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紅
【摘 要】 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成了我校得天獨厚的教學資源,教師通過對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溝通,逐步學會從不同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縮短學生間的較大差異性,將這些潛在的資源匯集起來構成一座知識寶庫,應是語文教師教學研究的重點方向。
【關 鍵 詞】 作文教學;語文;小學;表達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來自全國各地的隨遷子女不斷涌入我校。生源差異性的增加,給學校教學帶來很大的考驗。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需要和興趣,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現(xiàn)實,改進自身的教學,為學生營造一個合適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盡快適應新課程教學。因此,以“真情作文”為教學理念,改進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便成了這些年來我參與教改研究的主打課題:積極引導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主動探究知識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激發(fā)學生學習寫作的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發(fā)展。
一、一個問題:小學語文教學,尤其是作文教學面臨著嚴重挑戰(zhàn)
這些學生從小就跟隨父母遠離家鄉(xiāng),走南闖北,生活閱歷相當豐富,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都是一部部人生教材,這正是真情作文的寶貴素材。但是,這些學生卻寫不出“真情作文”。問題在于: 由于父母工作流動性大,他們的學習環(huán)境不穩(wěn)定;很多孩子缺少學前教育經(jīng)歷,未受過基礎性聽說讀寫的熏陶;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完善,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存在嚴重缺陷。小學語文教學,尤其是作文教學面臨著嚴重挑戰(zhàn)。
二、一項行動:探索真情作文教學的實踐與研究
(一)實踐:關注學生能否“出真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作文教學的內(nèi)容就是要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義的內(nèi)容用文字表達出來。真情作文的教學實踐就是培養(yǎng)學生說真話、寫真事、表達真情。
1. 組織學生參與各種活動——“催情”。針對學生生活枯燥、缺少玩伴、缺少與人溝通、更缺少活動體驗的現(xiàn)實,組織學生參加集體游戲和集體活動,引導他們在活動中豐富生活體驗,增進友誼,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積極向上的競爭意識,進而學習作文。
如寫“一件快樂的事”前,讓學生一起做做“畫鼻子”“丟手帕”“搶椅子”等游戲活動,讓學生表達快樂之情。又如,在春游、秋游的素質(zhì)教育中,在走走、看看、玩玩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再如,在少先隊組織的雛鷹爭章活動中,讓學生在爭章活動中寫寫自己的進步和不足,激發(fā)學生爭先創(chuàng)優(yōu)的熱情,來培養(yǎng)學生說真話、寫真事、表達真情的學風。
2. 引導學生學習寫隨筆——“抒情”。針對學生作文表達中的情感匱乏、追求簡單這種情況,引導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想法與訴求。借著節(jié)慶日或一些特定的日子,抓住時機觸動學生深藏心底的那份情結,引發(fā)他們的思想火花。組織學生以隨筆寫話的形式,與自己的心靈對話,表述自己對問題的思考和內(nèi)心想法,培養(yǎng)他們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如在每年元旦和元宵節(jié)前后,我讓學生以“我又長大了一歲”“我們終于團圓了”“告別沒有爸媽陪伴的日子”“遠方的小伙伴”等為題,寫自己的節(jié)日感情。在五月份母親節(jié)來臨前,讓學生以“我眼中的爸媽”為題,表達感念父母的親子之情。在六一兒童節(jié)到來時,讓學生寫“今天真快樂”“我有一個心愿”,以抒發(fā)自己的真實感悟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之情。到了教師節(jié),以“我心中的老師”“老師我想對你說”等為題,表露自己尊師的心情。這樣讓學生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內(nèi)心想法,樹立正確的生活目標。
3. 運用聊天形式開展人際交流——“傳情”。針對學生不善于與人表達的寫作不利因素。通過師生聊天這種形式,利用可用時間與學生拉家常,談“山海經(jīng)”,說心里話,來縮短師生交往的心理距離,培養(yǎng)學生在開放心態(tài)下進行情意傳達的習慣。
