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瓊, 梁惠娥, 高衛(wèi)東, 顧 鳴
(1. 江南大學 紡織服裝學院, 江蘇 無錫 214122; 2. 金陵科技學院 藝術學院, 江蘇 南京 211169;3. 江蘇華藝集團, 江蘇 海安 226600 )
?
現(xiàn)代扎染特征元素及構成
劉素瓊1,2, 梁惠娥1, 高衛(wèi)東1, 顧 鳴3
(1. 江南大學 紡織服裝學院, 江蘇 無錫 214122; 2. 金陵科技學院 藝術學院, 江蘇 南京 211169;3. 江蘇華藝集團, 江蘇 海安 226600 )
為較全面與客觀地描述出現(xiàn)代扎染工藝及其藝術特色,使之精確服務于紡織品服裝產(chǎn)業(yè),從扎染工藝和圖形風格2個特征維度,量化防染保護、上染、色彩、構成形態(tài)、風格意境等現(xiàn)代扎染特征元素。通過主觀評價、問卷調(diào)研與統(tǒng)計分析方法,探討了近五年來現(xiàn)代扎染在工藝與圖形上的特征風貌。研究結果表明:工藝特征層面的現(xiàn)代扎染特征元素表現(xiàn)為捆扎、聚集、點染、浸染與一次成形;圖案特征層面的現(xiàn)代扎染特征元素表現(xiàn)為多色相、高明度、高純度、強對比、線造型、簡單構成、抽象、時尚、休閑、個性。
現(xiàn)代扎染; 特征元素; 扎染工藝; 統(tǒng)計分析
現(xiàn)代扎染[1]是建立在傳統(tǒng)絞纈技術原理之上,受現(xiàn)代文明、先進染整技術影響而形成的一種創(chuàng)新扎染工藝。相較于早期的扎染,其在工藝技術創(chuàng)新、生產(chǎn)加工方式、圖案風格特征等方面均呈現(xiàn)出自己的獨特性?,F(xiàn)代扎染還是賦予服裝、家紡用品等獨特視覺與豐富表情的一種重要手段,其圖案風格獨樹一幟又變化萬千,對服裝等產(chǎn)品風格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深入研究現(xiàn)代扎染圖案風格特征,有利于產(chǎn)品設計師選擇合適的圖案展開個性化設計,進而有效提高設計的精準度。
在服裝設計領域,將服裝風格、面料風格、色彩風格、圖案風格等特征元素量化并進行客觀評價,是近年來該領域理論研究的新方向。Guo等[2]將影響圖案視覺復雜感知的特征歸納為:規(guī)律、粗糙度、方向性、密度、可理解性,建立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之間的關系。肖勁蓉[3]從符號學的角度,展開了對服裝設計元素有效符號化的論證。劉曉剛[4]提出了服裝風格是設計元素的組合體現(xiàn),并對這些設計元素進行細分與分級定義;馮利等[5]在此基礎上,通過實驗建立了風格與造型元素之間的關聯(lián)性,對服裝風格做出了客觀量化評價。鄭燕等[6]從形式特征和風格特征著手,量化了女裝的特征元素構成,并通過問卷調(diào)查分析,探討了杭州女裝的特征元素與構成特點。這些新的理論與方法是現(xiàn)代扎染特征元素研究的重要基礎。
本文在對近5年來生產(chǎn)的扎染產(chǎn)品資料整理基礎上,從元素論的角度出發(fā),對扎染工藝和圖案風格2個維度展開量化研究。并通過主觀評價、問卷調(diào)研和統(tǒng)計分析,進一步研究了現(xiàn)代扎染在工藝使用、造型元素、色彩、構成特點、風格等方面的特征。
現(xiàn)代扎染特征元素的量化,主要包含2個方面:一是對集成創(chuàng)新工藝技法的量化;二是由工藝所帶來的圖案視覺元素的量化。
1.1 工藝技法量化
工藝技法是現(xiàn)代扎染有別于早期傳統(tǒng)扎染的一個重要特征,包含防染保護手段、上染2個主要過程,以及定形和使用特點。
1.1.1 防染保護
防染保護手段,習慣上稱為扎花,是決定最終圖案效果的關鍵。當前常用的有捆扎、縫扎、夾扎、包扎、聚集等物理性防染手法。捆扎、縫扎、夾扎是傳統(tǒng)絞纈工藝技法,具有靈活變化的特點,可塑造出多樣化的形態(tài)要素和產(chǎn)品風格,是主要的防染保護手段;包扎,在我國民間和日本傳統(tǒng)扎染工藝中均存在,可獲得完整形態(tài)上的留白、被包物體形狀特性等效果;聚集防染,將織物順攏、堆積、旋轉(zhuǎn)等處理,使之被遮蓋、擠壓部分受到保護而無法著色顯花,與傳統(tǒng)典型扎花工藝在方法、工具、流程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區(qū)別。
1.1.2 上 染
