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麗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崔巒同志說:“在我們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加強閱讀教學,另一方面要加強讀寫聯(lián)系,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jié)合?!?說到底,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wù)是要把學生教得能讀會寫。閱讀和寫作是兩種不同的能力。如何舞好“讀”和“寫”這兩柄劍?
一、仿一仿:學會表達
教育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個體的學生總是由模仿學習逐漸過渡到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宋朝理學大師朱熹也曾曰:“古人習作作詩,多時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學之既久,自然純熟?!笨梢?,模仿在寫作中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教學中,宜從模仿句子、片段著手,特別是經(jīng)典句段,對于初學習作者,更值得仿效。課文《泉城》開篇在介紹七十二泉時,用了四個“有的……”和生動的比喻,把泉的形態(tài)和聲音描寫得栩栩如生,仿佛身臨其境一般。教學時,我發(fā)現(xiàn)學生特別愛讀這幾句,就鼓勵他們也來用“有的……”說幾句話,讓他們?nèi)ビ^察學校課間活動的一個場面,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再寫幾句話。
再說仿段。剛剛接觸習作的學生寫出的習作往往沒有順序或重點。作為教師,這時應注意從有關(guān)課文中找到一些典型寫法的段落,指導學生運用教材中的基本段或?qū)懫瘟曌?,減緩習作坡度,讓他們逐步掌握連句成段的方法和規(guī)律,形成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調(diào)動學生習作學習的積極性。課文《北大荒的秋天》用優(yōu)美的詞句,生動的形象語言,向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北大荒的秋景圖。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先以“原野熱鬧非凡”的總述句概括了原野的豐收景象,然后分別采用了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大豆的“笑”、高粱的“唱”、榛樹葉子的“紅”,體現(xiàn)了原野的熱鬧非凡。這種典型的先總述后分寫的構(gòu)段形式在蘇教版教材中經(jīng)常遇見,是學生片段仿寫的良好范例。學習該段后,我隨即指導學生以“大街上真熱鬧”為(總述)開頭寫一段話,又引導學生通過到街上觀察,把街上熱鬧的場面寫生動,寫具體。
當然,高年級還可以適當指導他們學習典型課文,進行謀篇構(gòu)思的仿寫練習。這樣,通過朗讀體會,學生對課文中的典型構(gòu)段和謀篇有了深刻的體會,擁有了仿寫練筆的“拐杖“。這種讀什么就寫什么的同步訓練,使學生比較容易從范例中獲取表情達意的語言模式及簡單的習作方法。需要指出的是,訓練中一定要進行必要的反饋、評價,不能只練不看,或者只寫不評。
二、練一練:促進感悟
中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主張“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強調(diào)學生的自讀入境、自學探究。教師在其中起到組織、指導和示范作用。那么,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到底“理解”了哪些?“感悟”到了什么呢?我常常讓學生假設(shè)的情節(jié)延伸、發(fā)展,通過練筆的方式加以了解。如課文《石頭書》說的是川川何磊磊在山上玩的時候,通過和一個勘探隊員的交談,學會了讀石頭書的事。文中有兩個理解難點:(1)石頭書上的學問有哪些?(2) “我們也要學會讀這本書”中的“讀”字該怎么理解?教學時我緊扣文中最后一句話“石頭書里的學問可真多呀,我們也要學會讀這本書”,以“一個星期后,川川和磊磊又來到了這座山上,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男孩正趴在那塊大石頭上看著什么,他倆立刻奔了過去……”為開頭,引導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續(xù)寫故事。在練筆中,學生能聯(lián)系上下文,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借川川和磊磊之口,把石頭書里的學問說出來,把怎樣讀石頭書的方法講出來。
三、敘一敘:升華意境
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把古詩文改寫成記敘文,是訓練學生寫想象習作的好方法。蘇教版小語教材選編了很多古詩名篇,語言凝練,引人遐思,具有無限的彈性,為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再造空間。
1.豐富詩的內(nèi)容。即借助插圖或相關(guān)資料充分發(fā)揮想象,把原詩所描繪的情景和要表達的感情具體地寫出來。當然,練筆前要讓學生對原詩充分地吟誦、理解。
2.描繪詩外之畫。即根據(jù)詩的原意,把自己對詩的理解自由地進行再創(chuàng)造想象,把詩沒有寫到的景找一找,把詩沒有表盡的情說一說。
比起其他,讓學生改寫古詩的難度稍大,其間,教者可親自寫一寫“下水文”,與學生共讀、共評,“扶”著學生去想象,充分感受詩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寫作水平。
“閱讀”和“練筆”的同步進行確實是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一種好形式。正如魯迅先生在論及寫文章時說的那樣:“自己的習作就是多看多練,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的”。蘇教版小語教材選編的課文都是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之作,教師在引導學生扎實讀好范文的情況下,使學生“情動而辭發(fā)”,進行練筆,從而做到多讀多寫,能讀會寫,但還需要明確以下幾點:
1.以讀為主,以寫為輔。課程要求廣泛閱讀各類讀物,并加以量化“課外閱讀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書讀多了,見識自然廣了,視野便隨之開闊,在寫作時,就會構(gòu)思,就會遣詞造句,語言就會如“萬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擇而出”。
2.找準“練筆點”,寧缺勿濫。課堂練筆的關(guān)鍵在于結(jié)合文本找到恰當?shù)木毠P引爆點,有效啟動學生的練筆欲望。新課程背景下閱讀教學的寫話練習已經(jīng)從單純的技能操練中擺脫出來,它要讓學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打破固定的模式,尋找新的生命力,將個性化的解讀感悟流淌筆尖,書寫心得和發(fā)現(xiàn),在生長言語的同時積蓄精神生命的源流。
3.變換形式,方法不一。語文的課堂練筆設(shè)計要多樣化,使學生有新鮮感。不能每次都是一篇讀后感。久而久之,學生乏味,開始用空話、套話來應付。這樣會使練筆的初衷變成一種累贅??梢愿鶕?jù)課文內(nèi)容,或者布置隨感,或者就一處細節(jié)進行評價,或者進行人物品評,不一而足。形式多樣的練筆不僅不會使學生有枯燥的感覺,反而活躍了思維,對課文的理解更深化、更獨到。
在閱讀教學中,讀寫同步訓練可以說是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一種重要的、有效的形式,為學生的習作提供了生動的材料、鮮明的畫面、可以模仿的篇章、可以延伸的思維空間,達到了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相結(jié)合的目的。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訓練形式,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想象和創(chuàng)新能力,豐富了詞匯,提高了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但在訓練中,應根據(jù)不同的文章、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收到相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