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他們會摔壞媽媽最愛的珍藏,刪掉爸爸重要的文件,破壞力超強;他們無意中的行為可能傷害了自己,也危害到他人,后果很嚴重……他們是一群令人頭疼的熊孩子。
案例:“可怕”的熊孩子
2014年新聞報道中熊孩子層出不窮,造成的后果令人心驚膽顫——
● 因為嫌樓外施工的電鉆聲太吵,正在8樓屋內看動畫片的10歲男孩,一氣之下用小刀將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繩割斷,致使其懸在半空40分鐘動彈不得,貴陽觀山湖消防大隊緊急出動才將人安全救下。
面對警方詢問,男孩說:“我當時在看《喜羊羊》,外面鉆機打墻的聲音太吵,我就用刀子把繩子割斷了?!?/p>
● 中秋節(jié)下午,淅川縣盛灣鎮(zhèn)馬灣村5歲男孩馬浩然和同村的十幾個小朋友正在玩耍,發(fā)現樹上有一個野山蜂筑的蜂窩,出于好奇用石塊砸了一下。被惹惱的野山蜂向這些孩子發(fā)起群體攻擊,馬浩然和3個小伙伴被蜇傷,其中一名9歲女孩被蜇20多處,當天不治身亡;馬浩然因傷情嚴重,當晚即被轉到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治療。
● 10月18日15時,平頂山河濱公園內,一名9歲男孩在看熊時,翻過了隔離欄桿,把手伸進了籠子里,導致右胳膊被熊咬掉,不得不做截肢手術。
分析:熊孩子為什么這么“熊”?
生活中總有那么一些孩子,他們有著極大的好奇心和表現欲,調皮搗蛋,不聽話,愛捅婁子,易干出一些無厘頭、讓大人抓狂甚至產生不良后果的事情,他們的年齡多在5—12歲之間,人們通常將他們稱為“熊孩子”。前文列舉的因影響自己看動畫片割斷工人安全繩的孩子,因好奇拿石頭砸蜂窩招致生命危險的孩子,因近距離給熊喂食導致手臂被咬的孩子,他們的無規(guī)矩和冒險行為已嚴重到傷及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已不簡簡單單是調皮搗蛋,而上升為具有一定“殺傷力”的行為。仔細分析這些熊孩子成長的背后,有這么幾個原因不容忽視。
一、缺乏規(guī)則教育
熊孩子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勇敢到無知無畏。勇敢雖然是好事,但是做人光有勇敢還不夠,勇敢有時既要有所敢,也要有所不敢。如觸及生命安全、道德底線、法律法規(guī)的時候,我們是希望孩子繼續(xù)表現勇敢,還是要教給他們一些規(guī)則,讓他們有所收斂、有所敬畏?如果家長們能在引導孩子充分自由發(fā)展的同時,給他們樹立一些相應的規(guī)則,一些基本的底線,讓他們心中有所不敢、有所敬畏,類似的悲劇就會減少許多。
二、缺乏安全教育
好奇心強、探索欲強、愛冒險等都是非常好的品質,對于一個孩子尤其是男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但這些都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之上。三五歲的孩子好奇心最強烈,如何在天性得到充分舒展的同時確保安全,是家長該深刻思考的問題。大發(fā)明家愛迪生小時候也好奇心十足,常愛探險,有好幾次有驚無險,是良好的安全教育讓這位天才發(fā)明家遠離生命危險。
三、忽略道德教育
古人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說的是學的知識越多,學問越深厚,人會變得越來越精明、禮貌等,這看起來是一種進步,但實際的情況是人們更加世故,心思更加復雜,反而失去了其淳樸的本性,離做人基本的道理越來越遠。
如今,太多的家長注重對孩子智力的開發(fā),而忽略了做人最基本的品質的培養(yǎng)和引導,導致很多孩子在做學問方面顯現出超常的才華,卻在做人方面栽了大跟頭。他們不懂感恩,沒有善心,過分的以自我為中心而不考慮他人等等。這些熊孩子看似一些不懂事的行為,其折射出的正是他們所受家庭教育的現狀。而孩子做人道理的習得,則來自于家庭親情氛圍、人文氛圍等熏染,成人價值觀、處事態(tài)度等影響。
點評:給熊孩子的成長設個限
也許有的家長會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長大了自然就會變好。事實上這有點“冰雹沒砸自己頭,自然不覺疼”的僥幸心理。多年前,北京媒體報道過一則新聞,說的是收停車費的師傅攔住一輛未交費的車,司機不但不交費,還在收費師傅抓住車門時發(fā)動了汽車。師傅依然沒有松手,結果司機忽然加速逃離,將收費師傅拖走近百米后活活壓死。兩天后,警察抓住了已經逃至外地的女司機,同時她的父親由于涉嫌包庇也被刑拘。記者在采訪這位年輕漂亮的女司機時,她說:“我按常理想,我開快了他肯定松手……當時我也沒看,就是腦袋一熱,就拐彎走了……”
我不清楚那位父親是如何培養(yǎng)女兒的,年輕、漂亮還有著很不錯的現狀和前景,也許從小到大她都是父親的驕傲,但這個一秒鐘之后,就什么都毀了。
每個人看到這類新聞時,都會感慨家長的教育失敗。這些家長可能非常辛苦地忙了半輩子,才把孩子打造得如此成功,但在成“人”教育上,他們顯然是失敗了。
我并不覺得哪個類似的悲劇,是一句法治觀念淡漠就能完全解釋的。在這些孩子眼中,父母可以為他們做一切,社會可以滿足他們一切要求,所以一切也應該圍著他們轉。盡管他們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會主動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但在生活的圈子里,任性叫作撒嬌,在法律的面前,任性就是玩火!
