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堯
(江蘇師范大學 傳媒與影視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觸不可及》電影配樂探戈舞曲功能分析
褚堯
(江蘇師范大學 傳媒與影視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隨著近年來電影市場的愈漸火爆,人們對電影音樂的藝術欣賞水平不斷提高,由此,電影配樂受到極大重視。在電影《觸不可及》中,我們看到一段以諜戰(zhàn)為背景的凄婉愛情,而導演在將這段愛情呈現給觀眾的過程中,運用了巧妙到位的電影配樂使這段愛情愈加細膩深入,其中,尤以一首名為《一步之遙》的探戈舞曲在影片里貫徹始終,在整個故事的劇情表現等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電影配樂 功能 展現方式 分析
電影《觸不可及》于2014年上映,是由知名導演趙寶剛創(chuàng)作的一部愛情諜戰(zhàn)片。片中將諜戰(zhàn)與愛情元素融合起來,講述了一位地下工作者與一位舞蹈老師幾經離合的凄婉愛情故事,而在這一過程中,一曲名為《一步之遙》的探戈舞曲穿插始終,成為整個故事敘述的重要線索,不僅適時渲染了故事氛圍,而且成為主人公情感交流必不可少的橋梁,更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回味無窮的視聽盛宴。本文將就這首舞曲在電影《觸不可及》中的功能表現進行分析。
對于一部成功的電影來說,主題和劇情無疑是創(chuàng)作者出奇制勝的法寶,也是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展現,更是他們對自我文化認知的表達。而音樂作為一種抽象藝術,在烘托影片氛圍、突出主題思想和增強感染力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不同節(jié)奏和語言體現了影片的藝術構思,是強調影片畫面情緒和內涵的重要元素。
匈牙利著名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曾在 《電影美學》中說:“聲音將不僅是畫面的必然產物,它將成為主題,成為動作的源泉和成因。換句話說,它將成為影片的一個劇作元素?!保?]而香港著名導演王家衛(wèi)的評價則更為直接:“電影總是關于光影和聲音,而音樂正是聲音的一部分。”[2]由此可見電影配樂占據的重要地位,一些即使運用生動的語言和精美的畫面都無法描繪的特殊故事情節(jié),卻可以借助電影配樂將其娓娓道來。
在電影《觸不可及》里,趙寶剛導演使用了多首樂曲突出影片主題并完善整部電影故事劇情的表述,其中貫穿始終的是一首名為 《一步之遙》的探戈舞曲。樂曲 《Por Una Cabeza》,中文譯名為《一步之遙》,是一首由阿根廷著名歌曲作家卡洛斯·葛戴爾創(chuàng)作完成的著名探戈舞曲。在創(chuàng)作之初,卡洛斯·葛戴爾因為和女友分手痛苦不已,從而將自己所有的錢都用來賭馬,最后自己買的馬比第一名只輸了一個馬頭的距離,在那種極度失意和頹廢之下,卡洛斯·葛戴爾一氣呵成完成了這首著名樂曲,因此這首曲名的西班牙語直譯應該是“只差一步”,形容卡洛斯·葛戴爾買的馬距第一名只差一步,也暗喻他為自己和女友之間只因這一步之遙便永遠錯過的感情而嘆息。
而在影片中,男主角傅經年是一位肩負重要使命的地下工作者,因為一次逮捕行動與身為舞蹈老師的女主角寧待相遇,兩人隨后相愛,卻礙于傅經年的特殊身份和重要使命,只能一再錯過,兩人之間的關系就像影片主題所說的那樣——觸不可及,近在身邊卻無法觸及,唯一能做的就是隱忍著傷痛將這份愛意深藏在心底,正對應了這首樂曲“一步之遙”的蘊義,恰是這首樂曲適如其分地表現出了傅經年和寧待之間一步之遙的若即若離。