上染是使織物著色并形成圖案的一個過程,其染色方式從染色工藝形態(tài)[7]分類常見的有:浸染、局部浸染(吊染)、點染。(染色方式的名稱很多,或根據(jù)顯色原理或根據(jù)染料品類,如防染、拔色染、套色染等)。浸染,是工業(yè)印染中常規(guī)的染色方法之一,具有染料滲透效果佳的特點;吊染,是對織物局部采用浸染的一種上色方式,與完全浸染著色的外觀效果截然不同;點染,是借助一定工具,對織物手工繪色、點綴色彩、局部染色的一類上色方法[8],適合塑造自由偶然、藝術個性的形象。點染根據(jù)工具和使用特點可細分為:點色、灑色、噴色、注色、拓印等多種方式。
1.1.3 定 型
受當代藝術追求三維浮雕肌理美感情趣的影響,在追求傳統(tǒng)色暈審美的基礎上,將織物在受捆扎、包扎等變形處理后所留下的痕跡固化,獲得類似浮雕的藝術肌理,是現(xiàn)代扎染藝術全新的表達方式。定型一般在高溫高壓的環(huán)境下進行,常見的手法為汽蒸。
1.1.4 使用特點
在實際的生產(chǎn)操作中,對織物進行扎花、上染或定型工藝處理的方式是靈活變化的,這些工藝過程或一次成形,或反復多次,或穿插組合,才能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如,為追求豐富的圖形效果,有些工藝流程可經(jīng)過捆扎—點染—再次捆扎—浸染等多工藝流程才能完成,相對于捆扎—浸染流程而言,前者為多次成形,后者為一次成形,因此,在工藝技法量化時,不僅要量化其工藝手段,工藝使用的特點也是其重要的方面??捎靡淮纬尚秃投啻纬尚蛠砀爬ā,F(xiàn)代扎染工藝技法特征的構成如表1所示。
表1 現(xiàn)代扎染工藝特征維度及其特征元素構成表Tab.1 Characteristic elements and constitution of modern tie-dye process
1.2 圖案特征量化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圖案是點線面體造型元素按照形式美法則等要素的構成,造型要素的大小特點、色彩形態(tài)、排列方式、氣氛與意境均是影響圖案風格特征的關鍵?,F(xiàn)代扎染圖案,隸屬于圖案學研究范疇,在特征量化時,也可將色彩、構成形態(tài)、風格意境3個維度作為主要考量的指標,進而細化其特征元素,現(xiàn)代扎染圖案特征維度及其特征元素構成見表2。
表2 現(xiàn)代扎染圖案特征維度及其特征元素構成Tab.2 Characteristic elements and constitution of modern tie-dye pattern
1.2.1 色 彩
從色彩的屬性原理來看,色相、明度、純度是最能描述出一種顏色的形態(tài)的,但在現(xiàn)代扎染圖案藝術中,受色暈和多色風格的影響,用某種顏色的名稱、明度、純度去評價其色彩特征比較困難。在考量色相時,選擇將影響圖案最明顯的單色相、雙色相、多色相作為色相維度的主要特征元素;在表示顏色鮮艷度與明亮度的純度和明度的考量上,則可分別從低、中低、中、中高、高和亮、中亮、中、中暗、暗5個指標去量化。
1.2.2 構成形態(tài)
點線面等造型要素的大小、形態(tài)及構成,是影響圖案風格的重要內(nèi)容。點要素與線要素具有各自的觀感;單一要素構成與綜合構成帶給觀者視覺感受極不相同。要素與要素之間的構成,在疏密與簡繁之間也會產(chǎn)生巨大的視覺差異。在考量時,選擇了用點、線、面、體、綜合5個指標來量化圖案的構成要素,如圖1所示;用簡單、中等、復雜3個指標量化造型要素的構成特點,如圖2所示;用大、中大、中、中小、小5個指標量化造型要素的大小,如圖3所示;用密、中密、中、中疏、疏5個指標量化造形要素排列的疏密度,如圖4所示;用強、中強、中、中弱、弱5個指標量化造形要素排列的具象度(具象與抽象是一個相對的詞組,具象度弱的圖形可理解為抽象度強),如圖5所示。圖案是各造型要素按照形式美法則排列的結果。遵循對稱均衡、韻律節(jié)奏美等原理的圖案構成,賦予圖案獨特的氣質(zhì)[9]。通常而言,對稱排列感強的圖形因其整齊感而易產(chǎn)生規(guī)則感,規(guī)則排列感強的圖形易產(chǎn)生節(jié)奏韻律感而獲得外觀上的優(yōu)美、經(jīng)典或浪漫等氣質(zhì),因此,該研究在造型要素基礎上,增加了用強、中強、中、中弱、弱5個指標量化圖形的規(guī)則度,如圖6所示。
圖1 點線面體綜合構成要素Fig.1 Point, line, surface, body, integrated elements. (a) Point; (b) Line; (c) Surface; (d) Body; (e) Combination