家長如此期望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別有病,吃什么別吃虧。這前半句話沒有錯,但后半句則有著太強的利己主義,我希望父母千萬記住補上最重要的一句:玩什么別玩火。如果說生活可以無邊界地來包容撒嬌和任性的話,那么法律的圈子就是設定界限的。越任性,離圈子的邊界就越近,慢慢這種任性就成了玩火。99次到邊緣都沒事,但有一次越了界,就回不來了。
我想,其實很多一秒鐘都是以往多少年的積累:我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平時就這樣,所以這次也還可以這樣。這種想要什么家長就給予滿足所帶來的心理狀態(tài),很容易導致孩子從任性到玩火,甚至引火燒身。
當然,法律只是生活中的一條高壓線,高壓線之下,還有道德層面、情感層面、安全層面等規(guī)則。所以,家長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樹立規(guī)則,并教育孩子必須遵守,不能違背。慢慢地,孩子頭腦中就會牢記這個叫作規(guī)則的概念。
孩子有了規(guī)則感,進而產生對破壞規(guī)則的畏懼感,道德底線也會因此在孩子的意識中打下基礎。孩子在隨后的上學、工作歲月里,會通過學習、書籍、影視、見聞等自我積累,形成一個很好的保護層。規(guī)則意識的積累結果還會變成孩子真正的保護神,比如在未來的某一天,即使孩子因為年輕莽撞而出現了“一秒鐘”火苗,保護神會突然跳出來澆滅它,令孩子及時剎車而不是踩油門。
建議:立規(guī)則,讓熊孩子不熊
規(guī)則教育,非一日之功。如何能長久地立起來,如何隨時隨地引導、潛移默化灌輸,家長用心是關鍵。有時候孩子難免會觸犯規(guī)則,用他們的任性、哭鬧來考驗你的底線。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在規(guī)則勿犯里,懲罰措施是互相的,家長和孩子是平等的。如果家長觸犯了規(guī)則,要以身作則,先將懲罰措施在自身上實現,無論有多尷尬。
第二,對孩子的懲罰措施,可以是取消已有的出行計劃,也可以應用零用錢管理來作為懲罰措施。家庭就像一個小的社會,家長所設立的任何懲罰措施,都像孩子走入社會后會遇到的高壓線。
第三,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不能打也不能罵的情況下,不妨借鑒下西方普遍運用的“Time out”(關禁閉、關小黑屋)。其實這種懲罰只是一種形式、一種手段,讓孩子知道犯錯后,就要受到這種待遇,無論他是否嘴硬說“關小黑屋我不在乎”。在孩子一兩歲時,如果犯了錯,就需要獨自在自己的屋里待上1分鐘;如果錯誤嚴重,就必須待上5分鐘,孩子潛意識里就會把這當作一種懲罰。一旦觸犯家規(guī)或犯錯,就按此去執(zhí)行。
也許剛開始實施“Time out”的時候,孩子會比較任性。我建議,再任性也要樹立懲罰原則。比如,家長很嚴肅地說:“你犯了錯誤,回自己的小屋5分鐘,爸爸給你看著表?!蹦暧椎暮⒆涌赡軙摁[,會拍門,試圖出來,這時家長要狠下心,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堵住門,到時間再讓他出來。這樣,既能起到懲罰的作用,又不會過于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
第四,家長權威不是最重要的,溝通才是基礎。懲罰前的溝通非常重要,無論孩子是否接受懲罰,我們都有責任先要讓他明白為什么會有懲罰。在很多時候,如果溝通有效的話,那么最讓我們驚喜的是:孩子學會了“自我懲罰”。
樹立規(guī)則的前提是安全第一
有的家長也許會認為太關注規(guī)則或孩子安全了,容易令孩子縮手縮腳,變得不勇敢。其實勇敢和冒險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危險的一個特征是不良習慣而不是膽量,比如讓孩子看交通燈自己過馬路,應該鼓勵而不是總不放心;如果孩子不看交通狀況盲目跑過馬路,就一定要大聲制止,把孩子訓哭了也在所不惜。
又比如,孩子在學游泳時嗆了水要鼓勵,因為你在他旁邊看著,他是安全的;但如果他已經會游泳了,開始在水里翻跟頭,除非你能判斷他的水性已經足夠好了,否則就告訴他:“爸爸真的很喜歡看你在水里玩,但以后每次做這個動作時,一定要提前告訴爸爸媽媽,或者身邊的大人——‘看啊,我要開始翻跟頭啦。一定要答應爸爸啊!”