作為這部影片的主要配樂之一,這首樂曲在影片中還擁有對劇情畫面中情緒和節(jié)奏進行補充加強的重要作用。仿佛一條線索般,這首樂曲分別在傅經年和寧待相遇、相愛、相聚和別離等多個時刻出現。每當音樂旋律響起、傅經年和寧待隨之忘我地翩翩起舞,那緩緩進入的前奏、跌宕起伏的高潮,以及余韻無窮的結尾,總能在第一時間將所有觀眾帶入劇情。樂曲《一步之遙》擁有明顯的節(jié)奏特點,以弱起拍循序漸進,樂句的感覺形成其特有的旋律,引人入勝。因此,在傅經年和寧待跟隨著樂曲節(jié)奏旋律變化神情和轉換舞步之間,觀眾的心也會不知不覺地陷入他們營造的意境,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主角,在樂曲中暢想人物曲折的感情未來,對影片里每個故事情節(jié)的起落發(fā)展都感同身受并引發(fā)思考,而整部電影的劇情走向由此得以更深入細致地被烘托呈現出來。如同蘇聯著名電影導演E·吉甘所說:“與畫面動作配合得適當的音樂,能夠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有高度感染力和深刻思想涵義的音樂視覺形象?!保?]正因為有了這首樂曲的配合,畫面劇情才更富有表現力,才能吸引觀眾置身其中更深層次地品味影片主題。
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非但融合了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等多種藝術,還運用了藝術性極強的蒙太奇電影組接技巧將許多分散跳躍的鏡頭連接起來,而在此過程中,電影配樂便起到了連接紐帶的作用。由于一部電影本身的時間極為有限,如果把所有鏡頭都一一交代清楚未免太占篇幅,這是電影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無法容許的,而音樂的使用卻可以融入畫面又不占空間。組接鏡頭時,畫面會有很大的跳躍性,若從某一局部來看,根本無從將這些跳躍性的畫面聯想在一起,因此需要電影音樂這種藝術手段將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鏡頭連接成一個具有意義的整體。盡管從影片整體來看,音樂并非是連貫的,然而正是這種不連貫的音樂會對分散的鏡頭起組織作用,觀影者也會在心理上對畫面生出連貫的感覺。
影片《觸不可及》多次使用電影配樂《一步之遙》進行鏡頭連接,如在寧待與日本軍官跳舞泰然赴死的時候,這首探戈舞曲的出現連接了她之前和傅經年一起跳舞的畫面,讓人很自然地理解到這是在回憶,并且兩個時間里跳出的舞步仍然具有連貫性,為下面情節(jié)的發(fā)展做出合理鋪陳,以至于傅經年開槍暗殺日本軍官的時候能夠不差分毫地把握住時機;還有傅經年向盧秋漪求婚時,兩人在跳舞的同時穿插著傅經年與寧待相處的畫面,進一步表達出傅經年心中對寧待深厚的感情和向盧秋漪求婚的無可奈何,自然而然便讓畫面接連到寧待獨自哭泣的場景,使盧秋漪后來孤身前往臺灣的結局更為合理,劇情看起來無比流暢,絲毫不會令人對鏡頭之間的轉換感到突兀。
電影配樂是一種聽覺的藝術,具有極強的抽象概括能力,也許它在表達意義上不如電影畫面或繪畫等視覺藝術明確,但正是因為它獨特的抽象性,給予了人們更大程度的想象空間,從而能愈加全面地對影片人物的性格、情緒、情感、思想等方面進行概括表達,便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所說:“在這個領域里,音樂擴充到能表現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靈魂中一切深淺不同的歡樂、喜悅、諧趣、輕浮、任性和興高采烈;一切深淺不同的焦慮、煩惱、憂愁、哀傷、痛苦和惆悵等,乃至敬畏、崇拜和愛之類的情緒都屬于音樂所表現的特殊領域?!保?]此外,英國音樂學家柯克在《音樂語言》一書中對音樂與情感的關系做出如下總結:“事實上,音樂是包含著音樂以外的,正如詩歌是包含著文學以外的,因為,音符和文學一樣,有情感的含義。讓我們再說一遍,音樂在偉大作曲家的筆下,用純屬他個人的表現方法最完美地表達了人類的普通情感?!保?]
