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峰
在2014年深冬季節(jié)踏上紐約的土地,這里的繁華、整潔消除了我的寒意。特別是在哥倫比亞大學校園里,感受到的是春天般的溫暖,處處春意盎然,有熱情的笑臉與問候,有濃濃的文化氛圍,有溫馨的教室,有周密科學的課程安排,有精彩無比的講座與積極熱烈的互動,有同伴的熱情交流與分享。我們在哥倫比亞大學中國教育研究中心參加了為期21天的美國基礎教育培訓與考察,以提煉與傳播教育教學新理念、學科前沿探究、教學改革行動研究、教學風格及教育思想等。
一、在講座中感受批判創(chuàng)新式思維
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魯姆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把思維劃分為六種級別、兩個階段。低層次思維階段,即知識層面——回顧事實;理解層面——解釋事實、概念;應用層面——應用知識。高層次思維階段,分析層面——分塊,把復雜的知識整體分解,并理解各部分之間聯(lián)系,解釋因果關系,理解事物的本質;綜合層面——看到事物之間聯(lián)系,合并各因素,創(chuàng)建新的思想和預測可能的結果;評估層面——利用標準作出評判。美國教育專家根據(jù)這六種分類,用二十年的時間打磨出高層次思維的訓練模式。這模式中有“關鍵問題”的設計,“關鍵問題”的共同特點是:學生參與思考“大想法”,沒有唯一明顯且正確的答案,提出其他重要話題,往往是跨學科話題,自然地重復,引起并保持學生的興趣。關于促進批判性思考的“關鍵問題”舉例如下:藝術如何反映并塑造文化?政府如何平衡個人權利與共同利益?我對社區(qū)承擔什么責任?這些問題很大,在中國,老師們一般不敢提出如此大的問題,但仔細思考,又覺得這些問題與我們息息相關,特別強調學生的責任意識,注重讓學生走進社區(qū),關注社會。
為了推動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性解決問題,一些大學或高中設計了新大學預科課程,不僅美國如此,還影響著其它國家。如劍橋大學預科項目,就有為期兩年的有關全球視角與研究的頂點課程,要求學生研究五個新興的全球性挑戰(zhàn)問題:道德、經(jīng)濟、環(huán)境、技術、政治與文化。強調批判性思維的課程設計有“關鍵路徑”, 解構——重建——反思——演示,即:解構爭論或主張,途徑是對所陳證據(jù)進行具體分析;重建分析或結論,途徑是進行結構化的事實調查和證據(jù)評估;反思分析過程中所學到的知識,思考觀點、態(tài)度、信仰可能發(fā)生什么改變;演示討論和辯論空間的不同形式。
此外,也在不斷地進行課程設置改革。美國教育專家預測,截至2020年,100%的高中畢業(yè)生將能直接進入大學或職場。因此,在課程設計上順應這一趨勢進行改變,方向是較少重視知識的獲取,更強調批判性思維。如母語教育,在小學階段,更加強調的是使學生參與分析文學及非文學的閱讀材料,較少強調課堂教學,花更多時間讓學生參與5-8人的小組討論,更多強調學生的寫作練習,對閱讀材料分享讀后感。在中學階段,更加強調的是讓學生參與分析文學及非文學的閱讀材料,寫作日志,對閱讀材料分享讀后感;更加強調以解決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可由2-4名學生共同解決一個問題。這兩個學段有傳承的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也有螺旋式攀升的高層次要求。
讓人耳目一新、茅塞頓開的還有“美學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 講座。運用的哲學原理是:采用針對兒童需求的方法,致力于培養(yǎng)兒童的探索意識。因此,為孩子負責、尊重兒童就成了幼教工作的基石,尊重孩子的好奇,相信孩子有能力、能勝任。有三個理念始終貫穿在幼教工作中:教育中融合美學;小孩的行為是有一定目的性的;關注小孩,對小孩的舉動要及時回應。具體說來就是要做到從小孩的需求出發(fā),考慮可行性或不可行性,讓孩子認識到世界是充滿美感的,并傳遞給自己的家人。環(huán)境是學校最顯而易見的部分,幼教老師應注意不斷創(chuàng)設適宜的環(huán)境。環(huán)境被看作另一位老師,布置強調美學特征(如自然光、通透感、有機因素),陳設帶有關愛,并有一定的意義。物理空間的布局開放友好,可以促進接觸、交流和關系。結構、對象、活動的設置可以鼓勵幼兒選擇,讓他們在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關于細節(jié)上的處理無處不在,例如墻的顏色、家具的形狀、架子與桌子上的簡單陳設。教的課程是動態(tài)的,老師們會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時政的變化和社區(qū)的文化進行更新和重建,因為美國幼師的學科知識幾乎為全科,其研究能力、編寫能力、組織能力都是非常強的。
二、走進課堂,面對面提問交流
我們參觀考察了基礎教育各個學段的11個學校,并就教育教學實際問題進行面對面的互動交流,有尖銳的提問,有思想的碰撞,有經(jīng)驗的交換,有特色的展示,有個案的解說,還有未來的構想。下面特舉幾個典型的問題。
1. 老師會有職業(yè)倦怠感嗎?如果有,如何提升他們的積極性?