圖2 造型要素構成特點Fig.2 Modeling elements characteristics.(a) Simple; (b) Medium; (c) Complex
圖3 造型要素形態(tài)比較Fig.3 Comparison modeling elements. (a) Large; (b) Medium large; (c) Medium; (d) Medium small; (e) Small
圖4 造型要素排列疏密度Fig.4 Modeling elements tightness. (a) Close; (b) Medium close; (c) Medium; (d) Medium distant; (e) Distant
圖5 造型要素排列具象度Fig.5 Modeling elements abstraction. (a) Strong; (b) Medium Strong; (c) Medium; (d) Medium weak; (e) Weak
圖6 造型要素排列規(guī)則度Fig.6 Modeling elements rule. (a) Strong; (b) Medium Strong; (c) Medium; (d) Medium weak; (e) Weak
1.2.3 風格意境
風格意境表現(xiàn)為一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調(diào)和境界,有時恬淡閑適,清新自然,有時又華美壯麗,明快高曠。對圖案意境特征元素的提取,我們結合服裝風格與現(xiàn)代扎染圖案的一般風貌,挑選了經(jīng)典、民族、時尚、休閑、簡約、精致、前衛(wèi)、個性8個風格感觀詞匯進行描述(見表2)。
實驗包含主觀評價與問卷調(diào)研統(tǒng)計分析2個方面。
2.1 主觀評價
由工藝專家組(從事扎染圖案設計打樣的工藝人員及從事扎染圖案研究的學者)3~4人,對現(xiàn)代扎染工藝進行主觀評價統(tǒng)計。實驗樣本來源于江蘇華藝集團扎染圖案數(shù)據(jù)庫,選擇發(fā)布的時間為2010—2014年的產(chǎn)品,圖片以隨機抽選的方式獲得,數(shù)量總計483張,圖片資料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如表3所示。
表3 圖片資料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表Tab.3 Statistics of image
2.2 問卷調(diào)研與統(tǒng)計分析
在主觀評價的基礎上,由專家組從483張圖片中挑選出風格特征具有典型性、使用次數(shù)相對頻繁的工藝圖片80張,用PPT形式播放給測試對象,播放前對扎染圖案各特征元素和評價標準做簡要的講述,播放后以問卷調(diào)研的方式獲取特征元素的相關數(shù)據(jù),參加問卷調(diào)研的學生為已有扎染工藝知識背景,并受專業(yè)培訓的服裝設計專業(yè)學生,人數(shù)為116人。
為驗證每個特征維度投票的結果是否符合均勻分布,本文研究采用卡方檢驗進行分析。卡方檢驗能檢驗每個特征維度各特征元素的實際觀測次數(shù)與理論次數(shù)之間是否一致的問題,這里的觀測次數(shù)是投票結果中特征元素的實計數(shù),理論次數(shù)則是根據(jù)理論或經(jīng)驗得到的期望次數(shù)。本文的數(shù)據(jù)結果用SPSS19.0進行卡方分析。
3.1 現(xiàn)代扎染的工藝特征分析
經(jīng)過專家組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近五年來現(xiàn)代扎染在工藝表現(xiàn)手法上具有明顯的特征性。在扎花工藝上,以傳統(tǒng)捆扎法為主,聚集工藝作為重要的補充,縫扎、夾扎、包扎手法作為點綴;染色工藝處理上,點染法超越了常規(guī)的浸染成為主流工藝;汽蒸定形出現(xiàn)的頻率次數(shù)非常少,僅占總體的2%;使用特點上,仍以相對簡單的一次成形為主,多次成形占總比例的四成。現(xiàn)代扎染工藝統(tǒng)計如表4所示。
表4 現(xiàn)代扎染工藝統(tǒng)計表Tab.4 Statistics of modern tie-dye process
3.2 現(xiàn)代扎染的色彩特征分析
表5示出色彩特征的卡方檢驗結果。
