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竹海
蘇教版化學1(必修)專題2的標題是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zhì),涉及從海水中獲取NaCl,從海水中提取Mg等知識內(nèi)容。學生從中認識了Cl、Br、I三種非金屬和Na、Mg兩種金屬,并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yīng)和離子反應(yīng)兩個基本概念。海水作為實實在在的物質(zhì),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從定量的角度審視海水,從而激發(fā)部分學生開發(fā)利用海洋資源的志趣。下面,筆者談?wù)勗谶@方面的一些思考,供大家參考。
1.海水中有哪些物質(zhì)?各物質(zhì)有多少?
海水的化學成分比較復雜,有水和溶解于水中的物質(zhì)包括氣體,迄今已發(fā)現(xiàn)這些混合物中所含的化學元素達80多種。每升海水超過100 mg的元素稱為常量元素,最主要的常量元素有Cl、Na、Mg、S、Ca、K、Br、C、Sr、B 和 F共11種,約占化學元素總含量的99.8%~99.9%,因而也稱主要元素,其他的元素含量很低,稱作微量元素,有些極低的又稱痕量元素,如金、銀、鎘等。盡管有些元素的含量很低,但是,由于海水的總量很多,因此,某些元素的總儲量并不低,如海水中碘的總儲量達8×1010t,可見,浩瀚的大海是一個巨大的藏寶地。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學元素絕大多數(shù)是以鹽類離子的形式存在的,海水中幾種主要離子的濃度(g/kg)見表1:
3.粗鹽提純中的鋇試劑可以選用Ba(OH)2嗎?
粗鹽提純即除去Ca2+、Mg2+、SO2-4三種雜質(zhì)離子的過程,為了保證每種雜質(zhì)離子被除盡,加入的沉淀劑(Na2CO3、NaOH、BaCl2)須過量,又為了把沉淀劑帶進來的新的雜質(zhì)離子除去,還要考慮沉淀劑的加入順序,所以,BaCl2一定要在Na2CO3之前加入,至于NaOH的加入順序則沒有要求,故3種沉淀劑的加入有3種順序,而不是6種。三步得到的沉淀可以最后一起過濾除去。有學生提出不妨將NaOH、BaCl2二合一,即選用Ba(OH)2以一頂兩,起到一舉兩得的功效,一起將Mg2+、SO2-4兩種離子除去。乍一看,沒有什么問題,多數(shù)教師包括一些教學參考書上也認同這種作法。這樣做究竟好不好呢?
還是假設(shè)取1 kg海水將水完全蒸發(fā),由表1知道,得到的固體中Mg2+ 1.28 g、SO2-4 2.66 g,計算可得,Mg2+ 0.0533 mol、SO2-4 0.0277 mol,如果選用NaOH、BaCl2作為沉淀劑,消耗的NaOH、BaCl2分別是0.1066 mol、0.0277 mol,而用Ba(OH)2作為沉淀劑需消耗0.0533 mol,但是,SO2-4只需要消耗Ba2+ 0.0277 mol,有0.0256 mol Ba2+剩余,那么,后續(xù)就要增加消耗0.0256 mol的Na2CO3??梢?,選用Ba(OH)2作為沉淀劑并沒有討巧。假如粗鹽中Mg2+、SO2-4物質(zhì)的量相等,那么選用Ba(OH)2作為沉淀劑可以同時將它們除盡,無需過多增加Na2CO3的用量。當然,這其中也涉及原料的價格因素,所以,實際生產(chǎn)中沒有采用Ba(OH)2來替代NaOH和BaCl2。
4.從海水中提取鎂,如何確定每一步的工藝?
海水中鎂的總儲量約為1.8×1015t,目前世界上生產(chǎn)的鎂超過60%來自于海洋中。海水中鎂均以離子形式存在,儲量大、濃度小,那么如何將Mg2+從海水中分離出來?或者說轉(zhuǎn)化為哪種沉淀再分離呢?
從表4可以看出,Mg(OH)2的溶解度很小,因此沉淀更完全而且沉淀的顆粒更大,過濾分離也更完全。那么是不是直接向海水中加堿呢?加什么堿呢?由表1知道海水中Mg2+濃度約為1.29 g/L,又知工業(yè)苦鹵的濃度約為56 g/L,因而,可以配制0.05 mol/L、2.0 mol/L的MgCl2模擬海水和苦鹵??梢酝瓿杀?中2組實驗。
實驗1直接往模擬海水中加沉淀劑,肉眼看不到白色沉淀,所以,不能直接往海水中加沉淀劑,應(yīng)將海水先濃縮以提高海水中Mg2+的濃度。實驗1和實驗2中往模擬鹵水中加堿,均產(chǎn)生明顯的沉淀,考慮到Ca(OH)2價格便宜(見表6)而且Ca(OH)2可以由海邊的貝殼中制得,故選擇Ca(OH)2作為沉淀劑,為了使得沉淀充分,加入石灰乳沉淀效果更好。
從學生設(shè)計的方案中可以看出,學生知道活潑金屬單質(zhì)的制備采用電解法,那么,工業(yè)生產(chǎn)中為什么不電解MgO呢?事實上方案2的步驟少,要簡便多了。因為電解的前提是電離,固體加熱到熔融狀態(tài)才可以電離,MgO的熔點比MgCl2高得多(見表7),所以,實際生產(chǎn)中為了降低電解的難度,還是寧愿步驟繁一點,采用方案1。
當學生自覺地引用數(shù)據(jù)來“說理”,進行研究性的學習,真正的學習也就發(fā)生了,化學作為一門基礎(chǔ)性的自然學科承擔著這樣的學習使命!
(收稿日期:201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