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熙
摘 要:能源問題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能源績效問題也成為企業(yè)發(fā)展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本文通過對能源績效的概念、能源績效的評價以及影響能源績效的因素幾個方面展開綜述,希望能夠為學者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幫助。
關鍵詞:能源;能源績效;綜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fā)展快速,已發(fā)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可以看到我國經濟對能源的依賴,高投入、高能耗的增長模式成為發(fā)展的隱患,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使能源績效受到人們的關注。面對全球性能源逐漸枯竭的局面,研究企業(yè)的能源績效,研究如何提高能源的使用,減少能源的消耗與浪費成為重要的課題。本文將對我國企業(yè)能源績效的研究情況進行綜述。
1 關于能源績效
Jevons(1985)較早的研究了能源績效,認為提高能源績效的目的在于減少能源消費,他認為提高能源績效后能源消費應當會減少,但是卻出現了“杰文斯悖論(Jevons Paradox)”,即隨著能源績效的提高,能源消費反而增加了。但是直到1995年,世界能源委員才對能源績效進行明確定義,即能源績效是為減少提供同等能源服務的能源投入,能源績效等于生產過程的有用產出與生產過程的能源消耗的比值。此后這一定義被不斷補充和拓展。如,Bosseboeuf(1997)就認為能源績效可分為技術上的和經濟上的,技術層面的能源績效指由于生活方式、管理的改善及技術進步等所引起的能源使用減少,經濟層面的能源績效是指以更少的能源獲得更多的產出。Patterson(1996)則認為能源績效是指使用更少的能源來生產相同數量與質量的產品或服務。Farrell、Hu和Wang則將能源績效的與資源最優(yōu)利用率、全要素生產率等聯系在一起進行研究。從學者們關于能源績效的研究,可以劃分為能源經濟績效、能源環(huán)境績效以及能源綜合績效的三個方面。
2 關于能源績效測算
研究能源績效問題,那就涉及如何衡量績效,因此,能源績效的測算問題必然成為繼能源績效定義后的熱點問題。能源績效的評價方法,有單要素能源績效評價和全要素能源績效評價。單要素能源績效評價研究在要素選取方面存在分歧,但不斷在改進,如Sioshansi和Schurr的研究沒有考慮不同能源間的質量差異,Groscurth et al和Horsley就做了改進,將不同質的能源都轉化為用溫度來衡量質量。Sussman、Bejan、Berry和Fels也進一步做了探討,他們將實際能源績效和某一特定生產中能達到的理解熱能績效的比例測算微觀生產過程的績效,這樣做使相對績效可以被更準確地測算出來,但是生產過程中的熱能損耗卻無法體現出來,且其他方面的投入也被忽視。為了克服這些績效測算的缺點,全要素能源績效被提出。師博、沈坤榮(2008)運用超績效DEA模型對不同省份進行了全要素能源績效的測評。吳琦、武春友(2009)同樣對不同地區(qū)的能源績效做了分析。姜雁斌、朱桂平(2007)則運用隨機前沿法分析了三大區(qū)域的能源使用技術無效性上表現出的差異。陳關聚(2014)的分析是從不同的行業(yè)進行的,通過全要素能源績效的分析,認為制造業(yè)的能源績效表現出的特點是先上升,但最終停滯,認為不同的行業(yè)能源績效差異明顯,且這種差異受到能源結構的影響。
3 關于能源績效的影響因素
關于能源績效的影響因素的分析,約始于20世紀70年代,國外學者研究的較早,如Kraft. J(1978)等就美國的20多年的數據分析后表示,能源消費與國內生產總值有關。Elias和Victor(2005)則研究了能源績效的變化規(guī)律問題,認為技術的進步最終可以提高能源績效。王慶一(2002)主要分析了能源績效的影響因素,包括政策因素、技術因素、經濟因素、自然因素、社會因素、體制因素。劉紅玫,陶全(2012)就企業(yè)的能源績效做了分析,其研究將技術進步考慮在內,提出科研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能源生產績效。
從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能源績效的研究從概念到測評方法,再到實證性的研究區(qū)域的能源測評,但是從企業(yè)角度的能源績效研究卻不突出,企業(yè)能源績效的指標選取等都未有分析,這是未來研究值得關注的地方。
參考文獻:
[1]黃寶敏.能源績效、環(huán)境約束與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研究[D].吉林大學,2015.
[2]Patterson M.G.. What is energy efficiency? Concepts, indicators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Energy Policy,1996,24(5):377-390.
[3]Bosseboeuf, Chateau B., Lapillonne B..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on energy efficiency indicators: the on-going European effort toward a common methodology. Energy Policy,1997,25(9):673-682.
[4]Hu J.L. and Wang S.C.. 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China[J]. Energy Policy, 2006, Vol. 34: 3206 - 3217.
[5]李世祥,成金華.中國能源績效評價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研究,2008(10):18-27.
[6]李蘭冰.中國全要素能源績效評價與解構——基于“管理—環(huán)境”雙重視角[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2(06):57-69.
[7]師博,沈坤榮.市場分割下的中國全要素能源績效:基于超績效DEA方法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2008(9):49-59.
[8]吳琦,武春友.基于DEA的能源績效評價模型研究[J].管理科學,2009(01):103-112.
[9]姜雁斌,朱桂平.能源使用的技術無效性及其收斂性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10):108-118.
[10]陳關聚.中國制造業(yè)全要素能源績效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面板數據的隨機前沿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4(01):180-192.
[11]王慶一.能源績效及相關政策和技術[J].應用能源技術,2002(6):1-2.
[12]劉紅梅,陶全.大中型工業(yè)企業(yè)能源密度下降的動因探析[J].統計研究,2012(9):30-34.