影片《觸不可及》中,男主角傅經年和女主角寧待在經歷了一場喪失親友的悲痛后,兩人化解誤會,這首探戈曲《一步之遙》在寧待彈奏的鋼琴下第一次悠揚而起,清朗婉轉的鋼琴聲由淺至深,配合著寧待一身清爽的長裙正體現出寧待純潔美好的性格,而在別處監(jiān)聽卻忍不住隨旋律跳起舞步的傅經年,則表達了自己雖身陷囹圄卻依舊對生活充滿熱愛和希望。隨后,這首舞曲再出現便是傅經年和寧待開始了愛情之時,雖然是同一首曲子,但每當他們之間的愛意加深,這首曲子便會為他們的情感渲染出截然不同的意義。起初是兩人情意萌發(fā)時意猶未盡的內斂含蓄,傅經年才與寧待相識不久,便因為時局形勢所迫不得已要與之分開,故而兩人雖然互相吸引卻不敢向對方表露心意或做出承諾,只不知道何時才能相聚;再來是心靈相通卻無可奈何的生死別離,抗戰(zhàn)爆發(fā)時傅經年追蹤敵軍將領卻意外來到寧待的舞蹈教室,兩人好不容易重聚,還來不及高興就因為傅經年要在舞蹈教室執(zhí)行任務而不得不經歷生死別離,為了不讓傅經年代替自己而死,寧待在悲痛之中下定決心自己赴死;然后是喜出望外、眷戀不舍的重逢繾綣,繼傅經年在舞蹈教室執(zhí)行任務幾年之后,故地重游來到舞蹈教室卻欣喜若狂地發(fā)現寧待沒死,適逢抗戰(zhàn)結束,傅經年以為終于可以卸去重任與寧待廝守終生,情深義重的兩人開始向往未來;最后是悲痛無盡、求不得恨別離的生死相許,為了戰(zhàn)爭最后的勝利,傅經年決定放棄和寧待共同離開的機會繼續(xù)潛伏,然而寧待卻由于不舍在戰(zhàn)爭之夜返回尋找傅經年,只可惜戰(zhàn)火無情,寧待最終在敵人接連不斷的炮火中長眠,徒留傅經年抱著遺憾度過余生。
相比某個畫面所能表達的局限情緒,這首探戈舞曲恰到好處地勾勒出人物起伏變換的內心世界,為人物擁有的性格情感和畫面上展現的劇情附上堪稱為點睛之筆的靈魂。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情感,卻在這同一首樂曲的襯托下,將人物內心深處最微妙的情緒波動和豐富的感情狀態(tài)都真切周到地刻畫出來,將人們無法直接看到的思想變化通過這種代入方式進行表達。無論是人物的喜悅、悲傷、苦惱或哀愁,只要樂曲響起,只要旋律節(jié)奏開始變化,人們就能配合畫面上的劇情,設身處地地感受劇中人物時刻波動的情緒情感,使劇中人物更加生動鮮活。
電影中的畫面和音樂之間通常會產生相互作用,導致電影音樂在音樂本質上發(fā)生一些新的變化,與一般音樂相比,電影音樂失去時間連貫性,同時卻獲得了時間間斷性這個重要特征。如觀看一部電影時,我們不會因為一首音樂突然停止而感覺到不適應或不自然,反而因為一個片段音樂的出現對影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像在影片 《甲午風云》(1962年,導演林農,作曲張棣昌)中,鄧世昌彈奏的那首著名琵琶曲《十面埋伏》,我們在欣賞這部電影時并不會在乎這首曲子是否被演奏完整,而是注重這首曲子通過主人公親自彈奏的方式表達出來的那種憤慨之情。因此,創(chuàng)作者在為電影進行配樂時,會跳出一般音樂創(chuàng)作的嚴格限制,隨著電影劇情和畫面的需要對音樂做出改變,包括音樂展現形式和演奏樂器的改換,以求音樂風格模式結合視覺畫面等重要元素,將整部作品的藝術美充分體現。
在電影配樂方面,許多創(chuàng)作者會擁有兩種極端且相對的觀念,一種是竭盡全力地將樂曲融入電影中像影片配音一樣不容易被人察覺,另一種則是想要讓人強烈感受到的著力突出,電影《觸不可及》在探戈舞曲《一步之遙》的配用上更傾向于后者,不僅為了契合時代生活背景運用了多種展現方式,還使用了多種樂器在不同情節(jié)中表現不同的情感。
在展現方式上,趙寶剛借助留聲機、樂團和口哨等形式,留聲機在寧待的舞蹈教室和傅經年的住處出現,結合了這部影片內戰(zhàn)與抗戰(zhàn)的時代背景,樂曲以唱片形式在留聲機上播放,不會有任何突兀的感覺,符合寧待舞蹈教室的人物身份和傅經年熱愛生活的人物性格,在劇情發(fā)展中顯得十分流暢,并且加強畫面的美感;樂團是在傅經年為了任務無奈向國民黨高官之女盧秋漪求婚時出現,當時眾人身處在一個宴會中,樂曲在傅經年求婚后由樂團演奏而出,雖然畫面華麗美好,卻正好與傅經年的心境形成對比,不能和所愛之人相守原本就是一件極盡落寞與傷感的事,然而他卻不得不在這樣的心境下對別人展露欣悅并和自己不愛的女人一起跳舞,凸顯了人物情感波動的內心世界;口哨在傅經年和寧待于深夜路邊別離時出現,順應當時情節(jié)時間,在夜深人靜空無一人的街頭,傅經年即興將這首喜愛的探戈舞曲用口哨吹奏出來,比之特地借助外物讓樂曲響起,這樣的方式少了許多刻意,更顯得兩人之間的感情像這首樂曲一樣永遠刻在彼此心里,隨手拈來、脫口而出,一輩子也不可能再遺忘。
