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低碳經濟研究進程中,碳儲量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抵消作用日益突顯。雖然世界各國對森林和土壤碳儲量進行過較多研究且有所收獲,但針對城市園林植被碳儲量所開展的研究只占1.27%,然而近年來該類研究明顯升溫。文章采用直接收獲法、異速生長方程法和生物量擴展因子法,科學計量園林學校“江南大學”植被碳儲量,分析不同植被單株碳儲量狀況,為相關部門在同等美觀條件下選擇優(yōu)勢物種,制定園林策略提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園林 碳儲量 計量方法 優(yōu)勢樹種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11-018-03
一、城市園林植被碳儲量研究現(xiàn)狀
隨著《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公約》與《京都議定書》的簽署,中國一方面探索節(jié)能減排新途徑,另一方面規(guī)定了具體的減排指標。研究過程中學者們發(fā)現(xiàn),森林在降低溫室氣體,吸收二氧化碳方面作用明顯。目前,全球城市化進程正逐步加快,城市園林得以飛速發(fā)展,林業(yè)作為特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單元,具有巨大碳匯潛力。
發(fā)達國家是碳儲量研究的先行者,數(shù)十年觀測和監(jiān)測活動中,長期研究網(wǎng)絡和試驗站被搭建起來。Pouyat(2002),Liski(2002)等大多針對城市森林和土壤碳儲量進行深入研究。中國學者方精云(2001)采用改良的生物量換算因子法,研究出20世紀70年代碳儲量減少源于森林砍伐等人為作用,而近20來儲量的增加源于人工造林。魏文俊等(2007)對江西省森林植被喬木層進行了研究,并總結出不同年齡,不同群落碳儲量和碳密度的分配規(guī)律。章明奎(2006)綜合分析土壤空間變異性,研究人為因素影響下的土壤有機貯存量和易氧化態(tài)碳。揣小偉(2011)等探討了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碳儲量的影響,發(fā)現(xiàn)各地類表層土壤有機碳密度均有所增加。此外,針對城市園林碳儲量方面,王迪生(2010),吳珊珊(2010)也分別對北京和合肥進行研究,其采用的計量方法和所獲碳儲量數(shù)據(jù)有較強的借鑒及推廣意義。日益完善的碳計量研究體系和日益提高的實踐水平,為深入探究城市園林碳儲量提供了可靠基礎。
雖然各類研究有所成果,但局限性同樣顯而易見:首先,本文通過對1982年-2012年萬方數(shù)據(jù)庫上800余份相關碳儲量文獻進行整合分析,發(fā)現(xiàn)49.31%研究了土壤碳儲量;34.84%研究了森林碳儲量;7.99%研究了草地;6.60%研究了農田;只有1.27%近幾年開始對園林碳儲量進行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世界各國專門針對園林植被碳儲量所開展的研究較少,但近年來該類研究明顯增多,2011年,李???,雷淵才等就清查資料估算中國森林植被碳儲量,發(fā)現(xiàn)人工林碳儲量在中國喬木林碳儲量中比例超過15%,說明園林碳儲量在地區(qū)碳計量中具有巨大潛力;其次,已有結論靜態(tài)而宏觀,不能因地制宜準確和動態(tài)反映城市園林植被碳儲量信息;第三,由于城市園林復雜,數(shù)據(jù)和資料的收集受限,不確定因素廣泛存在。此外,我國城市園林碳儲量研究起步較晚,林業(yè)和園林分別管理,加之園林工作者更加重視城市園林景觀綠化特性,增加了研究的難度。
本文以《造林項目與監(jiān)測指南》(IPCC2006)(以下簡稱指南)為依據(jù),結合城市園林植被的特點和現(xiàn)有理論,考慮城市園林管理和相關資料的欠缺,借鑒相關技術和方法,對園林學校江南大學進行實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幫助相關部門獲得原始數(shù)據(jù),驗證、修正并補充在無錫地區(qū)的缺省值,選擇優(yōu)勢物種,制定合適的園林策略,推廣園林碳儲量計量方法,完善碳計量體系。
二、研究方法
(一)一般計量方法
根據(jù)《指南》,碳計量包括異速方程法和生物量擴展因子法??紤]到地區(qū)差異和數(shù)據(jù)缺失情況,通過直接收獲法可精準、科學、可靠的獲得影響樹種物理特征的值。其中,優(yōu)先采用異速生長方程法,如果沒有可用的生物量方程或所用方程與實際差別較大,應采用生物量擴展因子法。
測量碳儲量,首先要定義碳庫:
CPROJ,t=CPROJ,AB,t+CPROJ,BB,t+CPROJ,DW,t+CPROJ,L,t+CPROJ,SOC,t(公式1)
