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葉圣陶那樣辦教育,像葉圣陶那樣做老師;工作目標學生第一,戰(zhàn)略發(fā)展教師第一,價值涵養(yǎng)學校第一。
——周祖華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生命之旅,是教師生命價值的存在方式,打造高質量的課堂是教師的職業(yè)追求。當代,教學早已不再僅僅是承載傳授知識的“傳聲器”,不再是“繁難偏舊”、“滿堂填鴨式灌輸”、“用學科成績單一地評價學生”的課堂;更應是承擔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社會公民的責任和義務的課堂,應是以生為本、充滿生機活力的課堂,是今天離開了、明天還想來、終身而難忘的課堂,這就是今天提倡的美妙課堂。要達到這個目的,教的方法就成了專門內(nèi)容,需要研究和提高。
葉圣陶是當代教育家中的一個杰出代表。他的教育思想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又頗具現(xiàn)代教育理念,是具有民族風格和中國特色的活的教育學,也是一種適應于現(xiàn)代教育形勢、著力對學生進行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的教育教學理論,更是葉圣陶先生對一種具有普遍現(xiàn)實意義的可行教學模式的期望。1984年,葉老把他的教育思想概括為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即通過教師的教,可以使學生達到“疑難自決、是非自辨、斗爭自奮、高精自探”的理想境界??梢?,探索運用葉圣陶教育思想指導、引領、推進“美妙課堂”的實踐與研究具有其他教育理論所不能替代的獨特作用。
一、充分認識葉圣陶教育思想為核心的
“美妙課堂”的內(nèi)涵和特征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當我們把實踐葉圣陶教育思想的視角延伸到課堂,著力于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將之前的依賴性被動學習過程轉化為主動性的自主學習、自我教育過程,形成“師生互動、有效教學、引導自學、教為不教”的課堂模式,走出了一條蘇州一中教改之路。在此課堂模式下,課堂給予學生真、善、美的美妙課堂體驗。
首先,從美本身來看,課堂教學內(nèi)容、課堂氣氛、課堂語言、課堂上師生人際關系狀況等都是客觀物質的東西,都會影響到課堂教學 “美妙”與否。要打造一個美妙的課堂,就需要使課堂上的所有因素都是美的。由此可見,如果我們在課堂分析討論問題時將蘇式文化特色和追求滲透到教學與管理中,客觀上給學生以收獲,那么你的課堂一定從內(nèi)容上具備美的標準;課堂中如果能夠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一種和諧、融洽關系,如果教師的語言是優(yōu)美的,如果能夠有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就如葉老所言:如果能給兒童布置個極具適當?shù)沫h(huán)境,自己卻忘記了自己是教師,而且使兒童也忘記了我是個教師,只覺得我是他們的環(huán)境之中的唯一同情、互助的伴侶,那就符合了美的客觀性的要求。
其次,從美和真的關系來說,葉圣陶教育思想為核心的“美妙課堂”必須符合“真”的標準,“真”是指符合教與學的規(guī)律。在我看來,任何教學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xiàn)葉老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教學理論。如果學生能夠自主進行探索、去分辨,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那么教師就可以不用刻意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使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學習。由此可見,葉圣陶教育思想為核心的“美妙課堂”是一種具有普適性的教學范式,是對課堂教學內(nèi)在秩序的發(fā)現(xiàn)和重構:遵循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確定學生立場;遵從學科的學習規(guī)律,彰顯學科特質;遵照教學的科學規(guī)律,提升課堂的本質。這樣的課堂既是特級教師的藝術殿堂,也是一線教師實踐的常態(tài)課堂。離開“真”,不符合教與學規(guī)律的課堂不可能成為美妙的課堂。
最后,從美和善的關系看,葉圣陶教育思想為核心的“美妙課堂”必須蘊含著善,教學的善的標準就是教師要觀察自己的教學能否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有多少促進作用;課堂教學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引導起多少作用,多大作用;教師是采用強制、壓迫性的方式,還是讓學生能夠認可、接受的方式;是以居高臨下的方式還是以平等的方式;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付出了多少努力;是否真正關注學生的發(fā)展而不是剝奪他的成長機會;在組織教學過程時,是否允許學生打斷課堂教學,允許學生“沒大沒小,沒上沒下”,讓學生成為“持不同政見者”,甚至允許學生可以對教師的理解甚至教材的觀點保留意見,等等。這是葉圣陶教育思想為核心的“美妙課堂”教學的高境界。這樣的課堂需要教師以愛心培育學生的愛心,教育學生做人,做一個高尚的人,熱愛民族和家鄉(xiāng)文化的人。
總之,以葉圣陶教育思想為核心的“美妙課堂”是師生互動、引導自學、教為不教、有效教學的課堂,是摒棄“以師為本”、“填鴨式灌輸”、“‘工業(yè)化’模式”的課堂,是充滿著“真”、洋溢著“善”、體驗著“美”的課堂,是以探索課堂個性化表達為己任、以高品質教學效果為歸宿、從而推進蘇州一中的課程改革、促進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課堂。