此外,趙寶剛在演奏樂曲的樂器選擇上極為用心,各種樂器因為音色不同,會展現出人們不同的感情基調,帶給人們各異的心理感受。鋼琴和小提琴是影片中用于演奏舞曲《一步之遙》最為主要的兩種樂器,其中鋼琴的特點為低音渾厚、中音飽滿、高音清脆,小提琴的特點是音域寬廣表現力強,優(yōu)美的音色聽起來與人聲相近?;谶@兩種樂器的不同特點,舞曲在不同情境下渲染出相異的感情基調,觀眾在欣賞影片時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情緒感受。鋼琴和小提琴雖然都適合獨奏,但在影片中鋼琴的抒情性卻略顯單薄,比起抒情更重視對人物形象和視覺美感的補充。而由于小提琴的音色更接近人類本身的聲音,再加上本片中探戈舞曲的配樂傾向于著重表現,要求電影配樂起到呼應主題的作用,所以小提琴這種樂器本身能營造出一種娓娓道來的傾訴氛圍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僅為劇情畫面增強代入感,還毫發(fā)不爽地展現對應時刻的情感內涵。
許多電影創(chuàng)作者會利用電影音樂將自己對影片中的事件、人物的態(tài)度闡述出來,如諷刺、贊賞、同情、頌歌、緬懷等,這是創(chuàng)作者除了故事情節(jié)之外,使用的另一種表達自己觀點和態(tài)度的方式。在這一點上,德國著名電影作曲家漢·艾斯勒便曾指出:“音樂像一個旁觀者對畫面進行評論?!保?]雖然電影中,創(chuàng)作者可以利用人物語言、情緒或者類似于戲劇中旁白畫外音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但與音樂這種能夠引發(fā)觀眾主動關注思考的方式相比,未免顯得過于生硬乏味,觀眾可以隨著電影音樂繼續(xù)觀看思考劇情,卻很難靜下心來聽完一段索然無味的旁白。盡管有時候電影音樂的評論效果不會被觀眾察覺,但有時創(chuàng)作者想要表現的正是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利用音樂強化視覺,感染觀眾,只要觀眾能在這段音樂里看完劇情并予以思考,那創(chuàng)作者就達到了目的。
在影片《觸不可及》中,傅經年和寧待那種幾經生死別離的感情,在舞曲《一步之遙》的烘托下更顯深切,與此同時,觀眾也能從舞曲中真切地感受到趙寶剛導演的內心態(tài)度,像在影片結尾處,傅經年在寧待面前用口哨方式將《一步之遙》吹奏出來,盡管此時的畫面是明亮多彩的,但伴隨著口哨單薄微弱的聲音卻讓人明顯感覺到一絲傷感與惋惜。在這樣的情境下,語言反而顯得蒼白無力,恰是這首《一步之遙》的響起能讓人再次受到心靈撞擊,即將結束的最后再感受一次連導演也不吝流露出的凄婉哀傷。
電影《觸不可及》是導演趙寶剛的首次銀幕之作,一首探戈舞曲《一步之遙》貫徹始終,不僅成為串聯整個愛情故事的線索,而且使人物形象更為生動鮮活,它以獨特的節(jié)奏旋律和多樣的展現方式,突出整部電影的主題并增強劇情表現力,為人們呈現一場精美絕倫的視聽盛宴,為整部電影的成功起到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
[1]張鴻.電影音樂的敘事功能探究.電影文學,2009(1).
[2]邵云.論電影音樂的審美特征.電影文學,2012(19).
[3]李曉平.淺論電影音樂與意境的創(chuàng)造.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3).
[4]熊貴明.把握音樂作品內涵芻議.藝海,2008(5).
[5]王莉楠.音樂消閑感情的基本特點背景.科技信息,2012(5).
[6]劉玉山.電影音樂的藝術功能淺析.電影評介,2007(3).
[7]于潤洋.電影音樂美學問題探討.音樂研究,19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