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研究總院 田志凌 楊 帥
馬氏體時效鋼作為超高強度鋼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國內(nèi)外的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憑借著高強高韌的特性而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等領域[1-3]。馬氏體時效鋼是20世紀50年代后期由國際鎳公司(INCO)研制出來的,最初是為核潛艇研制的新材料,隨后轉(zhuǎn)向了航空航天方向。1961~1962年,該公司的 Decker等在鐵鎳馬氏體合金中加入不同含量的Co、Mo、Ti,通過時效硬化得到屈服強度分別達到 1400MPa、1700MPa、1900MPa 的 18Ni(C200)、18Ni(C250)、18Ni(C300)的馬氏體時效鋼,并首先將 18Ni(C200)和18Ni(C250)應用于固體火箭發(fā)動機殼體[1-2]。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最初以仿制18Ni(C250)和 18Ni(C300)為主。到 70年代中期又開始研究強度級別更高的鋼種和無Co或節(jié)Ni的馬氏體時效鋼,還開發(fā)出了用于高速旋轉(zhuǎn)體的超高純高強高韌的馬氏體時效鋼(CM-1鋼),研制出高彈性的馬氏體時效鋼(TM210等)和低Ni無Co馬氏體時效鋼(12Ni-3Mn-3Mo-TiAlV)[4]。馬氏體時效鋼的本質(zhì)是通過時效硬化的鐵鎳馬氏體合金,以無碳(或微碳)馬氏體為基體,以時效產(chǎn)生的析出相金屬間化合物來強化的超高強度鋼,與傳統(tǒng)的高強度鋼的重要區(qū)別在于,它不是依靠碳而是依靠金屬間化合物的彌散析出來強化的,因此具有一些獨特的性能,如高強韌性、良好的成形性、簡單的熱處理工藝、良好的焊接性以及時效尺寸穩(wěn)定性等。良好的焊接性是馬氏體時效鋼能得到廣泛應用的重要基礎,也是這些鋼在制造大型構件方面很有吸引力的重要原因[1-2]。國內(nèi)外對馬氏體時效鋼的焊接已有許多相關研究[5-12]。在國外,主要集中在美國、日本等國家,在國內(nèi)主要集中在鋼鐵研究總院、哈工大和航天科工集團等單位,然而具體針對最新開發(fā)的C300馬氏體時效鋼焊接的研究資料相當匱乏,因此鋼鐵研究總院最近幾年對C300的焊接展開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13-16]。
Tariq等[5]研究了焊后熱處理對C250 TIG焊縫組織的影響,指出758~823K時效 3~5h后,焊縫區(qū)的胞狀晶邊界形成了大量的逆轉(zhuǎn)變奧氏體,并且在室溫下很穩(wěn)定,更高的溫度時效則會導致在胞狀晶邊界分布的連續(xù)的網(wǎng)狀奧氏體增加。同樣針對C250的焊后熱處理, Shamantha等[6]研究不同成分焊絲TIG焊接得到的焊縫組織,認為在與母材同成分的填充金屬焊縫中顯示出大量的偏析,Ti和Mo沿著枝晶間和胞狀晶界偏析,在隨后的時效中,這將導致奧氏體逆轉(zhuǎn)變,而且此溫度要比母材的偏低。文獻[7]研究了焊后熱處理工藝對18Ni馬氏體時效鋼激光焊焊接接頭組織和性能的影響,認為焊后直接時效和焊后固溶時效含有逆轉(zhuǎn)變奧氏體,因此強度和韌性較低。日本 Yoshiki等[8]對 18Ni(HT210)采用超高壓電子束焊接,實現(xiàn)了等強等韌焊接。關于馬氏體時效鋼焊縫的斷裂韌性,Chatterjee等[9]認為其KIC偏低的原因是在焊縫金屬枝晶間形成了較軟的逆轉(zhuǎn)變奧氏體。國內(nèi)的陳煒等[10]研究了C250的焊縫顯微組織,認為焊縫組織的不均勻性,特別是塊狀逆轉(zhuǎn)變奧氏體和在晶界、晶內(nèi)局部區(qū)域密集分布的脆性相是使焊縫韌性低于母材的主要原因,文獻[11]進一步指出了馬氏體時效鋼焊接存在問題是焊縫韌性較低,姜樹田[12]認為在Ni18Co9Mo5Ti鋼焊縫組織中出現(xiàn)逆轉(zhuǎn)變奧氏體,與此同時在A-M相界上析出脆性相,導致焊縫韌性下降。