表5 現(xiàn)代扎染色彩特征的卡方檢驗結果Tab.5 Chi-square test results of modern tie-dye color
注:a表示單元最小期望頻率(符合均勻分布的理論得票數(shù),以色相為例,總票數(shù)116,每個元素特征理論得票數(shù)為38.7)為 38.7%;b表示單元最小期望頻率為 23.2%;c表示單元最小期望頻率為 29%;p值為結果可信程度的遞減指標。
表中p值均小于0.05,故可認為針對每個特征維度投票的結果不符合均勻分布,可見現(xiàn)代扎染圖案色彩各特征維度的元素均具有偏向性。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結果來看,現(xiàn)代扎染色彩的特征表現(xiàn)為多色、高純度、中明度和強對比。
3.3 現(xiàn)代扎染圖案的構成特征
表6示出圖案構成特征的卡方檢驗結果。表中p值均小于0.05,故可認為針對每個特征維度投票的結果不符合均勻分布,可見現(xiàn)代扎染圖案構成形態(tài)各特征維度的元素均具有偏向性。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結果來看,現(xiàn)代扎染構成形態(tài)特征上的特征表現(xiàn)為線構成、造形要素形態(tài)適中、構成簡單、中等疏密程度、較抽象(具象度弱)以及較不規(guī)則。
3.4 現(xiàn)代扎染圖案的風格意境特征分析
表7示出風格意境特征的卡方檢驗結果。表中p值均小于0.05,故可認為針對每個特征維度投票的結果不符合均勻分布,可見現(xiàn)代扎染圖案風格特征維度的元素均具有偏向性。
表6 現(xiàn)代扎染構成形態(tài)特征元素的卡方檢驗結果Tab.6 Chi-square test results of modern tie-dye constitution
注:單元最小期望頻率為58%,a表示單元最小期望頻率(符合均勻分布的理論得票數(shù),以色相為例,總票數(shù)116,每個元素特征理論票數(shù)為38.7)為38.7%;b表示單元最小期望頻率為23.2%;c表示最小期望頻率為29%;p值為結果可信程度的遞減指標。
表7 現(xiàn)代扎染風格特征的卡方檢驗結果Tab.7 Chi-square test results of modern tie-dye style
注:e表示單元最小期望頻率為 16.6%;p值為結果可信程度的遞減指標。
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結果來看,現(xiàn)代扎染色彩特征上的特征表現(xiàn)為:現(xiàn)代的、休閑的、民族的、個性的。
用設計元素論的觀點,逐層剖析現(xiàn)代扎染,將量化的特征元素進行統(tǒng)計分析,讓原本抽象模糊的現(xiàn)代扎染技藝能夠更加準確地被理解與描述,為研究傳統(tǒng)扎染與現(xiàn)代扎染、現(xiàn)代扎染藝術風格評價,以及圍繞現(xiàn)代扎染技藝如何進一步產(chǎn)業(yè)化推廣應用等深入研究夯實基礎。
研究結果表明,現(xiàn)代扎染在工藝和圖案藝術風格2方面均具有明顯的個性特征:工藝上,喜用捆扎、聚集造型手段,再以點染、浸染主要工藝上色顯花,追求簡便、一次成形的操作流程;圖案造型上,喜用線造型以及簡單、抽象的構成形式;色彩上,喜用多色相組合的多彩、高明度的亮色、高純度的鮮艷色、強對比的色彩搭配形式;風格上,與傳統(tǒng)扎染不同,現(xiàn)代扎染更易帶給人們時尚、休閑、民族、個性的感覺。
另外,為獲得更為精準的數(shù)據(jù),可考慮加大樣本數(shù)量和發(fā)布的時間年限,對樣本根據(jù)服裝流行趨勢的周期性特點進行細分。在圖案風格打分環(huán)節(jié), 對參與者的文化背景要做更高的要求,如:選擇研究生以上學歷,藝術染整理論領域?qū)<?、資深服裝設計師等,能夠更為準確地把握強與弱、繁與簡、明與暗等辯證關系,從而實現(xiàn)研究的預期目的。
[1] 顧鳴. “藝術染整”探議: 現(xiàn)代扎染工藝綜述[J]. 東 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3):41- 45. GU Ming. A probe on the artistic dyeing & finis-hing[J].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4(3):41- 45.
