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黃花,今日故事。進入網(wǎng)絡時代以來,我們的生活中,似乎從來都是熱鬧的——一個個新聞事件,為我們帶來一場接一場的狂歡盛宴。即使你足不出戶,即使你身處校園,你還是會被某些新聞砸中,繼而陷入討論。問題是:讀新聞,對我們的人生真的有用嗎?
思考這一問題,更是在肅清我們的迷惘,調整我們人生的航向。
【聲音】
李 敖:讀新聞是一種壞習慣
看大事記之類這些書,可以提醒人:任何轟動一時的新聞,都是過眼煙云以后的一行字,甚至一行字都輪不上。
有些新聞性的節(jié)目,你以為不知道是不行的,其實也是一種壞習慣。這種壞習慣,跟看報一樣。
這種壞習慣,叫作“追新聞屁”。一件新聞,從開始到結束,前后拖個七八天,一二十天,是常事。這件新聞,其實只知道一行概要就足夠了,并不需要跟著它跑,跟著它跑,就是精神時間的大浪費。對這種新聞,你最幸福的自理方式是當你得知的時候,它已經(jīng)結束了,就好像知道一場球賽一場棋局已賽過了,知道誰贏誰輸了,如此而已。不然的話,你跟著它跑,它就吊足你胃口。所以,基本上,“追新聞屁”和看賽球看下棋同一性質,為了過癮另當別論,若說為了對自己有益而這樣做,則很難成立。因為“追新聞屁”所花的精神和時間,都是得不償失的,事倍功半的。你不聞不問,不久以后,在上周或上月大事記中,或在綜合報道中,花一分鐘就可得到結果,當然缺少細節(jié),但要那么多細節(jié)干什么呢?人一天的精神時間有限,該把有限的精神時間,用來做最值得做的而不是做值得做的,這一點最重要。
(選自《我為什么不看電視節(jié)目》一文)
【觀點】
回應時代的呼喚
@原 陽
通過理解這些立場迥異、包容萬象的新聞,我們可以保持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這無論對學習還是生活都是異常寶貴的。
唐代詩人劉皂在著名的思鄉(xiāng)詩《渡桑干》中描述了一種矛盾的羈旅之情:“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作者終于要回到離別十年的故土,行至中途突然“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過去只感懷鄉(xiāng)之情,而萬萬沒有想到,在并州久客的十年之中,不知不覺地并州已成為詩人心中第二故鄉(xiāng)。當再渡桑干,回望東邊愈去愈遠的并州時,“憶咸陽”和“望并州”在作者心里,究竟哪一邊更有分量,也難于斷言了??臻g上的并州與咸陽,和時間上的過去與將來交織在一處,這種身不由己的無奈是悲涼而又絕望的。
之所以會有種微妙同時又非常真實的心情,除了詩人迥異于常人的敏感與才情,更重要是由于當時客觀條件的限制:一次分別可能等同于生離死別。路途遙遙、書信不便,即使偶爾的魚雁傳書,也不足緩解刻骨銘心的思念。人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圈,親朋好友的狀況只能憑回憶去揣測,更枉論對社會的認知了。但如今我們可能再也體會不到劉皂當年的情懷:從太原開往西安的高鐵,讓千里只在頃刻之間,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讓遠在天涯的故人也可以在眼前言笑晏晏。
從大的角度來講,時代的變遷改造著我們的方方面面,作為個體只有適應時代才能確定自身的位置。所以我們多接觸外圍世界,用當前一句很流行的話來說,是“請不要辜負這個時代”。當科技已帶來前所未有的便捷,我們依舊選擇固步自封時,只會更加迷茫。從這幾年流行的穿越小說來看,即使穿越到異界,主角的金手指也是腦海中的財富。顯然,網(wǎng)文作者也已認識到了知識就是第一生產(chǎn)力的重要性。我們所要做的,是不被紛亂的新聞擾亂我們的視線,不沉迷于瑣碎的社會花邊,更好地充實自己。
從生活的角度來講,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交際圈子。如果在學校,同學們無論談及什么時你總是瞠目結舌的呆萌狀,或者默默無聞地聆聽,難免會影響到自身的高大形象。讀新聞并不是讓我們無所不能地充英雄,而是可以讓我們在同齡人、大人的交往時能談吐自然。即便從功利的角度來看,無論是作文素材、政史地的知識應用,還是高校自主招生,近年來對視野的廣闊也越發(fā)看中,這也需要我們平時的積累。
從自我的角度講,我們生來如同一張白紙,由學校、家長對我們進行描摹。但對成長最為關鍵的,還是自我對外界的認知能力。每天花些微的時間瀏覽一些東西,可以保證我們對外界保持知了的狀態(tài),讓將來步入社會時不是那樣的猝不及防。最為重要的,通過理解這些立場迥異、包容萬象的新聞,我們可以保持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對學習、生活都是異常寶貴的。
世界著名的天文學家魯?shù)婪蛟鴮⒆约旱目破沼钪娴闹髅麨椤肚|個太陽》,意為宇宙中有千億個銀河系,每個銀河系中有千億個太陽待我們探索。而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類的視野更為寬廣,用萬億個太陽來形容宇宙也不為過。我們在宇宙中是如此渺小卻又如此偉大,星辰大海中我們如此獨特,仰望星空時如果我們只是沉湎于自身的零碎一角,豈不過于揮霍這獨一無二的種子?