超高強度鋼焊接制作的大型殼體的低應力爆破事件絕大多數(shù)是由微裂紋引起的低應力脆斷,焊接區(qū)域作為薄弱環(huán)節(jié)往往成為首先破壞的部位,對其斷裂韌性多有研究[17],但均不是針對C300的,采用C300焊接制作的大型構件同樣面臨著低應力脆斷的問題,馬氏體時效鋼雖然具有良好的焊接性,但其焊接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為接頭強度和韌性匹配問題,強度的提高較為容易,如何在高強度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提高韌性(主要指斷裂韌性)是工程中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是工程實際中的難點。本文在回顧馬氏體時效鋼焊接研究現(xiàn)狀的基礎上,重點針對C300焊縫金屬的強度和韌性從時效處理、合金元素和焊接熱輸入3個方面展開系統(tǒng)闡述,以期為我國C300的工業(yè)化焊接提供理論支撐和原始數(shù)據(jù)積累。
馬氏體時效鋼具有良好的焊接性,無需在焊前預熱和焊后緩冷,易于焊接成形,不易產(chǎn)生焊接裂紋,焊接接頭系數(shù)高,可達到90%,接頭韌性隨焊接方法的變動比較大,文獻報道TIG焊接所得的接頭韌性比較高[1]。馬氏體時效鋼的接頭主要分為3部分,即焊縫金屬、熱影響區(qū)和母材,如圖1所示。焊接過程中,馬氏體時效鋼接頭不同區(qū)域經(jīng)歷了熔化、固溶和時效的不同過程,因此其熱影響區(qū)將展現(xiàn)出不同的形貌,與普通低合金鋼相比,其差異非常明顯,關于馬氏體時效鋼焊接接頭的組織特征,文獻[15]已有詳細的描述。馬氏體時效鋼的熱影響區(qū)一般由3部分組成,且之間涇渭分明,緊挨著焊縫的是熱影響區(qū)A(HAZ1),它在焊接熱輸入的作用下完全奧氏體化并冷卻轉(zhuǎn)變?yōu)轳R氏體;挨著A的是熱影響區(qū)B(HAZ2),它被加熱到奧氏體和馬氏體的兩相區(qū);熱影響區(qū)C(HAZ3)經(jīng)歷的溫度變化約為482℃到室溫。
焊縫金屬焊態(tài)的典型微觀組織形貌如圖2所示,OM形貌為胞狀樹枝晶,TEM形貌為塊狀馬氏體形貌,布滿了高密度位錯纏結,衍射斑點清晰明銳,沒有多余的衍射斑點,經(jīng)標定確認為完全的馬氏體。
圖1 馬氏體時效鋼TIG焊接接頭形貌
圖2 焊縫金屬焊態(tài)組織形貌(C300)
焊態(tài)焊縫金屬經(jīng)過840℃×1h空冷的固溶處理后,其組織形貌如圖3所示,OM形貌展示出了固溶態(tài)的組織形貌并保留了胞狀樹枝晶形貌,TEM形貌依然為高密度位錯的單相馬氏體。
焊態(tài)焊縫金屬經(jīng)過840℃×1h空冷+480℃×4h空冷的固溶和時效處理后,其組織為馬氏體基體+逆轉(zhuǎn)變奧氏體+析出相,時效后沿著胞晶晶界產(chǎn)生了大量的逆轉(zhuǎn)變奧氏體。析出相的標定顯示為Ni3Ti,析出相作為釘扎位錯的第二相強化粒子,對焊縫強度韌性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響,其類型、尺寸、間距及體積分數(shù)均會影響強韌性的變化,而時效工藝的調(diào)整就是為了控制析出相,從而對強韌性進行調(diào)控,達到所需的強韌匹配,這也是時效工藝的重要性所在。