聊天也為語文習作指導開辟了一種新形式。不僅拉近了師生距離,增進了師生關系,更是能在聊天過程中,幫助學生捕捉生活的亮點,抓住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啟發(fā)他們品味生活、認識世界、感悟人生,從而引導他們學習語言表達、關注情感傳遞、激活寫作靈感。還改變了學生的被動地位,師生無拘束的交流,常常會促使學生萌發(fā)出高漲的寫作熱情。
(二)研究:聚焦學生會否“寫真情”
1. 有效積累寫作材料——把握情感之源。為了幫助學生改變這種“欲說不能”的狀況,達到“厚積薄發(fā)”的寫作境界,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積累,積累語言材料、生活材料和思想材料,這是寫作的源頭活水,也是寫作教學的第一步。
小學語文教材都是內(nèi)容廣泛、形式多樣、文質(zhì)皆美的文章。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想、問能力的同時,加強書面積累的指導,采用“摘錄本”摘抄文本中的好詞、佳句等語言材料進行誦讀、熟記和比賽等活動,幫助學生積累寫作材料。
積極引導學生課外閱讀,從課外閱讀中積累,讓學生遨游在知識的海洋里,吸收營養(yǎng),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寫作材料。①每周的閱讀課,學生們會熱情高漲地進入閱覽室,閱讀他們喜歡的書籍,充分利用時間進行摘抄、交流、閱讀。②每周借書的機會,引導學生去借一些與我們的教材相匹配的書籍。③每天中午時間,組織學生用半個小時時間放下一切活動靜下心來看書讀報,還鼓勵學生好書互換閱讀。④對學有余力的學生組織他們把摘錄來的好詞佳句、美文欣賞、趣味語文等通過設計班級語文學習報的形式一期一期編排、整理、展現(xiàn)給每位學生,讓他們自主開展語文綜合學習活動。這種“造房建基”式的積累,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大大調(diào)動了學生主動積累的熱情,也體現(xiàn)了“少教多學,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
2. 有效引導活動體驗——助力情感表達。通過語文活動增強學生生活體驗,進而學習作文構思、表達等一系列過程,這是寫作教學的第二步。
凡是學生經(jīng)歷過的事都可以成為作文教學鮮活的寫作材料,我們的學生大多生活比較艱辛,這更是真情作文的寶貴素材。我針對自己研究的課題,在班中指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綜合活動(部分內(nèi)容見下表),這些活動都有一個回憶、采訪、座談、收集、撰寫,引導學生密切聯(lián)系個人經(jīng)歷,思考生活經(jīng)驗,挖掘人生感悟,學會真情表達。梳理、修改、展示等活動過程,教師以此指導學生體會父母的關愛之情,用文字表述對新環(huán)境里家庭生活的向往之情,傳達與新同學相處久了而形成的友誼之情,對社會、學校、老師的感恩之情。我把自己的做法在年級組進行交流,在學校年級組里得到推廣。
3. 有效評價學生習作——關注情感提煉。通過師生共同對學生作文進行批改、講評、交流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得到提高、學會運用,這是寫作教學的第三步。
作文批改是開發(fā)蘊藏其中的寶貴教學資源的過程,教師要指導學生善于挖掘、保存、積累和運用。學生起初的作文都是一些不成熟的半成品,在教學研究中,我重視草稿的評議和批閱后的講評。草稿的評議:讓不同寫作基礎的學生交流草稿,班級其他學生當評判員,被評的學生聽到師生的肯定與贊美,會更自信地寫作,根據(jù)師生的建議,不足之處也有了修改的方向。在評議的過程中,全班同學都會找到自己作文的差距,從而知道如何去修改。批閱后的講評:我樂意為“佳作”打高分。把它們作為范文,讓學生在課堂上親自朗讀,并編入班級語文學習報,發(fā)給班中每位學生,讓全班學生相互欣賞、相互學習,情感得到提煉,能力得到培養(yǎng)。
三、一點收獲:作文教學改進的初步成效與思考
通過師生的努力,學生學會了用眼睛觀察、耳朵傾聽、大腦思考。他們的作文,從“為情所困”到“為情所動”,發(fā)生了明顯變化。不僅寫作興趣濃了、內(nèi)容豐富了,而且懂得了如何真情表達。真情作文的實踐和研究,使這個班級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不斷提高,而且整個班級的思想品德、行為規(guī)范也在全校表現(xiàn)突出。班級學生在區(qū)級以上的小學生作文競賽活動中獲得多次獎項,獲得師生的一致好評。
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成了我校得天獨厚的教學資源,教師通過對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溝通,逐步學會從不同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縮短學生間的較大差異性,將這些潛在的資源匯集起來構成一座知識寶庫,應是語文教師教學研究的重點方向。
【參考文獻】
[1] 梁頌. 小學生作文夠簡單[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2] 安慧曉. 真實的才是美的:指導小學生作文說真話、寫真事[J]. 讀寫算(教研版),2013(20).
[3] 李超群. 多彩生活 多姿作文——生活作文教學模式初探[J]. 小作家選刊,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