新聞與寫作
@吳華超
那些“為關注而關注”“為討論而討論”除了帶給人一時的滿足之外,實質毫無意義。
2013年,國內的圖書市場上出現(xiàn)兩本關注度和爭議同樣驚人的新書:《看見》和《第七天》,作者分別為央視記者柴靜和著名作家余華。前者是帶有自傳意味的紀實性文體,后者則是幻想性質的長篇小說。看似風馬牛不相及,而實質上二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都與社會新聞緊密相關。
《兄弟》之后蟄伏七年,余華這次帶來和以往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同的新書《第七天》,上市之后立即引發(fā)巨大爭議。而爭議的來源都繞不開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書中的素材取自近年來的社會新聞,甚至有的甚至“新”到一部分讀者難以接受——剛剛過去的一條社會新聞,還沒有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便被最具號召力的作家寫進書里,這是在過去沒有過的現(xiàn)象。因此引發(fā)了一部分人的不安:大師的作品應當是穩(wěn)妥的、不被懷疑的,而眼前正在經(jīng)歷時間考驗的社會新聞和描寫它們的作品,這一切都正在經(jīng)歷檢驗,我們也是其中的檢驗者。
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引發(fā)他們的不安。而這一切的根源則來自于長久的、對穩(wěn)定性的盲目依賴,不敢接受任何被顛覆的可能性。是的,采用新聞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尤其是文學創(chuàng)作,需要經(jīng)歷巨大的風險,很可能會流于表面羅列。但余華這樣做了——多年來,作為一個殿堂級別的作家,早已不必再為名利左右。必定是某種驅使讓他主動地去冒一個風險。endprint
那么,這種驅使又是什么呢?
作為爭議同樣巨大的新書,《看見》羅列的則是一系列和同名電視節(jié)目相匹配的社會事件,及其背后沉沒于歷史洪流中的真實細節(jié)和個人感悟。從非典、汶川地震到“兩會”報道、北京奧運,十年的時間里,作為媒體人,柴靜以最近的距離見證了中國社會發(fā)展中的每一次重大事件。有人認為《看見》遠不止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更可看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出于作者的職業(yè)、身份等因素,書中內容和自然“新聞”密不可分,換一種說法,則是本書的創(chuàng)作素材全部來源于社會新聞。
拋開柴靜本人的個人魅力和思想鋒芒,站在閱讀者的角度來看,這一場依賴于社會新聞的寫作究竟帶來了什么樣的意義?我們是否真的需要如此深入地了解這些社會事件?我們是否真的需要新聞?
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新聞比過去任何時候都來得及時,討論得熱烈,消退得快——我們并未能完全消化當天的新聞內容,翌日醒來又是新的、更具爆發(fā)力的新聞襲來。
那么,當下新聞的意義僅僅在于劇烈的討論后帶給人的滿足感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們需要的是更具體、全局地了解社會事件的因果,需要更深入地觸碰事件背后的人性,需要正確和理性地對待事件帶來的后果。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陷入由一場場爭論帶來的滿足感當中。而正是這些需要,驅動“新聞”成為創(chuàng)作者的素材。其實他們最清楚:那些“為關注而關注”“為討論而討論”除了帶給人一時的滿足之外,實質毫無意義。
【鏈接】
回避新聞的三個理由
第一,我們的大腦對于駭人聽聞的、與人物相關的、喧鬧的和變換快的刺激會有極為強烈的反應;而對于抽象的、復雜的、需要解釋的信息則有著極為微弱的反應。新聞制作者便利用了這一點。吸引人的故事、顯眼的圖片和聳人聽聞的“事實”會牢牢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結果就是所有構思縝密的、復雜的、抽象的和不易看透的內容都會自動地被隱去,盡管這些內容與我們的生活和對世界的理解更加相關。所以說為新聞消費的結果就是憑借一張錯誤的危機入場券在大腦中閑逛?;ㄥX去看新聞的人會把大多數(shù)話題的重要性完全估計錯誤,他們在報紙上讀到的那些危機不是真正的危機。
第二,新聞的意義是不大的。人們可以在過去的1年內看完大約一萬則短新聞——每天約30則。請你很誠實地說出一則新聞,它使你能比以前做出更好的決定——對你的生活、事業(yè)或生意。新聞機構要的是使你相信,他們給你提供了更具競爭力的優(yōu)勢,很多人就這樣受騙了。
第三,浪費時間。普通人因為新聞平均每周浪費半個工作日。從全球范圍看來,這給生產(chǎn)力帶來的損失是很大的。10億人每關注一個小時加起來就是10億個小時,換算過來就是:有2000個人的壽命被新聞消耗了——比恐怖襲擊造成的死亡人數(shù)還多9倍,這個視角雖然很諷刺但也很現(xiàn)實。
【結語】
讀新聞,真的對我們有用嗎?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比如原陽所言,讀新聞可以讓我們保持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如吳華超所言,那些聳人聽聞的標題,除了讓我們“為關注而關注”,實質上毫無意義。幾十年前,李敖發(fā)出的聲音可謂振聾發(fā)聵,可是為何幾十年后的今天,我們仍然在持續(xù)關注著所謂的新聞?我們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也許,會有人說,新聞對每個人的意義可能不同,那么對于親愛的你,新聞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呢?期待星星們加入這樣的思考與討論。期待你來信來電,發(fā)表你的意見、建議。我們會擇優(yōu)刊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