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人不倦的尤老師
如果我們細心留意,那些生活中反復被渣男欺負得死去活來還不能痛下決心分手的姑娘,在生活中也普遍愚鈍,這與喜不喜歡受虐無關。你質問她,她只會和你說: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
其實她不懂這些道理,她只是聽過,只是知道,但并不懂,所以做不到,說白了,因為蠢。什么叫懂,你知道從20樓跳下去會死,所以你就不會跳。
渣男與傻逼,一方不斷地折磨,蹂躪,拋棄一方,而另一方不斷原諒,被施與小恩小惠就重新燃起一顆圣母心,決定感化對方,認為愛情充滿希望。于是另一方繼續(xù)折磨,蹂躪,拋棄,反反復復。這種關系像極了銀行搶劫犯與被劫持者之間的關系,渣男就是搶劫犯,傻逼就是被劫持者。在某些特定情況下被劫持者對搶劫犯反而產(chǎn)生了某些特定的情感依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斯德哥爾摩癥候群。
當一個人(這里不僅僅是女生)的生活中不具備自己所追求的東西,當你已經(jīng)拒絕在知識上有更多的吸收,當你不敢在精神生活上有更多的奢望,當你已經(jīng)放棄了對自己的人生做美妙的規(guī)劃時,你已經(jīng)完蛋了。
在你的生命中,愛情是一切,渣男變成了唯一的主心骨,你的靈魂就捆綁在這唯一的稻草上(我瞎扯的,你還哪來的靈魂),此時此刻你是那個被劫持者,你原本應該想如何逃離,應該如何迎接新生活,世界上有很多地方等著你去,有很多好玩的事情等著你做。
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不可能了。你把所有的希望,你的命從自己的手里,交到了搶劫犯的手里,那自然他就是你的一切,他死你也死,他活你才能活,無論他多渣,他就是你的唯一,是你的命。
聽朋友說過這么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一對戀人,高中就開始相愛,男生為了和女生考到同一所大學很努力地讀書,最后女生考砸變成了異地,于是男生為了“守護”愛情,放棄了學業(yè),跑到了外地做小工,只為和他女朋友在一個城市,最后在學校旁邊開了一個店,兩個人終于修成正果。
那傻子在闡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分明看到了他兩眼冒著金光。但如果最后崩了,女孩兒沒要他,或者兩個人誰最后變心了,那評價就變成了:我就說吧,沒主見的男人要不得,活該!
在我看來,提倡愛情以結果來論好壞的人,讓人反胃。這個男生從頭至尾只能是一個愛奴罷了,在他選擇放棄自己人生的時候,在愛情里他已經(jīng)不是獨立的個體,愛情只是他的囚籠。
如果你把這個故事說給一個傻女聽,她多數(shù)也兩眼放光,為什么?因為她們認為,所有的忍受,自己所有的愚蠢能夠被自己無限原諒,原因就是她們相信:說不定可以換來一個好的結果。
但在愛情里,從來就不以成敗論英雄。
如果一段愛情是健康的,美妙的,那我們不會因為最終這兩個人有沒有在一起而改變我們的判斷,畢竟愛情不是以結婚為唯一目的的,是相互欣賞。即便你的愛情最終結成了果實,但在追逐的過程中,你放棄自我,放棄了自己應有的尊嚴,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他人的手上,那你又有什么立場談論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