陳云等致電中央和東北局直陳己見:“在北滿迅速建立根據(jù)地的最大困難,在于老部隊的缺少。”這時北滿的老部隊不到1500人。他們要求東北局從南滿抽調4個大團進入北滿。若能如此,就可以這些老部隊為骨干進行擴軍,“組成5萬人以上有戰(zhàn)斗力的部隊”。
12月10日,劉少奇致電東北局,說:“高陳艷日(二十九日)未完電的估計和意見,我們完全同意?!边@份電報提出的方針,對將北滿建設成為全東北的大后方和鞏固的根據(jù)地,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陳云、高崗等致電東北局并報中央,請示有關北滿分局組成人選問題,1946年1月6日中央復電同意由陳云、高崗、張聞天、李兆麟、張秀山5人組成北滿分局,陳云任書記。
陳云等還多次就整個東北工作向東北局提出建議。12月21日,陳云、高崗致電彭真,根據(jù)東北各根據(jù)地尚未鞏固建立的情況,建議“除以重點確保遼熱邊外,是否將主力部隊更分散些”。幾天后,陳云致電林彪、彭真、羅榮桓,建議乘敵主力在沿北寧線緩慢推進之際,“爭取時間,在西滿、東滿、南滿創(chuàng)造根據(jù)地”?!皷|北局目前的兵力部署與認真督促主力趕到目的地是帶有決定東北全局的性質,請嚴重注意全面的決策,并給我們指示,以便按不同情況布置北滿工作?!?/p>
劉少奇為中央起草致東北局電指出:“高、陳要求派老部隊四個大團到北滿,應從速派去。因在北滿建立武裝與根據(jù)地,將更比較有安全保障的?!眮黼娺€告知了毛澤東關于東北工作的指示。指示明確指出:“我黨現(xiàn)時在東北的任務,是建立根據(jù)地,是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軍事政治的根據(jù)地?!薄胺駝t,我們就有可能站不住腳。”毛澤東著重指出:在確定建立鞏固根據(jù)地的地區(qū)和部署力量之后,“我黨在東北的工作重心是群眾工作”。
出于對北滿、西滿嚴重匪情的認識,陳云多次向中央和東北局提出抽調正規(guī)部隊到北滿、西滿剿匪,建立鞏固根據(jù)地。根據(jù)陳云、高崗的意見,東北局先后決定派劉轉連、晏福生率領的第三五九旅和楊國夫、劉其人率領的渤海軍區(qū)第七師奔赴北滿。
5月14日至23日,陳云主持召開北滿分局擴大會議,討論軍事、剿匪、群眾、財經(jīng)、后勤等工作和土地政策。北滿分局會議結束的第三天,彭真在哈爾濱主持召開東北局會議,研究中共在東北的主力部隊撤至松花江以北后的形勢,決定將北滿分局與東北局合并。陳云發(fā)言說:東北局和北滿分局合并后,要加強群眾工作,還有軍工、錢糧這一大套工作。有了這些,才能應付將來的戰(zhàn)爭,才能使北滿真正成為全滿洲的后方。要搞東北的西邊和東邊,要在兩邊的廣大地區(qū)建立根據(jù)地?,F(xiàn)在,我們在軍事上還沒有做到真正的人民戰(zhàn)爭,很多群眾還在觀望。我們要與人民相結合,使人民與我軍一同作戰(zhàn)。
會后,東北局于6月1日發(fā)出《關于四平戰(zhàn)役后東北形勢與任務的指示》,指出:目前的“形勢是異常嚴重的”。克服當前危機、轉變當前局面的中心一環(huán)是,“全黨全軍動員一切力量迅速深入普遍發(fā)動群眾,主要是深入發(fā)動農(nóng)民群眾,徹底肅清土匪,解決土地問題”。
6月16日,中央向東北局發(fā)出由劉少奇起草、經(jīng)毛澤東修改的關于東北局主要領導干部重新分工的決定電報。電報全文如下:
東北局:
目前東北形勢嚴重,為了統(tǒng)一領導,決定以林彪為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lián)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以彭真、羅榮桓、高崗、陳云四同志為東北局副書記兼副政委。并以林、彭、羅、高、陳五人組成東北局常委。中央認為這種分工在目前情況下不但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中央相信,諸同志必能和衷共濟,在重新分工下團結一致,為克服困難、爭取勝利而奮斗。
中央 已銑
6月24日,林彪主持召開東北局會議,傳達中央6月16日決定,討論東北局領導新的分工,決定:高崗擔任東北局秘書長,并擔任群眾工作;彭真分管解放區(qū)、敵占區(qū)的城市工作,并擔任社會部工作;陳云擔任財政、經(jīng)濟與后勤工作;林彪擔任書記與對外談判的領導;等等。
毛澤東修改陳云起草、東北局討論通過的決議稿,回顧中共在東北斗爭的歷史,充分肯定了彭真和陳云在東北卓有成效的工作
為全面落實中央關于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jù)地的指示,總結東北局9個月來的工作,分析東北形勢,提出當前任務,1946年7月3日至11日,東北局在哈爾濱召開擴大會議。
會前,東北局委托陳云就形勢與任務問題起草一個決議。7月3日上午,東北局常委會議討論、修改了《關于形勢與任務的決議》草稿。7月7日,會議通過了決議稿。
