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這正是城市建立備用水源地的初衷。
所謂備用,顧名思義,是相對于一個城市的主要水源地而言。
建立備用水源地,其必要性若何?在2000年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答案似乎并不是那么肯定。
直到1999年,北京遭遇1949年以來的最嚴重干旱——當時年降水量只有349毫米,僅為正常年份的58.7%。接下來的2000年,北京繼續(xù)干旱,按照當時的供水需求,密云水庫的可用水量只能維持一年。危機態(tài)勢之下,北京的備用水源地建設才被提上日程。
實際上,作為一個干旱天氣頻繁、又以地表水為水源的城市,即使沒有發(fā)生1999年的特大干旱,北京也應該建設備用水源地,別無選擇。
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一車間發(fā)生爆炸,導致約100噸苯類物質流入松花江,造成嚴重的水污染事件,致使沿岸數(shù)百萬居民生活用水中斷。至此人們開始真切地認識到備用水源地建設的重要性。
2006年8月,《全國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規(guī)劃》明確:人口20萬以上、飲用水水源單一的城市,應擬定應急備用水源方案,建立特枯年或連續(xù)干旱年的供水安全儲備,規(guī)劃建設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包括地下水水源、地表水水源、外區(qū)域調水等工程。
備用水源地的建設由此進入實操階段。
令人略感欣慰的一面是:目前,在全國省會城市中,21個城市已建或在建備用水源地,占總數(shù)的75%;全國314個地級以上城市中,建設備用水源地的占到近八成。
令人擔憂的則是:廣州因曾經(jīng)的備用水源地流溪河下游遭遇污染,不得不把備用水源地轉移至流溪河上游;武漢的備用水源地梁子湖在2011年就被曝水質不斷惡化,從二類水體變?yōu)槿愃w;宜昌的備用水源地梅子埡水庫部分水質更是惡化至五類。
專家認為,一方面,這說明當初在地點選擇上并沒有考慮周全,另一方面,備用水源地確定后并未得到有力的保護。
以上兩點也是備用水源地建設的關鍵所在。
本組報道所呈現(xiàn)的北京和無錫的探索,或許可以給予其他城市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