二、積極開展葉圣陶教育思想為核心的
“美妙課堂”的實踐探索
1.提升教師師德師能,用教師的美引導課堂的美
所謂師德師能,就是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具備的道德修養(yǎng)、職業(yè)技能和由此表現(xiàn)出的精神風貌、思想作風和工作能力。就一所學校而言,師德師能決定著學風、校風,決定著學校的人文風格和精神風貌,決定著學校的形象和聲譽,是學校辦學軟件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學校辦學水平和辦學實力最重要的標志,是學校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最強大的競爭力。正因為此,我校提出“抓好每一個細節(jié)、帶好每一個班級、教好每一位學生,發(fā)展好每一位教師”的要求,實施精細化管理,不留死角,使課堂教學充滿人文之美;堅持提高把握學科水平,引導教師爭做輕負、優(yōu)質、高效的榜樣,“腹有詩書氣自華”,讓課堂有了厚厚的文化氣息;倡導“多教育、規(guī)收費;常聯(lián)系、勿責怪;多鼓勵、慎批評;樹目標、免強迫”,使師德師能建設與“學生發(fā)展第一”的工作目標結合起來,讓課堂因生命的活力、心靈的舒展而氣象萬千,精彩紛呈;在建設蘇州文化與現(xiàn)代教育文明相輝映的新校園建造中,我們以獨具匠心的細膩心思和蘇式民國建筑風格相結合,創(chuàng)造了一座散發(fā)著吳地文化氣息的校園,讓蘇州一中無處無時不體現(xiàn)蘇式藝術之美。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以葉圣陶教育思想為核心的“美妙課堂”是教師之美和教學科學技術的結晶。
2.推進教改,打造特色課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學校是有風格的,這是由學校發(fā)展歷史、地域文化、師生心理等各種因素決定的。學校的風格決定了學校發(fā)展必須走特定的道路,而打造特色課堂則是學校走向成功的根本。蘇州一中是百年歷史名校,也是葉圣陶先生的母校,有著自己的特點和個性,延續(xù)可能平庸,改變或有風險,但是學校的發(fā)展則不能猶豫和搖擺。打造葉圣陶教育思想為核心的“美妙課堂”,我們順應信息化條件下學習方式的變革,以“微課大賽”為抓手,將網(wǎng)絡深度整合進入教學,致力于在“師生互動,有效教學;引導自學,教為不教”的課堂模式下建立集課堂—課外、校內(nèi)—校外、面授—自主、傳統(tǒng)—現(xiàn)代于一體的多維、立體課堂。課堂/校內(nèi)的學習,學生以獲得和發(fā)展知識和能力的方法為主;網(wǎng)絡、信息資源庫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夠創(chuàng)造更加開放、健全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應用知識、培養(yǎng)能力等得到創(chuàng)新,催生隨時隨地移動學習,促進寓教于樂的快樂學習;課外/校外文化之旅(實踐),為學生用活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供了保障。在立體課堂的模式中,數(shù)學課理智而生活化、語文課樸實而本土化、外語課開放而又充滿人文關懷……各科都演繹著不一樣的風采。一樣的是都實現(xiàn)了從灌輸?shù)交?,讓學習更自主;從被動到靈活,讓學習更有效;從平面到立體,讓課堂效率更高。這樣的學習才能把學生從書山題海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發(fā)展個人愛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充分發(fā)展。
3.依托課程基地,讓學生幸福校園生活的美好期望不斷變?yōu)楝F(xiàn)實
課程基地是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廣泛的校本資源和實踐場所,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個性潛能得到拓展和提升的重要抓手。我校2011年整合長期吳文化教育的經(jīng)驗和成果,將吳文化導入學校的精神文化、課程文化、行為文化、環(huán)境文化以及文化活動中,關注地域與人文、學校與社會、學習和研究的有機融合。我們以吳文化為抓手推進課程建設,以課程基地為載體傳揚蘇式文化,旨在通過改進教學方式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引導學生高效學習,倡導蘇式教學應打上“時代的印記”,具有“水鄉(xiāng)風土”的味道,彈奏著“心靈的音符”。這無疑是現(xiàn)代校園中最具生命力、最生機勃勃、最有希望的教育景象。
成就令人鼓舞,問題使人警醒。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在應試教育的今天,很多普通高中陷入了升學預備教育而不能自拔,而一個國家的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需要合理的人力資源結構,需要不同教育背景、教育類型的各類人才。以葉圣陶教育思想為核心的“美妙課堂”給自媒體時代下遭遇到種種沖擊的高中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視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那就是教師通過更新教學理念、優(yōu)化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使課堂成為學生的“主場”,從真、善、美三個角度讓學生積極融入到教學活動和教學環(huán)境中,并將葉圣陶教學理論充分進行融合、發(fā)揚,大力推動美妙課堂的發(fā)展,從而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教學改革推動到嶄新的高度。
(責任編輯 劉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