7月11日,毛澤東為中央起草了致林彪電,對決議稿提出了修改意見。中央的修改意見共4條,特別是對決議稿第一段關于形勢問題重新做了改寫:
去年八月,英勇的蘇聯(lián)紅軍來到中國,進攻日本侵略者,我東北民主聯(lián)軍與東北人民配合紅軍作戰(zhàn),消滅日寇與偽滿,替東北人民開辟了自由生活的道路。我黨在東北,從日寇侵入之日起,即領導東北人民組織抗日義勇軍,反對了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進行了長期英勇斗爭。對日反攻以后,我黨更從關內派遣大批軍隊與大批干部至東北,幫助東北人民創(chuàng)造了廣大的東北解放區(qū)。但是,喪失東北有罪、收復東北無功的蔣介石,在美國反動派援助之下,違背和平約言,大舉進攻東北解放區(qū)。我東北民主聯(lián)軍與東北人民,從去年十一月山海關戰(zhàn)役起,至今年六月七日兩軍停戰(zhàn)這一時期內,舉行了英勇堅決的自衛(wèi)戰(zhàn)爭。目前雙方雖尚在停戰(zhàn)狀態(tài),但戰(zhàn)爭仍有再爆發(fā)之可能。東北廣大地區(qū)的群眾工作與土地問題的解決,尚處在開始階段,我農(nóng)村根據(jù)地尚不鞏固,我干部中尚有許多人不認識深入農(nóng)村從事長期艱苦斗爭以建立根據(jù)地的必要與重要性。目前國際國內形勢有利于我黨建立東北根據(jù)地與粉碎蔣軍可能的再進攻,但是必須承認自己的弱點與克服這些弱點,方能達到目的。
中央重新改寫后的第一段充分肯定了東北解放戰(zhàn)爭那段時間彭真和陳云等領導東北軍民英勇斗爭的重大成果,是符合實際的。
陳云晚年回憶“七七決議”時說:“東北解放戰(zhàn)爭初期東北局內部在工作方針上確實存在過意見分歧?!薄叭绻皇且院笤谝痪潘牧陽|北局召開會議,做出‘七七決議,改變了以前的方針,那末,結果很可能不僅大城市占不住,整個東北也占不住,遼沈戰(zhàn)役的勝利也會被推遲。”
關于彭真主持東北局工作那段歷史,除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林彪定為彭真的一大“罪行”大加撻伐之外,彭真自己要么不講、“是非留待后人評”,要么嚴格律己、只做自我批評。1947年7月,彭真從東北到西柏坡中央工委后,即于9月20日致信毛澤東并周恩來、任弼時,匯報了東北工作情況,并就他主持東北局工作期間存在的問題做了自我批評。1954年2月,七屆四中全會批判高崗、饒漱石時,彭真按照中央的要求,對自己在東北期間的工作再次做了自我批評。
1988年11月,在東北解放戰(zhàn)爭勝利40周年之際,彭真專門撰寫文章紀念,回顧了東北解放戰(zhàn)爭的頭9個月的戰(zhàn)斗歷程。文章指出,這一時期,“東北的戰(zhàn)略決策、工作方針、作戰(zhàn)方針乃至重大戰(zhàn)役部署,都是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或者批準的。東北局、東總嚴肅地執(zhí)行了中央、中央軍委、毛主席的決定、指示、命令……”
彭真說:關于東北解放戰(zhàn)爭頭9個月(我主持東北局工作)那段歷史的是非曲直,我40年沒有講話。1948年,毛主席從陜北到西柏坡后,他第一次見我,上來就問:“東北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沒有講,主要是考慮到當時戰(zhàn)略決戰(zhàn)在即,不愿干擾主席,影響大局。建國后,有一次在北戴河,毛主席又問我:“當年東北到底是怎么回事?”我還是沒有講,也是不愿干擾主席,影響大局?,F(xiàn)在要講,就要實事求是,不做推斷,不去爭論,不批評任何人,不粉飾任何事,字字句句都要有根有據(jù),經(jīng)得起歷史的檢驗。
彭真認為,當年東北問題牽扯著錯綜復雜的矛盾,形勢又不斷發(fā)生巨大的變化。開頭,不光我們(這些沒有在東北工作、生活過的人)對那里的情況不了解,就是東北的同志在時隔14年以后再回到那里,也不熟悉了,許多情況都要從頭摸起。中央、中央軍委、毛主席根據(jù)形勢變化,適時調整部署、方針,是正常的。東北局領導內部在工作問題上有不同意見,也是正常的。時至今日,也還有不同意見嘛!有沒有兩條路線?拿事實做證明,沒有。不論東北局、東總,還是我個人,都是嚴肅執(zhí)行中央、中央軍委、毛主席的決定、指示、命令的,沒有另搞一套。當然,在那九個月的工作中也有失誤,需要總結,需要吸取,但不存在與毛主席革命路線相對立的所謂“錯誤路線”。毛主席也從來沒有講過東北那一段有什么“兩條路線”。這一點有必要嚴肅地向后人做出交代。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副巡視員,主要從事鄧小平、陳云、任弼時等老一輩革命家軍事思想和生平研究工作)
責任編輯 張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