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中
同病相憐出自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楚國奸臣費無極殺害了郤宛全家。郤宛的親戚伯暿連夜逃到吳國,向吳王和伍子胥訴說了這場慘劇。曾經(jīng)同樣受費無極迫害而流亡的伍子胥說:“咱們有一樣的冤仇,你聽過《河上歌》嗎,這首歌真讓人有同病相憐之感啊!”
同病相憐是因為“共情”。就像我們常??吹降哪菢?,學習不好的學生總是一起行動,他們覺得自己總是被同學看不起,不招老師待見,受家長批評,混在一起正好能夠相互理解。還有一些喪偶的老人,他們往往更愿意待在一起,同是“天涯淪落人”才容易找到共同語言,相互取暖。的確,我們看到別人流淚,只能知道他們很痛苦,但卻不能真正體會究竟是什么情感讓他們哭泣。如果自己曾有過類似的親身經(jīng)歷,在看到別人痛苦時,就會激活我們大腦中痛苦的“體驗記憶”,讓你重溫當時的感受,這樣就會與對方產(chǎn)生更深層次的共情了。
無論古代英雄惺惺相惜,還是現(xiàn)代人的同憂相救,都能激發(fā)起心底最善良的情感。如果你發(fā)現(xiàn)身邊有人正經(jīng)歷著你曾經(jīng)歷過的痛苦,最好的安慰方法就是,告訴對方你當時的感受,然后再把自己如何熬過最艱難的日子的經(jīng)驗與他們分享。這恐怕只有你能做到。
不過,同病相憐并不意味著“求同”不“存異”。你們不能因此排斥其他人,形成小團體,如果只“求同”,就會使個人心靈漸漸枯萎,視野也越來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