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麗琴
【“熟”材展示】
早年章惇對蘇軾極為推崇,曾致書蘇軾勸誡他慎言。有一次,兩人一起出游,走到一根獨木橋前,木橋下面是萬丈深淵。章惇提議一起走過去,在壁上題字。蘇軾感到恐懼,不敢過去。章惇笑著快步走過,在石壁上寫下“蘇軾、章某來此”的字樣,然后從容走回來。蘇軾說,章惇日后做了官,必定能殺人。章惇問何出此言。蘇軾笑說,連身家性命都不顧的人,還怕殺人嗎?后來,蘇章關(guān)系隨著政見的不同,慢慢變得疏遠。日后,執(zhí)掌大權(quán)的章惇更是一路將蘇軾貶到嶺南、海南。風云變幻,東坡遇赦北歸,章惇卻被貶雷州,而此時,東坡卻寫信開導章惇的老母親,說雷州半島雖然偏僻,但尚無奪人性命的瘴氣。他還對章惇的兒子說:“過去不愉快的再提它也沒有什么益處,多想想以后吧?!睎|坡早就跳出了恨的圈子,這也是他能擺脫被流放時的惡劣的生活和心境的纏繞,終于北歸而未葬身蠻荒之地的原因。
【運用方向】
1. 以德報怨,利人利己。蘇軾用廣闊胸襟鑄就人格豐碑,給后人留下不竭的精神力量。今日,我們?yōu)閳A中華民族復興之夢而奮斗,離不開這樣的精神力量。
2. 一生坎坷,不忘初心。就算歷盡磨難與屈辱,也要在風雨飄搖中高擎人性美與善的大旗,安貧樂道,詩意棲息。蘇軾用他的詩意人生,戰(zhàn)勝了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與人心的險惡。
3. 放下恩怨,就是解放自己。章惇勇敢地跨過了絕壁天塹,卻跨不過嫉妒與怨恨的坎,在愛恨糾葛中,模糊了是與非的界限。我們的一生這樣短暫,與其怨恨,不如放下,走自己的路。
4. 寬容他人,才能善待自己。章惇對自己苛刻,甘冒喪失性命之風險也要豪賭一場,之后,果如蘇軾所料,他一旦掌權(quán),便對政治對手極盡打壓之能事。而蘇軾早就跳出了恨的圈子,也給自己留下一條生路。
5. 匹夫之勇,并非大勇。拋開偏執(zhí)的念頭,才能收獲自在人生。有些事有害無益,行之者未必真勇士,何必執(zhí)著一念呢?像蘇軾那樣瀟灑地走開,不是更可以全身遠禍嗎?
6. 進退自如,蘇東坡教我們怎樣熱愛生活。愛生活,不無謂犯險;愛生活,不貪嗔癡怨;愛生活,就拄竹杖著芒鞋將風雨看淡。
【適用話題】
以德報怨 ?初心 ?恩怨
寬容 ?大勇 ? 進退
【寫作片段】
寬容他人,才能善待自己
寬容別人,其實也是給自己的心靈讓路,就像放飛小鳥,也解放了鳥籠一樣。只有在寬容的世界里,才能奏出和諧的生命之歌!只有寬容他人,才能善待自己。
寬容他人的人,不會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更不會將自己的痛苦復制到他人身上。蘇軾,一生命途坎坷,但仍然樂觀坦蕩,寬容他人。他在耕讀自給的落魄中,從不糾結(jié)于一己之得失。與其痛苦掙扎,不如善待自己,痛快地活著。于是他追求美食,飽覽美景,結(jié)交良友,風花雪月賞遍,詩文書畫精進。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以溫潤的文人情懷,消除水患,引進清流,為杭州留下“蘇堤春曉”的詩情畫意。反觀他的早年好友章惇,就是不同的情形了。心胸氣量狹小的章惇,官至宰相,卻總是缺少安全感,對蘇軾等人,無所不用其極。然而當年遭他瘋狂迫害的蘇軾卻在他晚年失勢被貶雷州時,對他表達了寬容的態(tài)度。不僅寫信開導章惇的老母親,說雷州半島雖然偏僻,但尚無奪人性命的瘴氣。他還百般安慰章惇的兒子。蘇軾不僅沒有追討當年的“舊債”,反而早就跳出了恨的圈子,而這也正是他能擺脫被流放時的惡劣的生活和心境的纏繞,終于北歸而未葬身蠻荒之地的原因。
【亮點評說】
這則寫作片段論證了“寬容他人”與“善待自己”的辯證關(guān)系,引用蘇軾和章惇的素材,運用對比的手法,比較了兩位歷史人物不同的人生境遇和人生選擇,以雄辯的事實證明了中心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