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健雄 唐文皓
·專題論壇·
前言
——老年消化道腫瘤診治前景
唐健雄 唐文皓
唐健雄 教授
消化道腫瘤目前在腫瘤發(fā)病中占首位,其起病隱匿,早期大部分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xiàn),很多患者確診時已處于進展期,部分患者由于缺乏準確的臨床評估,失去了有效的治療機會,其預后至今仍不理想。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我們將遇到更多一般情況較差,常合并心、腦、肺等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近年來,隨著新型內鏡、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等影像學和腫瘤生物標志物等新技術、新設備的開展,在高危人群的篩查、早期診斷和術前分期、治療等方面都有可喜的進步。然而,尋找簡便、高效、痛苦少的檢查、化驗手段,仍然是老年消化道腫瘤診治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
消化道內鏡檢查可直觀顯示病變,獲得病理結果。但是其禁忌證、并發(fā)癥較多,操作技術復雜,且僅能顯示黏膜及黏膜下病變,存在盲區(qū),管腔狹窄者無法通過,檢查有一定痛苦,部分患者不易接受。目前普通內鏡在診斷消化道早期腫瘤方面主要起篩查的作用,發(fā)現(xiàn)早期腫瘤的可疑病變處,便于新型內鏡進一步觀察,大大提高了對早期腫瘤發(fā)現(xiàn)和確診的可能性。新型內鏡主要有放大內鏡、色素內鏡、窄帶內鏡、熒光內鏡、共聚焦內鏡等。這些新技術的開展為消化道腫瘤的早期發(fā)現(xiàn)提供了良好的檢查手段。超聲內鏡是臨床應用相對成熟的新型內鏡,既可通過內鏡觀察黏膜表面形態(tài),也可行超聲掃描顯示胃腸壁的分層,對病變浸潤深度做出精確判定,有助于術前評估。超聲內鏡是目前評價直腸病變浸潤深度最準確的方法,對腸旁淋巴結轉移情況也能做出較準確地判斷。超聲內鏡也可判定胃癌浸潤深度、胃周淋巴結轉移情況,對T1~T3和N1期病例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在超聲內鏡引導下細針穿刺活檢用于消化道腫瘤的診斷具有較高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應用內鏡治療早期消化道腫瘤已經(jīng)不再新鮮,主要包括2類,一類是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和內鏡下黏膜下剝離術;另一類應用高頻電凝、氬氣刀凝固等方法去除腫瘤。
隨著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胃腸道造影、核磁共振成像(MRI)胃腸道造影、PET-CT等新技術在腫瘤的早期診斷、分期分級等方面的開展,使消化道腫瘤的影像診斷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螺旋CT三維成像檢查患者無痛苦,尤其適合高齡體弱、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且有較高的敏感性、特異性、安全性。臨床普遍沿用CT對胃癌的淋巴結轉移及肝、肺以及腹膜等轉移灶的診斷標準。德國、美國等國家已將CT結腸成像技術用于結腸癌的早期篩查。隨著CT仿真內鏡及多平面重建等技術的發(fā)展,不僅能清晰觀察胃壁及胃腔內外的改變,而且能直觀、立體地觀察胃癌的形態(tài)、范圍。
MRI胃腸道造影具有多角度、多參數(shù)成像方式、高軟組織分辨率及無輻射損傷等優(yōu)勢。但含磁性植入物患者無法檢查,檢查時間較長,年老體弱患者難以保持平穩(wěn)呼吸,影響檢查效果。MRI對直腸腫瘤術前分期、治療方案制定等能提供客觀依據(jù)。其診斷直腸腫瘤T分期的準確性為63.0%~87.0%。應用MRI觀察淋巴結,敏感性達85%,特異性達97%。對晚期直腸癌診斷MRI可能比超聲內鏡更具優(yōu)勢。MRI在胃癌診斷和分期中的應用日趨增多。MRI胃癌T分期準確率可達76%~88%。但對胃癌N、M 分期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
PET-CT對胃腸道腫瘤的術前評估、復發(fā)的監(jiān)測、再分期等較為理想,尤其對遠處轉移的評價有很高價值。PET-CT可以反映病灶局部的代謝狀況,對于淋巴結轉移,其診斷準確率高于傳統(tǒng)影像學手段。但對胃、腸道腫瘤顯示尚存在盲區(qū),尚不能取代其他常規(guī)檢查。
腫瘤標記物與放射檢查、內鏡相比較,檢測費用和患者的不便都最少,在臨床診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消化道腫瘤的標記物主要包括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CA50、糖類抗原CA19-9、糖類抗原CA72-4等。其中CEA、CA19-9、CA72-4與胃癌、腸癌關系較為密切。然而,至今臨床診斷中沒有一種腫瘤標記物具備足夠的特異性和靈敏度。因此國內外學者建議聯(lián)合應用CEA、CA19-9和CA72-4進行消化道腫瘤篩查,這樣可以提高靈敏度,對腫瘤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消化道腫瘤是普外科最常見的腫瘤,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展,越來越多的中老年患者將受到消化道腫瘤的危害。因此,研發(fā)和臨床使用新型內鏡、影像學檢查、腫瘤標記物等,對老年消化道腫瘤患者進行合理、有效的診治,具有廣闊前景。
200040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yī)院普外科
R 735.3
A
10.3969/j.issn.1003-9198.2015.05.001
2015-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