這個安全原則不能掛一漏萬,而是要做到萬無一失。大人所謂的安全觀念在孩子那里往往不成立,做99次都沒有問題的動作,可能第100次就讓人后悔莫及。其實,因為孩子的“熊”造成自身和他人身體傷害的事故不在少數,去拜訪一下兒童醫(yī)院的醫(yī)生,就可以知道每天發(fā)生了多少令人扼腕的事故。
變壞事為好事
熊孩子,這稱呼本身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方面是對他們調皮搗蛋等行為的愛稱,也有對他們惹人煩、討人厭、沒家教的“罵稱”。這樣的兩層含義,也反映出我們家庭教育是否得當、是否成功。那就是當孩子表現出一些“熊行為”時,父母如何積極引導孩子向好的一面發(fā)展,規(guī)避不好的一面。畢竟孩子的可塑性很大,家長一次成功的引導,往往會變壞事為好事,讓孩子吃一塹長一智。
比如12歲熊孩子汪正揚,在2014中國互聯網安全大會上成了中國最小的黑客。在清華附中讀初一的他曾為了不做作業(yè),入侵了學校的在線答題系統(tǒng);利用黑客“抓包技術”,在游戲中花1分錢買了2500元的裝備……當這個孩子憑借自己的高智商、高能力做出一些違規(guī)的事情時,他得到了及時的正確的引導,回到正途。這樣的事可能隨時都會在孩子身上發(fā)生,家長所要做的是在不良行為露出苗頭時,第一時間給孩子以引導。
培養(yǎng)孩子的敬畏心
所謂無知者無畏,現在的父母教育孩子多“知”多彩,不會出現文盲型的無知;但在家庭教育問題上,應該說另一句話:無愛者無畏,有愛才有畏。愛孩子,所以怕他有危險;愛父母,所以怕他們有疾病;愛自己心愛的人,所以怕他(她)離開。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到大都沒有真正的“畏”,那么他也一定不會有真正的愛,所以一秒鐘悲劇的結果,就是既不會真正愛親人,也不會真正愛自己。
畏懼感和疼痛感一樣,都是上天給予人類的禮物,而不是麻煩。有畏懼,才會讓我們有自我保護意識;有疼痛,才會讓我們遠離更大的傷害。
生活中,我們有許多途徑來讓孩子學習敬畏。
漫畫家豐子愷曾勸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腳踩螞蟻,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殘害螞蟻。他認為自己那樣做不僅僅出于憐憫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點點殘忍心以后擴大開來,以至于駕著飛機裝著炸彈去轟炸無辜的平民。
當孩子將手伸向花草的時候,我們是否制止過,告訴他一朵花一棵草也是有生命的?
當我們跟孩子一起誦讀“敬尊長,誠守信,知廉恥,能自重”這樣的經典時,是否在生活中踐行著?
當我們跟孩子玩游戲時,是否教給孩子更多做人的道理?孩子的規(guī)則最初是在游戲中體驗的。適應了這樣的規(guī)則,就是培養(yǎng)了對規(guī)則的敬畏,學會了約束自己、控制自己,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從中體驗到遵守與否,結果會完全不同。
(作者系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育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