圖3 焊縫金屬固溶態(tài)組織形貌(C300)
焊態(tài)、固溶態(tài)和焊后固溶時效態(tài)中,性能變化最顯著的為時效后的性能,經(jīng)過時效處理,在馬氏體基體中彌散析出強化相,它對位錯運動起著強烈的釘扎作用,阻礙位錯運動,提高了強度,但也降低了韌性。析出相的體積分數(shù)和直徑均影響著強化效果,析出相的參數(shù)是通過時效工藝來控制的,因此時效參數(shù)對焊縫的組織性能具有重要的影響。文中分別在3種時效溫度進行3種時間的時效處理,溫度分別為欠時效(430℃)、峰時效(480℃)和過時效(580℃),時間分別為1h、4h和24h。
在欠時效溫度(430℃)下,隨著時效時間的延長,強度、硬度持續(xù)上升,時效1h、4h和24h后,抗拉強度分別為 1487MPa、1625MPa 和1900MPa,HV硬度分別達到480、517和587;塑性和沖擊吸收功持續(xù)降低,沖擊功分別為32J、25J和22J。在峰時效溫度(480℃)下,隨著時效時間的延長,強度、硬度持續(xù)上升,沖擊吸收功持續(xù)下降,但是4h與24h的差別并是不很大,而480℃時效4h的塑性最差。在過時效溫度(580℃)下,隨著時效時間的延長,強度、硬度持續(xù)下降,且遠遠低于430℃和480℃階段的時效,沖擊吸收功持續(xù)上升,塑性有大幅度的提高。
430℃時效溫度偏低,1h的時間較短,TEM下很難觀察到析出相,如圖4所示。430℃時效24h的組織形貌如圖5所示,組織已經(jīng)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逆轉(zhuǎn)變奧氏體的含量約為10%,TEM暗場像中的析出相較為明顯,強度比1h的強度增加了近500MPa。在欠時效過程中,隨著時效時間的延長,時效析出相數(shù)量逐漸增多,其強化效果也逐漸提高,同時逆轉(zhuǎn)變奧氏體含量也有大幅度的增加。
圖4 430℃×1h下焊縫組織
焊縫金屬在480℃時效組織形貌如圖6和圖7所示。時效1h后,逆轉(zhuǎn)變奧氏體含量約為10%,高于430℃時效1h的含量,與430℃時效24h的基本持平。焊縫組織為馬氏體基體+逆轉(zhuǎn)變奧氏體+Ni3Ti,逆轉(zhuǎn)變奧氏體和Ni3Ti的斑點都非常微弱。Ni3Ti為納米級的棒狀或桿狀的時效相。480℃時效24h后,逆轉(zhuǎn)變奧氏體和時效析出相的數(shù)量進一步增大,逆轉(zhuǎn)變奧氏體的含量高達35%,均位于胞晶間,Ni3Ti的尺寸比時效1h的略大,彌散度更高,時效時間相差24倍,尺寸略微增大,表明Ni3Ti具有較強的粗化阻力。
圖5 430℃×24h下焊縫組織
圖6 480℃×1h下焊縫組織
焊縫金屬在580℃時效1h后,組織變化的最大特征為逆轉(zhuǎn)變奧氏體數(shù)量的增多和時效析出相類型的轉(zhuǎn)變[14],如圖8所示。TEM視場下即可觀察到大量的逆轉(zhuǎn)變奧氏體,多呈現(xiàn)出長條狀形貌,主要析出相為球狀的Fe2Mo,存在著少量針狀的Ni3Ti。隨著時效時間延長至24h時,逆轉(zhuǎn)變奧氏體數(shù)量進一步增多,此時多呈現(xiàn)出紡錘狀形貌(圖9),其體積也增大,逆轉(zhuǎn)變奧氏體首先在晶界或馬氏體板條界以切變的方式析出,之后在板條內(nèi)析出,最后通過時效相分解-擴散轉(zhuǎn)變-聚合連接方式在馬氏體板條內(nèi)形成[18]。球狀析出相也經(jīng)歷了粗化過程,尺寸增大,同時已經(jīng)觀察不到針狀析出相Ni3Ti了。
焊縫中逆轉(zhuǎn)變奧氏體含量與時效參數(shù)的變化關系如圖10所示,最基本的特征為隨著時效溫度的升高,以及時效時間的延長,逆轉(zhuǎn)變奧氏體含量逐漸增多。