這個新接手的BLOOMINGDALE SCHOOL博士校長意味深長地笑著說:有。我和老師們相互間都有期待,我們成立協(xié)會開展一些慶祝性的活動,會議中常常分享工作經(jīng)歷,也會進行月度和年度優(yōu)秀工作者評選。我會盡量幫助有困難的老師,滿足他們的要求。中西方的共同點是用最笨的辦法對待有職業(yè)倦怠感的老師:換崗、調動、開除。但真的不想這么做。還有一種措施是著重增加新鮮力量,給成績高于平均水平的老師獎勵一天假期。
2. 三歲幼兒入園時愛哭,怎么辦?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附屬幼兒園博士園長說:我們認為最關鍵的是消除幼兒的陌生感。我們從暑假就開始做準備工作。孩子們報名后,我們寄一封介紹老師的信,接著寄照片和CD(有很多在園中唱的歌)。通過這兩種方式,建立與孩子的感情聯(lián)系,消除陌生感。第一天開學不正式上課,頭15分鐘讓孩子們看教室,給父母45分鐘在園中陪同進而鼓勵孩子。然后,把孩子們分成小團體,熟悉后,再匯合成一個大群體。如此下來,孩子們能很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3. 項目式科學教學是怎么樣的?
項目式科學教學是一種強調學生通過參與探究來學習科學中重要的概念與實踐方法的科學教學方式,它基于“學習科學”框架、主動構造、情景學習、社交互動、認知工具。設計原則是:以一個核心問題引導的背景理解,設計關鍵概念的真正的探究過程,合作活動,以各類教學科技來示范并輔助學生學習,不斷創(chuàng)造并修改教學用具。校長以八年級學生項目學習單元“為什么騎自行車要戴保護帽”為例解說如下:這個問題是對力學、運動等概念的探究,時間為8周,與牛頓定律、運動圖標、數(shù)據(jù)、速度、沖量、標識并控制變量等有關。由主旨問題“為什么要戴頭盔”引導學生設計幾個小標題:騎多快?何時停?怎樣更安全?在課堂上,學生貼出自己的問題,并且要講自己遇到的事情或意外的事故。學生們要回答:每小時多少公里算合適?碰到緊急情況怎樣突然停下來才安全?萬一撞了怎么辦?這個活動過程,要分享問題,如安全帶的問題,又要回答主旨問題,還要設計頭盔,這個過程讓學生學到了很多相關聯(lián)的知識,練就了多方面的能力。
三、中美文化交融視野下的基礎教育反思
我們要增強基礎教育的自信,又要結合國情進行有效改革。美國基礎教育在知識的傳授方面與我國相差甚遠,特別是理科。但在能力與素質培養(yǎng)上,我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差距,也許上海的部分學校能與之一決高下。雖然經(jīng)過很多年的改革,課堂要求以學生為中心,要求教師眼中有素質,心中有學生,但真正做到了的很少。在傳授知識與集體主義教育方面,我們要增強自信;在教研與培訓方面,我們比美國出色,但要突出重點。在素質教育方面,我們各學段要貫徹始終,要做得更到位;在小組合作探究方面,我們還要更深入更多樣靈活。去行政化、讓教育家辦學、高校多元招生等等改革措施應做到有序有效,而不是刮一陣風。中美基礎教育國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未來發(fā)展的方向在融合在趨同。筆者認為融合的焦點是多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與綜合型人才。
本欄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