式中:CPROJ,t為第t年項目總碳儲量;CPROJ,AB,t為第t年碳庫中的地上生物量碳儲量;CPROJ,BB,t為第t年碳庫中的地下生物量碳儲量;CPROJ,DW,t為第t年碳庫中的枯落物碳儲量;CPROJ,L,t為第t年碳庫中的枯死木碳儲量;CPROJ,SOC,t為第t年碳庫中的土壤有機質碳儲量;t為項目年份。
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在何種情況下都不能省略,考慮到江南大學園林環(huán)境存在人為管理和清理,所以枯落物,枯死木可忽略不計;考慮到土壤碳儲量研究缺乏先進儀器和技術支持,故本研究碳庫由植被地上生物量和植被地下生物量組成。
1.直接收獲法。由于江南大學植被數(shù)目大且分散,本研究以實地測量數(shù)據(jù)的平均值作為平均標準木的值,以平均標準木的生物量作為相應樹種的單株生物量,以單株生物量乘以相應種類的數(shù)量得到總碳儲量。
2.異速生長方程法。該方法對有代表性的植物的胸徑、樹高、冠幅、活枝下高值等進行測量,分層切割,測定各器官鮮重。同時采取少量各器官樣品,稱取樣品鮮重。然后在≤70℃條件下烘干至恒重,計算樣品含水率,繼而測定各器官干重。單物量(B)胸徑(DBH)(一元)或胸徑(B)和樹高(H)(二元)的異速生長方程。方程如下:
1nB=a1+a21n(DBH)(公式2)
或1nB=a1+a2In(DBH)+a3H(公式3)
式中:B為生物量(tDM.株-1);DBH為胸徑(cm);H為樹高(m);a1-a3為參數(shù)。
3.生物量擴展因子法。該方法是根據(jù)測定的樣地內林木的胸徑(DBH)和樹高(H),利用一元或二元立木材積公式得到單株林木材積,然后利用樹干材積密度、生物量擴展因子計算地上生物量,通過根-莖比,計算地下生物量,即:
地上生物量Tab=■Vi×Di×Ri×Ci×Ni (公式4)
地下生物量Tbb=■Vi×Di×Ri×Ci×Ni×R(公式5)
式中:i為樹木類型;Tab為樹木地上碳儲量;Tbb為樹木地下碳儲量;Vi為i類型樹干材積量;Di為樹干密度;Ri為生物量擴展系數(shù);Ci為植物中C含量;Ni為i類型樹木數(shù)量;R為根-莖比。
地上生物量與地下生物量之和可近似看做總碳儲量。
其中,樹木材積公式為:
Vi=g1.2(H+3)fэ(公式6)
式中:Vi為植被材積;H為樹高;g1.2為地上1.2米的樹干面積;fэ=0.44為經驗系數(shù)。
(二)本文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抽樣調查,直接收獲兩個重要變量:樹高和胸徑值。考慮到喬木物理參數(shù)受氣候和人為因素影響小,故采用異速生長方程法進行研究。參考關于灌木的碳計量方法發(fā)現(xiàn),灌木所含碳儲量較低,國際上普遍將其作為一個整體,研究樹高和胸徑的平均值,而不是具體就某一種樹種來進行研究,故灌木數(shù)據(jù)缺失較多;且其他文獻所研究的灌木大多不是園林灌木,樹高較江南大學灌木兩倍左右,與江南大學具體實際不符,故采用生物量擴展因子法計算灌木碳儲量。
三、江南大學概況和植被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一)江南大學概況
江南大學地處江蘇省無錫市(北緯31°7′至32°2′,東經119°33′至120°38′)長江三角洲平原腹地,屬亞熱帶濕潤區(qū),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學習占地3200畝,建筑面積100多萬平方米,常綠闊葉林種植居多,主要樹種有香樟、櫸樹、杉樹等。
經統(tǒng)計,江南大學共有植被209種,綜合考慮植被的典型性和多樣性,本文將植被分為11類,選擇八處樹種分布較密集的區(qū)域,對部分植被抽樣調查。
(二)江南大學植被分類
由于無錫市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適合常綠植被生長,故園林結構中,喬木種植株樹較多,占樣本65.59%;草坪和灌木種植面積較大,分別占樣本44.81%和50.03%??紤]到部分樹木占總體比例較小;或受限于技術條件和當下科研水平;或曾出現(xiàn)遷移現(xiàn)象,目前具體位置無法鎖定等原因,本文最終選擇占樣本比例較大的常綠喬、灌木,落葉喬、灌木進行研究。
(三)江南大學植被胸徑與樹高值
對比相關數(shù)據(jù),受限于樹齡和亞熱帶氣候特征,江南大學樹木胸徑樹高除木槿外,樹高、胸徑值普遍偏小。除香樟和合歡等少數(shù)喬木種植年份為30年以外,其余植物種植時間僅為15年。喬木高度集中在5~6米,灌木除夾竹桃、桂花等超過2米外,其他樹種樹高為1米左右,且常綠喬木樹高平均值高于落葉喬木,落葉灌木樹高平均值高于常綠灌木。喬木類胸徑值在0.008~0.271范圍內,然而,落葉喬木胸徑平均值普遍大于常綠喬木,灌木類胸徑值小而平均。
四、江南大學不同類型植被碳儲量