Ni3Ti作為C300焊縫金屬的主要的強化相,其數(shù)量和分布形態(tài)對焊縫金屬的性能都具有重要影響,焊縫金屬中具有充足的Ni含量,因此決定Ni3Ti含量的關鍵為Ti的含量,熱力學計算表明[14],在焊縫金屬中隨著Ti含量的增大,Ni3Ti的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相變驅(qū)動力增大、質(zhì)量分數(shù)增大。
選擇兩種成分的焊絲(0.3%Ti與0.6%Ti,焊接中Ti的過渡系數(shù)約為0.75)進行焊接,分析焊縫金屬的強韌性和組織變化。0.3%Ti與0.6%Ti焊絲所得的抗拉強度均值分別為1802MPa和1857MPa,屈服強度均值分別為1798MPa和1833MPa。拉伸試樣的斷裂位置均位于焊縫中心,且高Ti焊絲的強度比低Ti焊絲的整體約高50MPa,這說明提高焊絲中的Ti含量有利于提高接頭焊縫金屬的強度。0.6%Ti焊縫的KIC值僅為 70MPa·m1/2,低 于 0.3%Ti的 95 MPa·m1/2,與強度的結果相反,這說明Ti在強化焊縫的同時也在弱化焊縫的斷裂韌性,因此Ti含量較高時對焊縫的斷裂韌性不利。
圖7 480℃×24h下焊縫組織
圖8 580℃×1h下焊縫組織
馬氏體時效鋼焊縫主要依靠馬氏體相變強化和時效析出強化,時效析出強化的效果更為顯著。圖11為兩種焊縫析出相的暗場像及衍射斑點,可以看出析出相均為針狀的Ni3Ti,彌散地分布于馬氏體基體中。對析出相的尺寸進行統(tǒng)計,結果表明,0.3%Ti的析出相直徑約為 8~12nm,長度約為 40~60nm,體積分數(shù)約為 1.8%~2.2%;0.6%Ti的析出相直徑約為5~9nm,長度約為25~45nm,體積分數(shù)約為3.0%~4.0%。可以發(fā)現(xiàn),0.6%Ti焊縫的析出相尺寸整體偏小,數(shù)量偏多,間距偏小,即其細小彌散程度高于0.3%Ti的。析出相的強化效果與析出相的尺寸、體積分數(shù)等因素密切相關,根據(jù)時效強化的Orowan機制,不易變形的第二相粒子Ni3Ti對位錯進行釘扎,運動位錯在第二相粒子前受阻,彎曲。隨著外加切應力的增加,迫使位錯繼續(xù)以彎曲的方式向前運動,直至繞過位錯,形成一個圍繞顆粒的位錯環(huán)及一個恢復原態(tài)繼續(xù)前進的位錯。定量地分析,采用Orowan-Ashby方程[19]計算第二相引起的金屬材料強度的增量,即
圖9 580℃×24h下焊縫組織
圖10 逆轉(zhuǎn)變奧氏體含量與時效參數(shù)的關系
式中:ΔRp0.2為屈服強度增量,G為剪切模量,b為柏氏矢量,fv為析出相粒子的體積分數(shù),x為析出相粒子的直徑。
由上式可知,增大析出相粒子體積分數(shù)及減小尺寸可以大幅度提高屈服強度,0.6%Ti的焊縫中析出相的細小彌散程度高于0.3%Ti的,因此其強化效果也是高于0.3%Ti的。
圖11 Ti含量對析出相體積分數(shù)的影響
析出相的數(shù)量越多,釘扎位錯的效果越好,強度越高,然而會導致位錯越不易滑移增生,協(xié)調(diào)變形能力越低,局部塑性越差。裂紋在擴展中,使得基體局部發(fā)生塑性變形直至開裂成為新的裂紋,若局部塑性變形能力較差,則不能通過塑性變形來吸收裂紋擴展的驅(qū)動力,從而表現(xiàn)為較低的韌性。0.6%Ti焊縫中強化相Ni3Ti的體積分數(shù)高于0.3%Ti的,其在強度增加的同時,斷裂韌性也將隨之下降。
Ti與氧、氮等非金屬元素具有較大的親和力,在焊接過程中,焊縫中極易產(chǎn)生Ti的夾雜物,如圖12所示,焊縫中存在著較多的球形小顆粒,通過能譜分析可知其為Ti的夾雜物,統(tǒng)計結果表明0.6%Ti的焊縫中夾雜物的數(shù)量略高,夾雜物的直徑在0.6~1.3μm之間變化,兩種焊縫夾雜物的直徑相差并不大;夾雜物的間距在10~80μm之間浮動,變化較大,從整體上看,0.3%Ti焊縫中夾雜物間距略大于0.6%Ti的。
