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與權威(上)
有效的危機處理依賴機制,但機制本身并不能產生權威,權威必須通過人的作用展現。
金一南
本刊顧問,國防大學戰(zhàn)略研究所所長,少將,博士生導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國家安全戰(zhàn)略、國際沖突與危機處理等。
研究危機與權威的關系問題時,國際政治往往要揭示下面四個相互矛盾的現象。
第一,危機侵蝕權威。這點并不復雜,危機本身就是對權威的藐視與挑戰(zhàn)。甚至可以說沒有這種藐視與挑戰(zhàn),也就沒有了危機本身。
第二,危機中又最需要權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危機本身的突發(fā)性和危機中前景的不確定性,使人們普遍渴望通過權威克服危機時刻的不確定感;二是危機決策作為非常規(guī)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必須來自權威方面的核準和議定;三是危機處理中最需要的力量整合,只有通過權威才能有效完成。
第三,危機中往往又最缺乏權威,多集中于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在撲朔迷離的亂象中情況不清、發(fā)展不明,決心難下;二是危機決策所包含的巨大責任和風險,使人望而卻步;三是出自對喪失權威的擔心,自覺不自覺地在危機中躲避和放棄領導權。這的確是一個矛盾現象:危機中最需要權威,又最缺乏權威。權威缺失,往往成為危機處理失敗的開始。
第四,危機中又誕生新的權威。危機環(huán)境中對危險方向的判斷、對威脅程度的估計、對應對措施的選擇,是對領導者素質最為嚴峻的考驗和最為全面的檢驗。危機過程也許短暫,但公眾注意力高度集中,事件進程分外明顯,領導者的正確應對,果斷處置,有效控制,往往會以平時數倍甚至數十倍的效益,化為新權威形成的基礎和資源。所以危機既是權威的風險,也是權威的機遇。
有效的危機處理依賴機制,但機制本身并不能產生權威,權威必須通過人的作用展現?;粮裾f:檢驗政治領導人的水平,是看其能否在事變發(fā)生之前對其做出充分的估計。其實問題不止于此。對危機決策來說,領導者真正面臨的困難并不是缺乏對情況的掌握,也不是缺乏對危險性質的判斷,甚至不是缺乏對結局的設想。真正的困難是在了解了形勢、了解了對手、了解了危險之后,多種利害交織中對自身承擔風險能力的判斷與衡量。危機中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了解情況越多越猶豫,掌握情況越多決心越難下。這是危機中思維的關節(jié)點。這個關節(jié)點可能沖過去,也可能沖不過去。不論是否能夠沖過去,都可以看到危機中嚴重的風險和巨大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心理沖擊,其影響大大高于危機本身所具有的客觀能量。
危機中有效權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控制事態(tài)。從根本上說,危機處理的第一要務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控制事態(tài);不是追求實現最佳目標,而是避免出現最壞結局。聯邦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一句話:“真正的問題是無法解決的,我們只能因勢利導”,成為危機處理中一句名言。要因勢利導,就不能失控。要控制事態(tài),就要引導輿論,掌握力量,把握局面,控制就是因勢利導的第一步。它提示我們針對危機必須有所行動。雖然行動不一定能夠完全實現控制,但是不行動卻肯定會使危機處于失控狀態(tài)。
在追求控制、避免失控的過程中,一定的妥協(xié)退讓不但必要,而且不可缺少。如果不妥協(xié)、不退讓就能實現控制,危機很可能原本就不會發(fā)生。但即使在妥協(xié)和退讓過程中也不能忘記,危機控制能力最終不會取決于左右逢源和上下周旋的能力,而是來源于對危機升級能力。要有效控制和制約危機的進一步擴大和升級,則必須具有能夠使危機升級并且升級后使對方遭受更大損害的能力,這是最根本的危機控制能力。不具備這種能力,不但難以擺脫被動,更加難以實現主導。
第二,承擔風險。促人挺身而出的,是責任;使人望而卻步的,則是風險。如果說控制能力是危機中權威必須具有的關鍵能力,那么承擔風險,就是危機中領導者不可回避也無法回避的現實責任。認為危機中可以不冒風險,能夠找到一種100%正確、100%保險、萬無一失的處理方案,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有百利而無一弊的方案在危機處理中從來沒有,有的只是在風險與目標中進行利益權衡。
要看到,危機中面臨的風險由應付危機的能力決定,也由確立的目標決定。應付威脅的能力越強,危機中的風險越小,反之越大。確立的目標越高,風險越大,反之則越小。要降低風險,一是增強力量系數,二是降低目標值。當增強力量系數受到諸多客觀因素限制時,降低目標值就成為領導者在危機中規(guī)避風險、化解風險的普遍選擇:使目標有限化、目標多樣化、目標實現逐步化如此等等。降低目標就是降低風險,分散目標就是分散風險。但在此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目標定得再低,也不能低于國家利益基線。一旦低于這條利益基線,風險便會從另一個側面陡然升高。這是危機應對中的一條定律。利益從來與風險成正比。危機中任何處置措施的選定都會面臨風險,任何方案的實施都必須克服風險,無法躲避。敢于面對風險、承擔責任,才有可能適時控制局勢,邁出化解風險的第一步。得不到化解的風險,往往要導致更大的風險和損害。(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