(一)江南大學不同類型植被碳儲量統(tǒng)計
經計量,江南大學常綠喬木、常綠灌木、落葉喬木、落葉灌木的總碳儲量分別為534.504t,120.834t,34.839t,40.070t,單株碳儲量平均值分別為0.041t/株,0.045t/株,0.0008t/m2,0.0013t/m2。常綠植被在江南大學生長狀況較好,其中香樟適應性較強,密度較大,生長較快,在常綠喬木中碳儲量最大。落葉喬木單株碳儲量較大,且除垂柳和黃山欒樹外,其他落葉喬木單株碳儲量相對平均,其中杉木尤其是水杉在增匯方面作用較大。灌木碳儲量略小,就規(guī)律而言,常綠灌木碳儲量位于0.007t/m2~0.008 t/m2之間;落葉灌木碳儲量普遍超過0.01t/m2,其中,夾竹桃、桂花、石榴、木槿等碳匯潛力有待發(fā)掘。
(二)江南大學總碳儲量和單株碳儲量分析
對比其他研究發(fā)現(xiàn),因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江南大學常綠樹種總碳匯量較大,且常綠喬木>落葉喬木>落葉灌木>常綠灌木,而其他地區(qū)因處于溫帶氣候區(qū),落葉喬木>常綠喬木。不過喬木在增匯減排上發(fā)揮的效用遠遠大于灌木是一致的。此外,從單株生物量上看,落葉喬木>常綠喬木>常綠灌木>落葉灌木也與其他研究結論相同。
江南大學碳儲量平均值:常綠喬木>落葉喬木>落葉灌木>常綠灌木;常綠喬木碳儲量平均值遠遠大于落葉喬木。
五、結論
首先,通過對1982年-2012年800余份相關碳儲量文獻進行整合分析,發(fā)現(xiàn)84.15%研究了森林和土壤碳儲量,只有1.27%對城市園林碳儲量進行研究,但近年來該類研究持續(xù)升溫,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園林碳儲量在發(fā)揮增匯減排作用方面具有巨大潛力。
其次,在江南大學園林結構中,喬木數(shù)量較大,占11種類型共209種植物中比例的65.59%;灌木面積較大,占比例的50.03%。且落葉喬木類>常綠灌木類>常綠喬木類>落葉灌木類。校區(qū)樹齡雖小,但隨著樹木的快速成長,碳增量前景可觀。
第三,江南大學常綠喬木總碳儲量為534.504t,單株平均值為0.041t/株;落葉喬木總碳儲量為120.834t,單株平均值為0.045t/株;常綠灌木總碳儲量為34.839t,單株平均值為0.0008t/m2;落葉灌木總碳儲量為40.070t,單株平均值為0.0013t/m2。
第四,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常綠植被在無錫生長狀況較好,因此總碳儲量常綠喬木>落葉喬木>落葉灌木>常綠灌木;又因為落葉喬木密度較大,故單株生物量落葉喬木>常綠喬木>常綠灌木>落葉灌木。
第五,水杉、香樟、雪松、池杉、垂柳、黃山欒樹、廣玉蘭、馬褂木、合歡、櫸樹碳儲量較大,在同等美觀條件下,多種植喬木,尤其是上述碳儲量排名前十的優(yōu)勢樹種,發(fā)揮碳匯的凈化作用。
參考文獻:
[1] Pouyat R.,Groffman P.,etc. Soil carbon pools and fluxes in urban ecosystem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J].2002
[2] Sundquist E T. The global carbon dioxide budget.Science[J].1993
[3] 方精云,陳安平.中國森林植被碳庫的動態(tài)變化及其意義[J].植物學報,2001(9)
[4] 魏文俊,王兵等.江西省森林植被喬木層碳儲量與碳密度研究[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07(5)
[5] 章明奎,周翠.杭州市城市土壤有機碳的積累和特性[J].土壤通報,2006(1)
[6] 揣小偉,黃賢金等.基于GIS的土壤有機碳儲量核算及其對土地利用變化的響應[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1(9)
[7] 王迪生.基于生物量計測的北京城區(qū)園林綠地凈碳儲量研究[D].2010
[8] 吳珊珊,張赟齊等.合肥環(huán)城公園不同群落類型碳儲量[D].2010
[9] 李???,雷淵才等.基于森林清查資料的中國森林植被碳儲量[J].林業(yè)科學,2011(7)
[10] 國家林業(yè)局.造林項目碳匯計量與監(jiān)測指南[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8
[11] 張明鐵.單株立木材積測定方法的研究[J].林業(yè)資源管理,2004(1)
(作者單位:江南大學商學院 江蘇無錫 214122)
(作者簡介:戴越,講師,博士,從事低碳經濟及工業(yè)碳排放研究。)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