鋼鐵材料的KIC與其常規(guī)力學性能和夾雜物的各種參數(shù)之間存在著如下關系[20]:
圖12 焊縫中夾雜物的形貌
式中:K為常數(shù);E為彈性模量;εf為斷裂真應變;f'v為夾雜物體積分數(shù);dT為夾雜物的平均間距。
由式(2)可知,降低夾雜物的體積分數(shù)以及增大夾雜物間距可有效提高鋼的斷裂韌性。0.3%Ti焊縫中夾雜物的數(shù)量低于0.6%Ti的,其間距大于0.6%Ti的,因此從夾雜物這一因素而言,前者具有較高的斷裂韌性值。
Ti形成夾雜物一方面降低了基體中的主要強化元素含量,導致強度降低;另一方面夾雜物的彈性模量等物理參數(shù)與基體差異較大,破壞了基體的連續(xù)性,在外力作用下,易造成應力集中,從而降低基體的強度、塑性與韌性。因此在工藝和焊材及保護方式上尋求突破保證焊縫純凈度是C300焊接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焊接熱輸入是直接反映焊接電流、焊接電壓與焊接速度的綜合指標,是決定焊縫組織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對C300的焊接而言,多數(shù)文獻[1-2]均建議采用較小的焊接熱輸入,且鎢極氬弧焊的綜合性能較好,但是小熱輸入的鎢極氬弧焊具有焊接生產(chǎn)效率較低的劣勢,如何在保證性能合適的前提下通過提高熱輸入來提高焊接生產(chǎn)效率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采用3種熱輸入的鎢極氬弧焊對熱軋態(tài)的C300進行焊接,焊縫金屬經(jīng)過840℃×1h空冷+480℃×4h空冷處理后的強韌性變化如圖13所示。結果表明接頭斷裂位置均在焊縫區(qū)域,抗拉強度約為 1762~1820MPa,低于 C300 母材的,符合低強匹配的設計思想。同時也可以發(fā)現(xiàn)熱輸入對接頭的抗拉強度的影響并不大,且當熱輸入為16kJ·cm-1時,抗拉強度較高,均值為1802MPa;斷裂韌性KIC值的差異變化也不大,約在58~64MPa·m1/2之間。不同熱輸入下焊縫的金相組織形貌如圖14所示,可以發(fā)現(xiàn),隨著焊接熱輸入的增大,焊縫胞晶尺寸增大。綜合考慮,針對7mm厚的固溶軋制態(tài)C300的焊接,建議采用16kJ·cm-1的熱輸入。
圖13 抗拉強度和斷裂韌性與熱輸入的關系
(1)欠時效的主要強化相為極細微的納米組織;峰時效的主要強化相為Ni3Ti;過時效的主要強化相為短時間時效的Ni3Ti以及Fe2Mo和長時間時效的Fe2Mo。逆轉(zhuǎn)變奧氏體的數(shù)量和體積隨著時效溫度的提高以及時效時間的延長而增多和長大。
(2)焊縫金屬中Ti元素主要以時效相Ni3Ti的形式進行強化,Ni3Ti的含量隨著焊絲中Ti含量的增大而增多,強度隨Ti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斷裂韌性隨Ti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焊縫中Ti的夾雜物隨著焊絲中Ti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產(chǎn)生對韌性不利的影響。
(3)綜合焊接效率和焊縫金屬強韌性匹配,建議采用中等焊接熱輸入。
圖14 不同熱輸入的時效態(tài)焊縫金相組織(末道焊縫)
[1] HALL A M, SLUNDER C J. The metalllurgy, behavior, and application of the 18%Ni maraging steels . Washington:NASA, 1968.