[2] GUO Xiaoying, ASANO Chie Muraki, ASANO Akira,et al. Analysis of texture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visual complexity perception[J]. Optical Review, 2012, 32(5):306-314.
[3] 肖勁蓉. 論服裝中設計元素的符號化[J]. 紡織學報,2010(11):122-125. XIAO Jinrong. Discussion on symbolization of apparel design elements[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0, 32(11):122-125.
[4] 劉曉剛. 服裝設計元素論[J]. 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4):23-26. LIU Xiaogang. Theory of design element[J].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2003(4):23-26.
[5] 馮利,劉曉剛. 服裝風格的量化方法探討[J]. 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2):57-61. FENG Li, LIU Xiaogang. Method of measure costume style[J].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2004(2):57-61.
[6] 鄭燕,葛列眾,呂昉,等. 杭州女裝的特征元素及構成研究[J]. 浙江理工大學學報, 2008(5):271-275. ZHENG Yan, GE Liezhong, Lü Fang, et al. Study on characteristic elements and constitution of hangzhou suit-dress[J]. Journal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2008(5):271-275.
[7] 梁惠娥,顧鳴,劉素瓊. 藝術染整工藝設計與應用[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9:60-99. LIANG Hui′e,GU Ming, LIU Suqiong.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rtistic Dyeing & Finishing [M]. Beijing: 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 2009:60-99.
[8] 劉素瓊. 現(xiàn)代扎染技術中的點染法及其藝術表現(xiàn)[J].絲綢, 2013(7):63-67. LIU Suqiong. Staining method by painting in modern Tie-Dye techniques and its artistic expression[J]. Journal of Silk, 2013(7):63-67.
[9] 雷圭元. 怎樣學圖案: 二[J]. 裝飾, 2008(增刊):11-13. LEI Guiyuan. How to learn pattern: II. [J].Zhuangshi, 2008(supplement):11-13.
Characteristic elements and constitution of modern tie-dyeing
LIU Suqiong1,2, LIANG Hui′e1, GAO Weidong1, GU Ming3
(1.CollegeofTextileandClothing,JiangnanUniversity,Wuxi,Jiangsu214122,China; 2.SchoolofArt,JinlingInstituteofTechnology,Nanjing,Jiangsu211169,China; 3.JiangsuHuayiGroup,Haian,Jiangsu226600,China)
In order to objectively describe the modern tie-dyeing technique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better serve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Based on two dimensions of the tie-dyeing process and the pattern style, this paper quantified the characteristic elements which are Resist protection methods, dyeing methods, color, patterning, artistic conception, etc. and the characteristic elements′ data were obtained by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eir composition were discussed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aracteristic elements of the modern tie-dyeing process presents binding, aggregating, dyeing, dipping and one-step form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 elements of the pattern are multicolor, highly purity, strong contrast, line shape, simple structure, abstract, fashion, leisure and personality.
modern tie-dyeing; characteristic element; tie-dyeing process; statistical analysis
10.13475/j.fzxb.20141104906
2014-11-17
2015-08-21
江蘇省科技廳產(chǎn)學研前瞻性研究項目(BY2015012-01); 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項目(NCET-10-0454)
劉素瓊(1979—),女,副教授,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染整及現(xiàn)代扎染藝術。梁惠娥,通信作者,E-mail: lianghe@jiangnan.edu.cn。
TS 938.9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