[2] LANG F H, Kenyon N.Welding of maraging steel. WRC Bulletin 159, 1971.
[3] WEI S, Zhan L G. Maraging steels:Modelling of microstructure,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Woodhead Publishing Limited/CRC Press, 2009.
[4] 魏振宇. 馬氏體時效鋼. 國外馬氏體時效鋼與高強度不銹鋼. 新金屬材料編輯部 , 1974:27-53.
[5] TARIQ F, BALOCH R A, AHMED B, et al. Investigation into microstructures of maraging steel 250 weldments and effect of post-weld heat treatments.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 2010, 19(2):264-273.
[6] SHAMANTHA C R, NARAYANAN R,IYER K J L, et al. Microstructural changes during welding and subsequent heat treatment of 18Ni(250-grade) maraging steel.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00, 287(1): 43-51.
[7] REDDY G M, RAO V V, RAJU A V S. The effect of post-weld heat treatments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raging steel laser weldments.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L:Journal of Materials Design and Applications.2009, 223(4): 149-159.
[8] YOSHIKI A, MICHIO T, SEIJI K.Weldability of 18Ni maraging steel (HT210)by ultrahigh voltage electron beam welding.Transactions of JWRI, 1985, 14(1): 97-106.
[9] CHATTERJEE M,SIVASUBRAMANIAN K. New filler wire for welding 250 grade maraging steels.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2008, 3:1832-1836.
[10] 陳煒, 黃孝瑛, 潘天喜, 等.18Ni(250)馬氏體時效鋼焊縫顯微組織對斷裂韌性的影響. 鋼鐵, 1981, 16(1): 42-46.
[11] 黃孝瑛, 陳煒, 潘天喜, 等.18Ni(250)馬氏體時效鋼焊接形成的逆轉(zhuǎn)變奧氏體 . 鋼鐵 , 1981, 16(2): 60-61.
[12] 姜樹田. Ni18Co9Mo5Ti馬氏體時效鋼焊縫組織中的白亮塊對焊縫性能的影響.宇航材料工藝, 1983(1): 18-23.
[13] 楊帥. 2000MPa級馬氏體時效鋼焊縫金屬強韌化機理研究. 北京: 鋼鐵研究總院, 2015.
[14] YANGS, PENG Y,ZHANG X M , et al.Phase transformation and its effect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300 weld metal after different aging temperature treatment.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5, 22(6): 527-533.
[15] 楊帥, 彭云, 張曉牧, 等. C300馬氏體時效鋼等離子弧焊接接頭的組織與硬度.機械工程材料, 2014, 38(10): 1-5.
[16] 楊帥, 彭云, 張曉牧, 等. 固溶溫度對C300鎢極氬弧焊焊縫成分均勻化的影響 . 航空材料學報,2014, 34(1): 16-21.
[17] 鄒吉權. 超高強度鋼及其焊接接頭的斷裂行為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學, 2008.
[18] 蔡其鞏, 朱靜, 何崇智. 馬氏體時效鋼的時效結構. 物理學報, 1974, 23(3): 178-193.
[19] GLADMAN T. The physical metallurgy of microalloyed steels. London: The Institute of materials, 1997.
[20] 何毅, 楊柯, 曲文生, 等. 超純凈化18Ni(350)馬氏體時效鋼的研究. 金屬學報,2001, 37(8):852-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